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1954 年,东德与我国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要求中方提供日用陶瓷生产相关技术。由于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且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声誉,于是此合作项目下达给景德镇执行。为更好地完成中德技术合作项目,“也为了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拟达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市系以瓷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城市,以此而闻名于全国。新中国成立几年来,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于全市工人群众积极努力,在瓷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创造了各种先进的生产方法,但还远远赶不上形式的发展和需要,仍然是一套陈旧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缺乏科学研究。因此,为了提高瓷器质量,改进生产技术,为生产服务,以资达到增加产量,满足需要,在市政府工业局领导下,成立陶瓷实验研究所,并在市委陶瓷研究委员会统一领导下,从事陶瓷研究工作”。[3]该所名称为“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地址在景德镇莲花塘。时任景德镇市委常委、公交部部长的张凤岐同志出任第一任所长,舒信伟、潘庸秉、方综等人先后加入协助工作,轻工业部也委派了李国桢、蔡德春、程祖慰及其他一些技术人员协助支援,并在全市范围内选调了一批当时最优秀的技艺人员到所工作。
1955 年,江西省委决定将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定编70人。这一年,该所试烧成功景德镇第一座试验容积5.6 立方米、吸火孔16 个、最高可达1350 度的倒焰式煤窑,这为之后该地区和其他产瓷区煤窑的普及及改造升级奠定了基础。1957 年6 月,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划归江西省轻工业厅管理,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同年10 月又改名为“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并搬迁到新厂现址。作为新中国首所陶瓷专业研究所,该所主要在陶瓷行业中负责工艺与材料研究,创新配方、画面、器型的设计等。1965 年2 月,第一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室及相关科研人员一并迁到该所,并更名为“第一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室迁来的科研人员有李国桢、孟宪良、赖泮林、袁岚曾、赵达峰、虞雪琴、程祖慰、曹美珍、忻元华、李木兰、陈吉秀、陈景炎、李广玉、阎楚琴、杨跃生、周觉民、夏国华、万丽珠、赵宝光、余曼丽、陈孟龙、金富林、吴庆华等,这些科研人员大多是知名高校的高才生,有些曾直接参与了建国瓷瓷土配方的研制工作,如李国桢先生等,他们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该所的科研能力。据该所第七任所长赵灵武回忆说:“上硅所陶瓷室的人员几乎是在接到并入通知后,第一时间就来到景德镇的,当时的并入,重要的还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恰恰是当时以传统经验制瓷为主的景德镇没有的,也是亟须的。”
1968 年年底,该所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并成立景德镇市向阳瓷厂。[4]1972 年7 月,经过江西省委批准恢复成立“江西省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行政上由省轻化局、市革委双重领导。1975 年1 月,该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为了赶制这批主席用瓷,该所集中了全所的技术骨干及景德镇市里的优秀艺人集中研制该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不仅在器型设计、画面装饰上创造了当时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在烧造工艺方面,也突破了历史记录,景德镇的高白釉瓷的烧造温度一般为1300℃~1350℃。由于这批产品是主席用瓷,所以当时该所决定将其烧成温度为1390℃至1400℃。虽然在理论上不同的烧成温度与不同的升温曲线,会取得不同效果,但当时这一高温技术并不成熟,且与之配套的高温的匣钵也不具备,为了完成任务,该所技术攻关人员艰难地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1978年8月10日,轻工部以[78]轻科字第056号《关于调整轻工业科研和机构体制的函》,明确该所重新隶属于轻工业部,改名为“中国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由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直接领导。党组织关系归地方管理,主要承担国家和轻工业部的科研计划任务。陶艺窑的开发和使用便在这一时期开始。该所当初为了配合当时承担的“釉中彩”项目研究,需要开发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的高温快烧电炉,而当时只有800℃烤花炉,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温度研究。为达到提升500℃以及适应该温度的要求,所科研人员采取将发热元件改为铁铬铝钼的耐高温材料,并改纹波型为螺旋管型,用刚玉管支撑,加厚隔热层,隔热层材料采用多晶氧化锆纤维等办法,经试验,该高温快烧电炉可以满足“釉中彩”项目的需要。后来被广大陶艺家所青睐,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等具有美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陶艺的发展。
1981 年3 月,轻工业部决定筹备成立挂靠在我所的全国日用陶瓷科研、标准化测试和科技情报三中心。在国家“七五”期间,该所与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承担并完成了江西省重大科研项目——“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的研究及临床运用”,本项目由李妙良、王尚福等专家、教授组织攻关完成。20 世纪90 年代初,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引进了一台澳大利亚的燃气窑,它是由锆酸铝陶瓷纤维构成的梭式窑,燃烧器使用文丘里喷嘴,燃料使用液化气。当时该所的科技人员预测这种新型窑炉将会取代当时使用煤烧的圆窑包,于是便组织科研人员消化吸收与攻关,1993年研制出这种梭式窑,即GWQ系列节能燃气梭式窑。该窑为倒焰式、无匣裸烧、间歇式燃气窑炉,采用全纤维结构,能耗小,运行无须电力,升温速度和窑内气温灵活可调,能满足多种烧成工艺。产品研制成功后,很快在景德镇市就取代了煤烧圆窑包,这对景德镇陶瓷产品质量的提高、节能减排,改善景德镇空气质量,使之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宜居城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在全国各地大量推广使用。该产品在1995 年11 月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995 年3 月,根据中国轻工总会人教[1995]3 号文通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轻工总会陶瓷研究所”。1999 年5 月,国家经贸委管十个国家局属242 个科研机构转制试点时,该所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同年更名为“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目前该所按照景德镇陶瓷大学提出的“121”[1]发展定位要求,该所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学校打造特色名校的重要力量。作为学校的特陶实验基地、陶瓷艺术实验基地、陶瓷装饰材料实验基地、国家日用陶瓷及建筑卫生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日用陶瓷中试基地,通过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实验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各基地均已具备中试规模的对外科技服务能力,如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种陶瓷研发中心、传统陶瓷研发中心等。既可以分别承担本专业的科研工作,也可以集中起来承担大型国家攻关项目,成为科研中试的良好场所,即能够全方位为陶瓷行业提供全套高新技术服务、艺术设计、新产品开发及各种工业设计,又能满足学校的教学服务和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孵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研创作与教育教学的相得益彰,为当下的陶瓷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