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学院陶瓷科

第九节 浙江美术学院陶瓷科

图8-31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校领导与参军学生在校门口合影(1950.11)

1950 年,国立杭州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刘开渠,更名后该校的“图案系”改名为“实用美术系”,下设美术建筑、染织图案、印刷图案三组。该校根据当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需要对实用美术系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了实用技术类的课程比重,以适应当时院系调整提出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二是加强了实习阶段的考察实践,无论是实习内容还是实习时间,都与以前图案教育大为不同。课程结构划分比重,一年级政治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数的15%,艺术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数的15%,技术应用类课程(绘画基础、图案基础等课程)占总学时数的65%,其他课程(文化类课程)占总学时数的5%;二三年级政治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数的10%,艺术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数的15%,技术应用类课程(各项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70%,其他课程占总学时数的5%。当时的各实习课程均体现出教育的总目标精神,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即规定本科定为一年级第二学期中的半个月时间,而该校的陶瓷美术则隐存于该实用美术系的专业基础课及实习实践课程之中。[17]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大调整,分院于1953 年2 月2 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命令[化秘人字(53)第442 号],“调庞薰琹同志去京筹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9 月,分院决定,1952 年度第二学期结束后,原有的实用美术系归并到中央美术学院,本院1953 年度第一学期仅设绘画、雕塑两系,系内不再划分专业,学制改为5 年。在陶瓷美术方面,该校原图案系教授陶瓷课的教师中仅留下邓白先生一人。由于实用美术系的调整,邓先生则担任绘画系素描人物课的教学,这就为该校后来继续办陶瓷教育留下了“火种”。1958 年6 月,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此时新中国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建设国家、提高农工大众的教育水平,进而培养社会主义美术创作专门人才和高等美术教育师资的目标,成为这一时期各级艺术院校的共同纲领。同时,恢复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工艺技艺也向艺术院校提出了要求。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中国历史五大名窑的指示,并要求浙江省把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发展和恢复起来。

图8-32 邓白(1906—2003)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美术历史离不开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的历史。早期的图案系的教学研究中,陶瓷是主要对象之一,真正开设陶瓷美术课程,是在1960 年成立工艺美术系,增设陶瓷专业之后。1960 年4 月27 日,该校院务委员会第27 次会议讨论通过,工艺美术系与民间美术系正式合并为工艺美术系,增设陶瓷美术专业,学制五年,邓白(图8-32)任工艺美术系主任。同年9月,陶瓷美术专业第一届8 名新生入校。60 年代初期的陶瓷美术专业教学基本沿袭了早期实用美术系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一片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下,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开展了学习苏联经验的运动,一方面促进了对旧教育的改造和新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地照搬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正规化和整齐划一,使该校的美术教育事业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情况。

课程设置[18]:以“浙江美术学院1961~1962 学年度教学计划”为参照,课程主要分为:共同课(不同年级)有政治课四门、专业理论课七门、文化体育课五门。

专业技法课(陶瓷美术专业)有素描、国画、水彩水粉、图案基础、雕塑基础。这一时期陶瓷美术的专业教学以摹习传统纹样较多,并穿插下乡下厂实习创作。由此可知,这个时期陶瓷美术的课程延续了实用美术系时期的基本特征。

师生概况:这一时期的学生来源以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同等学力的工农子弟为主,同时也招收有关工厂保送的在职青年工人及部分代委培的初中生。根据《工艺美术系1960 年度发展意见》中记录:“1960 年暑假招生人数,两个专修班各10 人,染织、装潢、陶瓷各15 人,共65人。”[19]而此时工艺美术系的教师只有12 人,其中包含了系主任和书记。但教师每人有一年的下放劳动锻炼,或采取短期下放方式。除随同学下乡下厂、参加劳动之外,也可利用寒暑假期间做短期下放劳动,并必须保证每人有一个月的劳动日,以保证劳动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进程。该时期主要教师见下表:

表8-4 浙江美术学院早期陶瓷专业主要教师及教授课程一览表(1950—1967)

在陶瓷艺术创作方面,该校师生不仅善于突破传统,更善于在传承上创新。1964 年7 月,林风眠、唐云、王个簃、朱屺瞻赴江西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的创作工作,在吸收中外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陶瓷艺术作品,如《侍女》《大公鸡》《猫头鹰》等,展现了一代文人新彩的风格(如图8-33);邓白先生则在我国传统的青花瓷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极具文人气质的文人民间青花艺术形式,如图8-34。1967 年,由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和政府层面的重视,该校在“二五”和“三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该校设计的“牡丹鸳鸯图案龙泉青瓷餐具”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受到了国家领导的肯定。恢复“南宋官窑”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如1965 年11 月30 日,《文汇报》登载“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师生试烧失传700 多年的‘郊坛窑’(南宋官窑青瓷)成功”这则消息。制定了陶瓷教育专业教材。根据文化部高等美术院校编选计划,集体编写专业教材《中国陶瓷史》。然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院被撤销。

图8-33 林风眠陶瓷艺术作品《侍女》新彩系列

回顾“文革”前这一时期的陶瓷教育工作,有以下特征和成绩。首先是陶瓷美术专业方面师资力量的缺乏明显;其次是教学和实习实践场所比较欠缺;最后是在各种运动的影响下该校的创作风格过多,很大程度上搅乱了原来实用美术系的教学模式,违背了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成绩方面有,设立了陶瓷美术专业,完善了该校的教学体系;对龙泉青瓷进行恢复性研究和试制工作,重振龙泉青瓷,使其推陈出新;着手开始恢复南宋官窑的科研工作,并于1965 年尝试性地烧制出一些成品,为当地乃至我国的陶瓷工艺和艺术的发展创新做出了多种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图8-34 邓白陶瓷艺术作品《西湖》文人青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