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1916 年,山西省教育厅在原山西省立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山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属于中等甲种实业学校,校长由留英归国高才生赵铮曾担任,校址位于太原市西羊市街。次年开始招电气科和应用化学科学生各一班,而陶瓷科就包含在应用化学科之中,学制4 年。在课程的具体开设方面,公共基础课程有:修身、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操、工业卫生、历史、地理、工业簿记、图画等;[17]专业课程有:燃料、应用化学、造纸、染料、火药、制糖、陶瓷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8]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方面还可以根据金工科、矿业科、应用化学科、窑业科的不同而具体设置课程的比例。[19]这种弹性的课程设置模式,不仅在当时的实业教育中极具开拓意义,对当下的行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教师聘任方面,该校不惜重金,坚持聘请掌握有现代化工业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一点可以在1923 年山西省统计处编印的《山西省第五次教育统计》中的数据得到印证:“1920 年,学校有专任教员6 人,月薪最多的315 元,最少75 元,平均下来205 元,兼职教员有40 人,月薪最多65 元,最少的10 元,平均37 元。”[20]这种工资水平与同时期高等农业专门学校相比,该校部分教师的年薪要远远超过高等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的年薪。在较为雄厚的教育经费支持下,该校的教师大部分有留学经历,日本留学的居多,英美留学的有一部分,另外还有国内大学和专科学校毕业的。当时教育部督学这样评价道:“教员资格,经验均无不合格。”[21]
图4-12 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窑业讲义》
1917 年,山西工业试验所在山西通省工艺局的基础上成立,所址同样位于太原市西羊市街,隶属山西省行政公署,该所下设窑业部、化学工艺部等,并附设艺徒养成所和留日工艺练习预备科。该所作为山西省最早的开发型综合性科研机构,与山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教学研究上客观地形成了教学科研互补互动的良性局面。1918 年,留日学生李尚仁担任该校校长,李校长到任后将电气科改为机械科,后又增设了染织科和各科所需的实习工厂,在各科附设实习工厂中开设了瓷窑厂,方便陶瓷科的学生实习实践。1919 年,山西省立工业学校规模扩大,于是学校从中等甲种实业学校上升到山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附设甲种工业学校。同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留日工艺练习预备科遴选了40 名有志于实业技艺的学员派往日本,分别进入玻璃制造、肥料、瓦斯、瓷器等产品的工厂实习,为期一年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后来的京沪展览会上得到了肯定。1923 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试制成日用细瓷,其品种为餐具与茶具两类,在京沪展览会上被评为特色产品。1930 年,山西工业试验所合并到该校,该校的实力大为增强,于是在次年,山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遵令改组,更名为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22]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该校在创办的十余年间,坚持以“产业兴国、教产结合”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陶瓷教育和产业的现代化改革,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陶瓷生产技术的科技艺术人才,为本省陶瓷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该校所取得的历史成就,除了该校办学顺应历史潮流,采用专家治校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外,政府的支持则是其取得成绩的最大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经费支持方面。由于该校属于省立,且位于省城,经费均由省政府直接拨付,难得的是地方首长阎锡山一直重视山西工业的发展,所以,该校的办学经费较为宽裕,仅就1916 年到1918 年这三年期间的教育拨款来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8500元直接猛增至66 893元,3年增长至近8倍。[23]1920 年,后虽然缺乏数据,但是从1920 年到1925 年教育统计表中该校教师的薪资也可看出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以专任教员为例,平均月薪从90 元增长到100 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大学教授月工资的两倍。从这一点来看,该校的教育经费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二是在办学硬件方面。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甲种实业统计表中显示,1919 年,山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硬件投资规模为全国第一,山东、福建、四川、奉天排在山西后面,山西经费的投入是山东的2.7 倍,是福建的4.4 倍;生均经费是四川的1.4 倍,山东的2.7 倍,是福建的4.4 倍。这样的投入使得该校不仅有理化实验室、电灯、自来水、煤气等高档设施,而且还将山西省唯一的一所山西省工业试验所合并到该校,合并后将其改造成为化学实习工厂(陶瓷科列入其中)、染料实习工厂、机械实习工厂等,使该校的职业教育规模及水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排在全国的前列。以至于当时的教育部督学余森文视察后赞叹道:“实习用具,其数量堪称充实,布置亦属适宜。”[24]他视察山西后回到南京更是这样评价该校:“校舍整齐宽大,而且有较大的工厂以为实习。”[25]上述情况表明,当时山西省政府对该校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也就为该校陶瓷产品能够多次获得展会奖牌和政府的认可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上述硬件设施和场所作为保障,该校在教学中才能将理论有效地结合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后印证和修正课程设置,使得学生不仅能够熟记各相关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将各种生产技术通过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操作后牢记于心。这些情况被当时的教育部督学记录在了学校视察报告中:“该校所订各科各年级课程,其内容尚属周密合用,作品成绩斐然可观,实习作业甚形紧张,各工厂轻便器械多由学生自行制作修理,必要时有厂中技术员予以指导,尤属难能可贵。”[26]该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振兴我国工业为使命,以脑手结合为办学方针,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工业课程,并及时强化实习实践所学理论内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众多的专业科目中,陶瓷方面取得的成绩不凡。如教育部督学钟道贤在视察了该校后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工专之制革、陶瓷二科设备甚佳,应速照原定计划,开办高职业科。原有染织学之艺徒班及陶业工徒班,应改为职业补习班;第二,工专陶瓷,近年来研究,尚著成绩,惟式样图案及着色,尚需改进。所制应用品,似嫌粗厚,产量过少,不足供应社会之需求。”[27]在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后,同时也对该校陶瓷今后的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