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第五节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图4-13 蔡元培(1868—1940)

图4-14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图4-15 郑锦(1883—1959)

图4-16 1927年,林风眠(左六)在北京艺专时与李苦禅(左二)等合影

早在1914 年,政府就发布:“教育总会筹办处以美术于工商界关系密切,中央已办有成效,各省亟应筹设以资研究,现拟在音乐教育讲习所内附设美术学校,召集青俊子弟学习,分手工刺饰、中文印刷等科,籍以提倡实业……核准立案。”[28]1916 年,蔡元培先生为落实“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建议成立国立专门美术学校。1918 年10 月,经教育总长范源镰批准成立“北京美术学校”(图4-14),郑锦被任命为该校首任校长。“学校设有绘画、图案两科,每科招50 人。新生入学资格为高等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29]该校的办学宗旨为:“一为社会教育提倡美育,二为中小学提供美术师资,三为实业界改良制品”。[30]图案系作为当时的大系科,陶瓷工艺、绘画与设计作为一种美术形式融在美术教育课程中。这可以从1918 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图案系工艺图案专业课程中得到体现。从实习课程的比例来看,该课程表的设计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逐年增加的态势,其比例从35%增加到47.5%,明显的体现出了该校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再者,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反映出该校的图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实践能力且兼备理论知识的现代化美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为今后的陶瓷美术教育的发展途径指明了方向。1919 年,该校升格为高等学校,准本科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1922 年,该校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系亦作为当时混合各设计类型的一个综合性大系科,自然也将陶瓷设计教育类型收纳其中。1925 年,由闻一多起草,翌年林风眠修订和实施的《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组织大纲》正式推出。该大纲中将学校的科系划分为: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音乐系和戏剧系五系,其中图案系中就有陶瓷组、建筑组等,[31]并实行“男女分班授课”,对于中国画系,“主张一、二、三、四各年级合班上课,分为山水、花卉、写生三组”;对于西洋画系、图案系,“主张一年与二年两级合班授课,三年与四年两级合班教授,每级男女各一班”[32]。雷圭元教授在《回溯三十年来中国之图案教育》一文中这样评述北京美术学校在专业教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该校的图案教育比较注重实践,校内设有金工、印刷、陶瓷等实习工厂,教授蜡染、烧瓷、漆画等工艺技法。教学方法具有非学校式的特点,提倡因材施教,力避填鸭式、教条式教学的弊病,强调自学为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同时,学生从中等到高等部,在校学习年限一般长达八年,因而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强。”[33]

从其课程设置(表4-1)[34]来看,陶瓷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也不系统,混合于工艺制作科目中处于附属地位,但这却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陶瓷科目作为图案课程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初登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之列,不仅具有历史存在意义,其本身就代表一种发展方向。

表4-1 1918 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图案系工艺图案专业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