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
图5-18 《德化瓷业之考察与瓷业改良场之计划》一文
1934 年7 月,德化初级中学奉命改为简易乡师,而当时正是政府及教育界提倡职业教育的时刻,德化教育界名流徐曼亚等人“鉴于德化瓷业非有技术专门人才之训练不可,即上书请示陈主席,盼公在德化乡师准予附设陶瓷班及实验瓷场,获准更大之组织为省立”。即派陈庆南、徐曼亚、李亚中为筹备员,并派陈庆南随带技师连春成赴省内外名瓷区考察。[30]在考察了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后,陈庆南一行得出的结论是,该校与九江光大瓷厂毗邻,实习便捷,校舍布局科学,化学仪器完全,出品式样多合实用,经营状况颇佳。在政府当局得到这些信息后,福建省政府决定仿效江西当局的做法,在德化开办省立德化陶瓷改良场,由建设厅拨开办经费30 000 元。以后经常经费每月由建设厅拨发1000 余元和教育厅拨发800 元。并计划在陶瓷改良场下设窑业制造传习所,训练艺徒,以供工厂雇用,等办理稍见发达,再将传习所扩大为职业学校,借以训练瓷业制造人才。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对于改良瓷业的态度和决心是积极肯定的。
1935 年春,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王世杰,在调查了德化的瓷业后,发表了《德化瓷业之考察与瓷业改良场之计划》一文(图5-18),该文中不仅详细地考察了当地的制瓷资源,滞后额缘由,而且还对今后瓷业的改良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如他提出陶瓷改良场的改良宗旨应为“指导当地瓷业界,改良技术上之缺陷,使出品适合现代进化之趋势;利用科学方法,减轻生产成本,增进出品美观,以开辟市场之销路;提高当业者之兴趣,引进产业家之投资,以促进斯业之发达”。在改良的原则上则坚持“采用最经济之办法,解决改良上最有效之急务;实施改进方法,先从简易入手,后再循序渐进,使瓷业界乐于接受,而得实惠;机械设备,以足供生徒实习,而适合窑户参观,易于仿效者为标准;场内训练人才,以注重质量而不偏重分量为中心”。[31]该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当局的认同与肯定,并于同年秋,省政府任命王世杰为德化陶瓷改良场场长。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改良场的各项瓷业改革事业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王世杰提出建立瓷业改良场计划的同时,另一位关心德化瓷业发展的人士陈学程也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德化瓷业之探讨与实施》报告,该报告中指出德华瓷业改良当务之急就是“首应创办专门陶瓷职业学校”,而该专门陶瓷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瓷业改良:“一、从事培养有图案之知识,图案研究既精,而式样得以从事改良,则出品自能日新月异,既无陈旧之嫌,自免沉滞之弊。二、以专门学识,同时可得培养多数之专门知识,而免一技为一人之秘,学识既普遍,出品亦自宏富。三、一学校之力量,可从事造作新模样或研究新方法。四、对彩色方面,应仍用原有国产之色,加工精研,得胜洋料,并多多精绘新花贴样及研究印彩烧,期得成功,而得事半功倍。五、极力选择磁矿,使其质地莹白无瑕,以保存原坚白之自然美。六、改良窑式,以节省木薪。七、视品作床,得以多装件数。八、应创制器械印铸,以代手工。”[32]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该报告同样被当地政府所采纳。1935 年秋,“福建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正式被批准成立,王世杰为该校校长,学校开设初中两年制1 班,教职员4 人,学生30 多名,建有教学厂房3 幢,小窑炉工场3 间,作为瓷校师生的实习工场。并派人员赴景德镇学习技艺。1937 年办理第一届毕业生共28名,由于时局关系,加上政府财政紧缩,瓷校无形终止。[33]抗战全面爆发后,德化之销路严重受阻,失业率加剧,为安定民生,挽救制瓷业,1938 年,在德化初级中学附设三年制实用陶瓷职业班1 班,招收学生50 人,但不到一年,因经费得不到解决而再次解散。
德化陶瓷职业学校创办的时间虽说短暂,但在这一时期,德化瓷校与瓷业改良场为改良本省瓷业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革新本地瓷业,该校聘用专家设计改良,并加速技术人才之制造,一时瓷业界阵容为之一新。是时,不但对于瓷器的体式力求新颖,绘彩方面亦力求精美,成功研制黑、蓝、赤等多种色釉上彩、釉下彩颜料,大大提高了工效与工艺质量。而对于生产技术之改进,尤为努力,引进石膏模型注浆制坯工艺,建起倒焰实验室进行烧成实验,试验“铸制”法获得成功。该法利用吸水最强之石膏制成模型,并将瓷土化为胶状的浓液,倒入石膏模型中,铸成各种瓷坯,如巨型菜盘、鸭及佛像等类之制法属之。此种制法,在大小规则较能一致,但在生产效率方面则不如捏制之快捷也![34]
该校是基于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当局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创建的,所以该校的创办及发展速度较快,师资的引进和学生的招收情况也比较顺利,在陶瓷技艺的革新和提高方面成效明显。该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内困外忧的社会背景下,民众和政府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强烈,对职业教育培育相应人才的期望殷切,战争对于实体经济和教育的破坏,也充分证实了列强并不希望我国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