湖南省立乙等窑业学校
进入民国时期,瓷业学堂收归省立,依制改为“湖南瓷业艺徒学校”,学校由于战争的原因,加上学校管理滞后懈怠等问题,致使该学校一度难以为继。在主要管理人员方面,作为熊希龄的继任者沈明煦等人“经手所造校室工程苟且,布置草率,由于事不躬亲,视公款如泥沙”。[4]该学校与其附设的瓷业工厂曾一度出现了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几乎到了难以支撑的局面,幸好有熊希龄、黄兴、龙璋等人的关心与努力运作,该校才幸免于停办。据《近代史资料》总第64 刊中记载:“1912 年11 月18 日,黄兴参观醴陵瓷业公司,由公司总经理刘承烈陪同出席醴陵瓷业学校欢迎会。黄兴在欢迎会上说:“民国成立,首重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之发展,当借助各种实业。瓷业为各种实业之一,而醴陵瓷业自近年改良以来,工致逼近西洋。此湖南之特色,实即中国之特色也。瓷业当力求进步者,在图画、在手工,二者为瓷业最重之点,又即为实业最要之技也。望大家加意研究。”此时,湖南督军由热心教育事业的谭延闿担任,在熊希龄等人的努力争取下,谭延闿拨官款以维持该学校的正常开办,在《晨报》中一则名为《湖南瓷业公司参观记》的报道中记述,“由省库拨付137 500 元,合银10 万两,将该公司股票扫数归收,名为官商合办,实际上已无商股,由前实业司司长刘承烈自任总理,并组织董事会”。由此,学校得以继续办学。
图4-1 黄兴(1874—1916)
1915 年,学校又改名为“湖南省立乙等窑业学校”,并将学校实验、实习设备及人员归口附设在学校里,成立了“窑业实验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陶瓷实验、研究机构。(图4-2)
图4-2 1915 年,湖南瓷业公司釉下彩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牌
1917 年,由于时局关系,加之学校经营管理方面的欠缺,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只好让学生们到窑业实验所实习,其实就是以生产瓷器度日,形同勤工俭学。学校名称也改为“湖南窑业实验场”,分设陶瓷、玻璃、士敏土等科目。场长由常先担任,副场长为沈明扬。而此时的湖南瓷业公司接连遭受两次水灾,损失严重,又有战争带来巨大灾难,据《醴陵兵灾纪略》中记载:“四月二十七日,首将城中财货铁帛掳掠一空,复将房屋桥梁、烧毁略尽,杀伤遍地,血肉成丘……五月十七日北军又复进,重燃劫火,大肆诛屠……”导致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全部瘫痪,本来已有赢利的局面随之付之东流。
图4-3 湖南窑业试验场作品《山水》(左)、《荷塘鸳鸯》(右)
直至1920 年局势稍微稳定,公司勉强营业,至于规模则无从谈起,惨淡经营至1930 年,终以财力不计,难再支持,遂行倒闭。瓷校方面则才有沈明扬担任场长来管理“湖南窑业实验场”,虽然经过逐步的恢复、重建,但规模已不如从前,只设陶瓷科,仅仅是在维持中求生存而已,这样一直挣扎到1923 年,湖南省军阀内讧,又起战事,试验场更加无法正常运转。战事平息后,1924 年,试验场完全改成了以生产经营性质为目的“湖南模范窑业工厂”。至此,学校几经变更,连同试验场算在内共办了19 年。在这19 年中,培养了学生“千百数人”,原本开局很好的一所官立陶瓷实业学校毁于一旦,令人扼腕。
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许多后来成为醴陵瓷业的精英,他们中间有擅长各专业的人士,例如模型有贺少卿、谭克卿、文俊瑜、文心楼、吴家邦、邓克喜、文心福、张玉怀;彩绘有傅道会、陈陟生、杨恩笏、熊敬元、游先理、吴寿祺、郑家名、徐德生、周启先、程丙生、廖煜康;烧成有张振珊、王云定、常续和等。
成绩优秀继续升学深造的有沈明扬、沈明熙、王径先、谭哲、彭建等。他们毕业后分别在公司担任要职。这些学员中间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领导岗位,还有的如吴寿祺直到70多岁高龄时仍参与给毛主席、周总理及中央各场馆用瓷的设计工作,为恢复和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工艺做出很大的贡献。回顾历史,这所学校在陶瓷史上的贡献实不可没,在陶瓷教育方面,率先开创我国半机械化制瓷的先河,在陶瓷美术方面,可称之为我国釉下五彩瓷器的摇篮。(图4-4)
图4-4 湖南模范窑业工厂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