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1938 年8 月,由于时局关系,原在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和江西省陶业研究所迁来萍乡上埠,10 月10 日接管了萍乡瓷厂,更名为“江西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陶业管理局局长张浩推荐汪瑶担任厂长。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邹如圭任电瓷部主任,留学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图案系的彭友贤任美术瓷部主任,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汪琛任普通瓷部主任。下设五个股,厂长汪璠为技术股主任,原先技术骨干班子成员均留厂工作,陶业局、陶校、陶研所工程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全部40 多人也都来厂工作。该时萍乡瓷厂一时人才荟萃,也是该厂发展兴旺时期。随后萍乡瓷厂向江西省裕民银行借款十万元,扩大新建电瓷生产新厂区。从而建成了原料、成形、烧制、加工等一条完备的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在产品结构上也形成了以生产电瓷为主、日用瓷为辅,美术瓷为特色的格局,同时,把原陶业局、陶校,陶研所全部生产设施和校学实验设备安排在电瓷生产工厂内使用。此时萍乡瓷厂的生产实习设备和陶瓷种类堪称国内一流,据张斐然在《江西陶瓷沿革》中介绍(图6-5),“1938—1940 年萍乡瓷厂有煤窑两座,柴油发电机一部,粉碎机二部,压榨机一部,泥浆吸筒及吸水机三部,球磨机,搅拌机三部,电动辘轳二十部,脚踏鼓风吹釉机等稍具现代瓷厂之雏形。以电瓷生产为主,兼顾美术瓷,美术瓷产品为各式餐、茶具,咖啡具,花板托盘,花瓶及雕塑细工陈列品,普通瓷分有圆器、脱胎、琢器,制造各种饮食用品”。这些新式机器和相关设备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陶校学生们的观感和实习需要,真正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图6-1 对张浩的任命书
图6-2 邹如圭(1880—1962)
图6-3 彭友贤(1906—1949)
图6-4 汪璠(1905—1990)
图6-5 《江西陶瓷沿革》
萍乡瓷厂除安排陶校高年级学生所需实验实习科目外,还成为学校毕业生的储备所,尽量吸收陶校毕业生担任技术和管理工作。1941 年陶校毕业生18 人,1942 年毕业生50人,1943~1944 年毕业生26 人,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该厂,入厂之后很快便能胜任岗位需要。有些学生经过短期工作后就能胜任支援其他地方瓷业建设,例如陶校毕业生张圣兴、谢谷初、王珏等经过萍乡瓷厂的实际工作训练后,被湖北恩施、四川、广西桂林等地引去建设瓷业。萍乡瓷厂中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如汪璠、邹如圭、汪琛、彭友贤等均在学校兼课,有效充实了陶校的师资队伍,提高了陶校的教学质量。
图6-6 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萍乡时期校舍(萍乡彭放明家旧址)
图6-7 舒信伟(1888—1969)
图6-8 陶业学校教师简历登记表
图6-9 陶业学校教师简历登记表
1938 年秋,江西省立陶职业学校也继江西陶业管理局之后迁来萍乡上埠。江西陶业学校迁来上埠后,由于厂房拥挤,校址只好设在距上埠约2.5 公里的龙王庙村,租用了当地大户彭家的祠堂(图6-6),作为全部校舍之用。学校迁来初期,校长由汪瑶兼任,不久又任命舒信伟任校长。当时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全部校舍挤在祠堂里,周围是农田和丘陵。在祠堂里因陋就简,安排了小礼堂、教员办公室、6 个教室、食堂等,学生住在阁楼上打地铺,有两个简陋的篮球场,没有实验室和图书馆,也没有教员宿舍,教员多租用附近的农家房屋。由于学校周围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离县城约20 公里,师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艰苦,在当时的情况下,该校的师生们自发开辟了一片土地,组织学生种菜养畜,改善生活。当时的学校办学条件虽说艰苦,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不减,“从1938 年至1940 年,教师员工先后五次飞机捐款共239.25 元,寒衣捐款192.04 元,师生送出慰问信343 封”[8]。
该校的学生规模和学制。当时该校有学生四个班,大部分来自萍乡各地,住校的占多数,走读生来自上埠镇及附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陶校或瓷厂的职工子弟。学生总数100 多人。鉴于此,陶校的学制调整为“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不再分组。[1]
该校的师资状况。该校的教师大部分随校从波、鄱阳、九江、靖安迁来,一部分在当地招聘和录取。专职教员有舒信伟(校长)、戴良侪(教务主任)、褚昌言(训导主任)、江笑波、范炯、刘啸秋等,兼职教员有萍乡瓷厂的汪璠、邹如圭、潜方鸿等。教员总体水平较高,如舒信伟、戴亮侪、汪琛、邹如圭等均为留日学习陶业的高才生。陶校中的教师中不乏陶业专家,其中一些还是留日学习窑业归来的高才生,如舒信伟、戴亮侪、江云、褚昌言、余昌俊、邹建金、彭绍虞等,在这样一批人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进了白釉配方,配制出了颜色釉、龙泉釉、牙白釉,产品深受大众欢迎。与此同时,该校积极实验煤窑烧成技术,初步掌握了煤窑烧成规律,充分发挥工业新技术——机械辘轳等,及时将研发新产品投入瓷厂批量生产,该时期瓷厂出品以电瓷为主,日用器皿次之,烧成用煤炭倒焰式窑,成形用机械及模型,成本较低,颇为获利[9]。使该时期萍乡瓷厂年产电瓷达200 万~250 万件,普通瓷60 万~80 万件、美术瓷2万件,1939 年获利20 178 元,1940 年获利64 323 元,1941 年为60 000 元,产品销售至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在支援军事用瓷和内地百姓日用瓷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有效传承发展陶瓷美术和丰富陶瓷艺术形式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图6-10 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调查报告
该校的课程设置。根据1943 年4 月7 日,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调查表中的记载:“1943 年度第一学期,学校有高级班、初级班各3 个,高级班学生43 男3 女,初级班学生95 男8女,共计149 人,教师12 人,开设的课程有:玻璃、燃料、陶瓷、化学分析、陶瓷实验、物理、西画、图案、耐火器、筑窑、砖瓦、洋灰、英文、数学、化学、国画、陶画、国文、珠算、用器画、地质、历史、地理、体育等23 门课程,有7 位教师周学时18 节。校长舒信伟也担任两门课程,周学时6 节,教务主任戴亮侪任4 门课程,周学时12 节。有些课程经常缺教师,如英语教师空缺,空缺的课程由留日教员顶替补上。”[10]此外,还开设了军训课。文化课有统编教材,陶瓷专业课则由任课教师或厂方高级技术人员自撰自编。
图6-11 毕业证书
该校的办学特色。该校在萍乡时期,办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厂校协作密切,产学结合,厂校关系密切。瓷厂的领导,多人在陶校担任教学工作,如张浩、邹如圭曾任陶校校长职务,汪璠、汪琛也在此期间担任陶校兼职教师,而该校的校长舒信伟、教师戴亮侪等则在瓷厂担任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厂校之间彼此非常熟悉,这样不仅方便陶瓷教育的教学实践工作,而且还极大提升了研发新产品的产业转化效率。
1944 年5 月,日寇侵入萍乡,涂炭生灵,上埠受害颇大。为了保护瓷业生产力量,萍乡瓷厂主动疏散职工,这年6 月15 日,学校决定将学生疏散回家,教职员工就近投亲靠友,学校图书、仪器设备因无经费转移,只能将重要公文及表册移寄山里学生家中。同年6 月22 日,萍乡县城沦陷,次日,学校将剩下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暂避武功山下大安里躲难。由于日寇的入侵,学校和瓷厂均被洗劫一空。鉴于此,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将陶校迁往景德镇,与浮梁县立陶瓷初级职业学校合并。同年10 月28 日,由时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程时煃提议,经1708 次省务会议决定,舒信伟辞职照准,遗缺拟任汪璠充任,改校名为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设初、高两级,分制瓷、饰瓷二专业,学制为“三三”制,校址为原江西陶业管理局旧址(莲花塘处)。1945 年春,学校正式开学,二校合并后,共7 个班,在校学生78 人,教师15 人,职员19 人。课程有物理、化学、数学、国文、历史、地理、生理卫生、陶瓷史、珠算、体育、陶瓷、地矿、玻璃、砖瓦、筑窑、用器画、国画、雕塑、图案等,周学时207 节,教师平均周学时13.8 节,教职员平均月薪152.07 元。
图6-12 陶校为罗斯福总统烧制山水花瓶的公文
图6-13 陶校制作伊丽莎白婚庆瓷及相关政府公文
1946 年7 月,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当局者认为“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馈赠盟邦,以志庆典”,于是蒋介石在庐山接见了陶校校长汪璠,并交办了赠送盟邦礼品瓷的任务。汪璠在接办“国府定瓷”任务后,即可返回学校组织本地名家和教师进行器型、画面、图案的设计,分陈设瓷、日用瓷两大类,并将设计的图样送省转南京批准后承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烧制出的瓷器典雅高贵、富丽堂皇。蒋介石和宋美龄以国家和个人名义将瓷器赠送了罗斯福总统(故居)、杜鲁门总统、马歇尔将军等人,从此,学校名声大振。次年,又制造了第二批国府定瓷,其中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结婚的礼品瓷,更是中英两国盛传的佳话。伊丽莎白在收到这批礼品瓷后回信给宋美龄说:“收到您和蒋介石总统特别为我们精心制作的结婚礼物,一套高贵华丽的中国瓷器餐具,我两人都特别高兴。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我向你们两位表示最热烈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中国人民问好,感谢他们送给我们的美好礼物。当我和蒙巴顿上尉一想到我们将在我们的家里经常看到反映中国人民对我们的良好祝愿、在我们一生最欢乐的结婚的日子里送给我们的礼物时,我们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11]这里除了表示了女皇的感谢之意外,也表达了对于该校的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制作工艺的高度认可。随后,《江西民国日报》刊登了陶校教师张馥写的陶校介绍专稿。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决定以此为契机,再次升办专科学校。而这一要求无论客观还是主观上均符合江西当局的要求,于是此举首先便得到了省政府的积极支持。教育厅厅长周邦道在《一年来之赣政》中写道:“教育厅感于战后各种事业日趋发达,需要人才较战时更急切,为适应此种需要,一年来就原有省立五专科学校充实学额班次,并于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增设专科班,计划必要时设立新校。”所以,1946 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在办职业班的同时,办陶瓷工程专科班,二年制招高中毕业生23 人,五年制招初中毕业生9 人。接着,办五年制陶瓷美术专科班[2]。鉴于上述情况,该校校长汪璠将该校增办专科班以来的办学情况总结如下:“一年以来,陶专不断地向自己的理想、社会的期望勇猛迈进,兹将重要事项分述于此:一、改办专科。本校为提高学生程度、适应社会需要起见,去年已经增办专科班,本年四月间教育部吴督学莅校视察,深表同情。六月间又承本省教育处周处长亲临指挥,全校感奋。暑期省中务会议通过。将本校正式改为专科、继续招生,并已拟具详细计划。呈请教部检示中。二、充实设备。本年建筑二层教室一幢、厂房一幢增制压坯辘轳三部、粉碎装置一部、绘瓷用具全部,此外仪器、图画均已分别购置多种,现在教学及工厂设备、规模初具、实习已无问题。三、建筑阶级窑。本校为改良景德瓷窑救济小窑户、便利学生实习起见、业经商请本省救济分属拨款建筑新式阶级窑一座,以资示范、此项工程、业已完竣。四、承制国府定瓷。一年来利用生产实习、扩充制造,国府赠送国际友人瓷器式样色彩图案,参考宋清时代作品予以改进,象征中国文化、而具时代特色,颇获好评,各方面订单应接不暇。”[12]见图6-14。
图6-14 汪璠《一年来的陶专》
图6-15 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大门
1948 年暑期,受命于南京政府的特制礼品瓷如期完工,省教育厅厅长周邦道邀请陶校校长汪璠一同赴南京交货,这批礼品瓷得到了南京政府的肯定,并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名义分送盟邦,[3]并接收了不少上层人士预订礼品瓷的订单。适逢教育部部长朱家骅45 岁生日,陶校送上一尊精致花瓶作为寿礼,并随呈陶校师生请办专科学校的书信,事后朱家骅批复“准办专科,仍附陶职”。1948 年5 月30 日,《江西民国日报》第三版刊登《教育厅昨招待记者报告业务会》,其中提到《呈准设立陶业专科学校》,全文如下:“省立陶职改为专科学校一案,经先后二次呈奉教育部不予核准。近复,据该校员生之请求,及鉴事实上确有必要,经决定单独设立陶业专科学校。原有之陶瓷职业学校附属办理,向部立请,刻已正式奉准办理。”于是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正式批准成立,校长汪璠,此时学校教职工有57 人,艺徒及校工18 人[13],学校的宗旨为“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陶业技术人才”。[14]学校设有陶瓷工程科和陶瓷美术科二专业,其中工程科有二年制(后改为三年制)和五年制,美术科为五年制,中职仍办,初职停止招生。课程开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内容,详见下表。
表6-1 二年制陶瓷工程专科课程一览表[15]
表6-2 五年制陶瓷工程专科课程一览表(出处同上)
表6-3 五年制陶瓷美术专科课程一览表(出处同上)
在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方面,陶校迁来景德镇后,首先为改善解校舍狭小问题而努力。由于浮梁县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实习场地狭小,不符合要求,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陶校首先于1945 年8 月向省教育厅提出《请将九江瓷厂拨给陶校的意见》的申请,申请得到了教育厅的同意,但江西瓷业公司坚持异议,最终无果。在提高办学质量方面,该校于1947 年8 月29 日,陶校与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专门委员张寿椿签订《济陶示范厂合约》,并附《济陶示范瓷厂计划书》。建立陶瓷厂的直接目的是方便学生研究实习,最终目的是示范。但后来由于景德镇原有瓷业界固守势力的阻挠,救济分署拨发的物资仅在陶校建成新式阶级窑一座而已。由此不难看出,该校在陶瓷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关系还未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一个渐次的改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