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窑业科

第四节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窑业科

河北工业试验所原名直隶工业试验所,创建于宣统三年(1911),附设于天津公园内教育品制造所内,旋迁总站东新筑之地址,同一时期,在该地还开设有直隶化分矿质局、民国二年教育品制造所与化分矿质局,均行停办并入工业试验所,分为矿业、分析化学、工业、窑业、染织五科,1918年2 月,奉实业厅令,重行改组,以矿业科并入分析科,染织科并入化学工业科,与窑业科共为三科,并设有磨电机,规模初具。1919 年曾设立一制革试作工厂,颇著成效,至民国十一年,将该项机械售于一大制革公司,乃不幸该公司经营不及三年即行倒闭,而试验所现无制革机器矣,现时试验所既设有三科,而其职务则分析科可以分析一切矿质及化验钢铁合金成品事项,并可代矿商调查矿产;而化学工业科之职务则为改良工业出品事项,关于化学工业之成品原料试验鉴定事项;关于窑业科之职务为关于窑业之成品原料试验事项改良瓷器出品事项,夫试验所既设有上述之三科矣。[41]除此之外,在瓷业改良方面,该地还得到省、部有关部门的支持,如据《直隶工业试验所第六次报告书》等资料[42]记载,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实业部、直隶省(后改为河北省)实业厅及有关研究机构对磁州窑瓷业改良继续给予了推动和支持。如直隶省工业试验所专门设立了“窑业科”。1919 年11 月1 日,窑业科科长刘皋卿等到磁县等地“调查陶瓷原料及磁县窑业情形以备筹设试作分场,十二月五日回所”,并形成了《磁县彭城镇陶业调查报告》等。

图7-10 温寿泉(1881—1956)

1928 年8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温寿泉(图7-10)下令恢复直隶工业试验所并改名为河北省工业试验所。[43]先是“直隶于河北省政府建设厅”[44],9 月底,河北省政府工商厅成立以后,又“直隶于河北省政府工商厅”[45]。(图7-11)工业试验所“掌管各种工业成品及原料之试验并分析鉴定等事项”[46],暂设分析科、化学工业科、窑业科三科,其中窑业科的职务是“关于窑业之成品原料试验事项、改良磁器出品事项”[47]。同时,工业试验所还可于“工商厅长认为必要时得在河北省内增设试验分所”[48]。于是,1929 年4 月,在河北省政府工商厅厅长吕咸的指令下,河北省工业试验所在彭城镇“设立工业试验分所,专事研究磁业。即以该所窑业一部分迁移组设,以便就近研究改良之法”[49]。随后,河北工商月报1929 第1 卷第10 期便刊登了《河北省工业试验所调查磁县彭城镇瓷业报告》一文(图7-12),报告详细调查了彭城镇的瓷业状况,包含了地势及交通、营业之状况、制品之产额、窑厂设备之状况(共计十一项之多)、原料产地及价格、燃料产地及价格、制造上所受止之损失、瓷货之运费、窑场内工作之情形、瓷货现时销售至状况等,指出其中的诸多不足之处,最后指出该地虽有极丰富之原料,优良之煤炭,若不极力改良,继此以往,不惟不能发展,即欲恢复旧日之状况恐亦无希望也。[50]

图7-11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

图7-12 磁县彭城镇瓷业报告

在河北省政府的推动下,在工业试验所的指导下,为进一步推进瓷业改良,磁县政府也采取了更加全面的措施:

(一)派遣高才生徒赴江西景德镇学习,与之订立合同,归来使之普授瓷工,其经费由同业公会负担;

(二)在彭城设立瓷业甲种工业学校,聘请专门瓷业教师,注意化学分析,精探黏土之成分,考求原土配合,改良瓷器之品质,换用机器可使原料成形之制造优美,研究火候,注意成分色料之状况变化,经费由全县与瓷商公会分担之;

(三)选择磁人之有专门工业,精通化学资格者,由全县筹款,遣出外洋,专学瓷业。订立合同,归来服务。[51]

可见,磁县政府对彭城瓷业改良活动非常重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派人到景德镇及国外学习制瓷先进技艺,二是在本地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这些工匠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的制瓷技艺,在彭城瓷业改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骨干作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彭城镇曾设有研究瓷业改良的“日新工业试验厂”,当为省工业试验所窑业科(或与窑董合作)所设。该所窑业科还在民国八年进行了陶瓷“着色釉药试验”和“着色素地试验”等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1931 年3 月20 四日至4 月1 日,国民政府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专家侯德封“奉翁所长命,会同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师赖其芳调查磁县彭城瓷业”。此次调查不仅对磁县彭城瓷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记载,而且对彭城周围所产陶瓷矿业原料之地质构造、地层概要、种类用途、生成原因、分布情形及储量估计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绘制了“磁县陶土矿地质图”,并采集瓷土原料标本十余种带回所里,重点对其成分性质、组合配比以及质粒粗细、烧成温度、窑内气氛与瓷器成型、成色关系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和试验,对改良磁州窑瓷业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见解。并据此撰写了《河北省磁县粘土矿地质矿业及窑业》予以发表。以上这些建立在现代技术分析试验基础上的调查研究成果,无疑给磁州窑瓷业改良以科学指导和有效推动。然而,正当改良渐入佳境时,抗战爆发,磁州窑瓷业因日寇的入侵、占领和战争影响而衰败,改良活动亦因此夭折。

民国磁州窑瓷业改良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在改进胎质、釉色,完善青花彩绘的基础上,烧制成功釉下五彩瓷器,导致了磁州窑由传统白地黑花单一彩饰到多彩装饰,由开光或小品式构图到全景式“满绘”,由勾勒白描为主向勾描毅染点擦多种技法并用的“突变”。民国磁州窑釉下五彩虽学之于湖南醴陵窑,但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系一次烧成,较之于醴陵窑的二次烧成(初为三次烧成),燃料和工时大为节省,无疑是烧成技术的一大创新和进步;民国磁州窑兼工带写、勾染并用的技法和质朴、洒脱、浓艳、热烈的绘画风格更与醴陵窑笔触细腻、色彩淡雅之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