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教育界留日知名人士
邹如圭(1879—1962),字洁珊,江西宜丰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经考试合格,邹如圭被保送到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深造。1913 年,其学成回国,在饶州省立陶业学校任教。在此期间,邹如圭与校长张浩合作,设计并建造一座八立方米燃烧室的倒焰式煤窑。1919 年,其接任校长,1925 年,调江西工业试验所。1930 年,重返已更名的江西陶业学校任校长。1932 年,其复调江西陶业试验所任主任(技士)。当年,邹如圭与同人一道设计了圆形和方形倒焰式煤窑,代替松柴烧瓷。1934 年,试验所与江西陶业管理局试验所合并,所址迁景德镇,邹如圭被委任技正,兼养成所的教习。1937 年,南京被日本帝国主义攻陷,邹如圭随试验所迁萍乡上埠镇,在民生瓷厂任电瓷部主任。在设备非常简陋,原燃料非常短缺的情况下,他研究并生产了大号、二号、三号蝴蝶电碗,大号、二号、三号碍子的配件以及先令、活动葫芦等产品,满足了非常时期的电力事业的需要。1944 年,萍乡失陷,他随陶校重返景德镇,在省立陶业专科学校任教。1950 年,他在陶专接受建国瓷的制作任务中,担任新坯釉的试制,并在陶专小煤窑中用钟家山煤炭进行试烧,经过多次试制和试烧,终于烧出了洁白如玉的瓷器。1954 年,他被调建国瓷厂新厂(今宇宙瓷厂)任工程师,主持煤窑的兴建和试烧工作。试烧时,出现了中间不熟的现象,原来是因方形存在火焰遇角而受阻的缘故,于是他将干烟道升高了30 厘米,护墙降低了30 厘米,把发烟道改成斜坡度一字形,扩大了燃烧室,吸入孔的中孔改成10 厘米,两边的改为1 厘米;同时他发现钟家山煤质挥发率仅20%,火头不高,于是掺用淮南煤。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全窑瓷器都烧熟了。1956 年,他以这种煤窑为蓝本在全市推广,从而结束了景德镇千年来以松柴烧瓷的历史。
舒信伟(1888—1969),字乾端,号似藩,江西靖安人,1914 年享受官费赴日留学,1917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专科。归国后,其在鄱阳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专业教员。1930 年舒信伟任景德镇陶务局试验股股长。1931 年陶务局撤销,仍回鄱阳省立陶业学校任教,1935 年至1944 年任该校校长。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舒信伟任景德镇江西陶业专科学校教授,1953 年调湖南湘潭电器学院工作。不久,中国和民主德国在景德镇搞陶瓷技术合作,他奉调回景德镇参与其事,历时年余,成绩显著。1954 年其被调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并当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
舒信伟从事陶瓷教学和科学研究40 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为解决能源问题,他大胆改革,经过多年试验,精心设计成功小煤窑、圆形煤窑、隧道锦窑,开辟了以煤代“柴”的烧焙瓷器的新路。原来的烤花窑很小,每窑出品不多,他研究设计,改小窑为大窑,大大提高了出窑的产量,对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舒信伟治学严谨,对陶瓷专业潜心钻研,著有《江西陶瓷沿革》一书。然该书出版时署名作者却是当时轻工业厅厅长。舒还写有《筑窑学》《玻璃学》等讲义,惜原稿轶散,致未印发。他为人诚挚憨直,生活俭朴,禀性清廉,学生和同事对他非常尊敬。抗日战争时,陶业学校辗转迁徙,其自己的书籍衣物丢失不少,而学校的贵重仪器白金坩杯数只,他却护之如命,完好地交还了学校。
章继南(1895—?),字尧谟,江西余干人,为中国陶业学堂第二届毕业生,1916 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任留日学生总会副评议长,1922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归国后历任“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第三女子中学”教员,“辽宁肇新窑业公司”(厂长杜重远)技师,“江西省立窑业学校”委员长,“江苏宿迁中学”校长,“江苏省立宿迁玻璃职业学校”校长兼技师,“四川省立窑业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章继南任“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章继南先生一生致力于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翻译多部国外相关专著如《玻璃工业》《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玻璃及搪瓷工业》《耐火物料工业》《增订化学工业大全》等,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编写了《陶瓷职业概况》一书,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实业救国”的宗旨教育,宣扬对实用技术的培养,就像其为“四川省立窑业技术学校”所写的校歌中那样:“唯我华族,一跃称雄……窑业教育建伟功!”
章继南在陶瓷教育方面提倡手脑并用。除了课堂专业知识传授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实习实训到江津当地窑业公司进行实地操作,教学效果明显。在《冯玉祥自传》中记载:“江津市北岸,窑业学校在。校长本姓章,办的事不坏,瓷器样样有,花样也可爱……学生固努力,老师更俭勤。这种好事业,应当教人民。大家都会做,器物用不尽。继南章校长,可谓苦用心。”
杜重远(1897—1943),字乾学,辽宁开原人,爱国实业家,1917 年留学日本,1923 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庆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九一八”事件后,杜重远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参与筹办《生活日报》。1939 年,其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新宣传新思想刊物《光芒》。1911 年,杜重远考入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校,1917 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1922 年春,被推选为回国代表,辗转沈阳、北平、天津等地,看到千疮百孔的中国,痛心疾首,发下了“实业救国”的宏愿,1923 年在沈阳城北小二台子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开创了东北陶器用机器制造的先河。1927 年,他把制陶工厂改建为瓷器厂,亲自下车间试验示范,研制成功制瓷技术,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经营规模最大的一家窑业工厂。1929 年,他当选奉天省(今辽宁省)总商会副会长,并兼任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秘书,协助处理对日本外交问题。与此同时,杜重远与友人组织东北国民外交协会,促进了东北各地抗日运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遭日本关东军通缉被迫移居北平。同年9 月27 日,他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部长。1934 年,他应江西政局邀请,来到江西景德镇改良瓷业,先后成立陶业管理局、陶业人员养成所、九江光大瓷厂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了不少掌握现代科技的瓷业技术人才,更重要的以《民众月刊》等杂志为载体宣传民主、科学知识,提高了瓷业从业者的思想认识,从而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学习。杜重远后因《新生》事件受到牵连入狱,不久便被释放。1939 年,他被邀请去新疆创办新疆学院任院长。1940 年5 月18 日,杜重远被盛世才逮捕,后被秘密杀害。1949 年后,中共中央曾专门派考察团到新疆寻找其遗骨未果。1986 年,其著述《杜重远文集》结集出版。
戴亮侪(1899—1967),江西金溪人,1928 年东渡日本后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1936 年毕业后回国受聘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抗战时期,九江陶瓷学校累迁靖安、萍乡上埠镇、景德镇等地,不少教师离职他就,他仍坚持办学,并先后兼任该校工程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在校任教期间戴亮侪先生先后编著《初级陶瓷学》《高级陶瓷学》《筑窑学》《燃料学》《陶瓷原料》《陶瓷制造法》《矿地学》《陶瓷实验》《高等物理实验法及实验仪器》《电子论》《特种窑制品》等13 种教材及参考资料,总计110 万字。1952 年,戴亮侪任示范瓷厂总工程师,负责瓷厂的工程设计,1953 年任萍乡瓷厂总工程师,1955 年,任景德镇瓷厂总工程师,主持建设了三座隧道窑,后因身患肺气肿病,他最终病倒在陶瓷事业的工作岗位上。
汪璠(1905—1990),字筱禅,江西乐平人。1925 年,汪璠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5 年后学成回国,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1934 年,他被调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任技士。1937 年,因南京失陷他来到景德镇,在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工务科科长。不久,陶业局迁萍乡上埠镇。在上埠,创立民生瓷厂,他任厂长,1938 年下半年,江西陶瓷职业学校亦迁到了上埠,此时,厂校成了一家。
1944 年6 月,萍乡县城失陷,民生瓷厂停工,陶瓷职校停办,人员流亡到景德镇,经商定省政府同意在景德镇筹建瓷校,并任命汪璠为校长。1946 年冬,时任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校长的汪璠奉命督造伊丽莎白婚庆瓷,大获成功。1954 年,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停办,汪璠随中级班调湖南湘潭电瓷制造学校,1956 年调郑州参加创办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任副校长,1958 年初调轻工业部,主持筹建郑州瓷厂,同年8月,他回郑州参加创办,任副厂长和高级工程师,直到终老。
汪先生穷尽一生为改良我国的陶瓷事业而奋斗,在陶瓷教育方面建树颇丰,不仅在当时的《工业中心》杂志发表了《本所试制电瓷之经过》《化学用瓷器坯之初步试验》等陶瓷专业学术论文,而且还出版了不少陶瓷专业方面的教科书。早在1936 年,他就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学系主任近藤清治博士的《陶瓷工业》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国第一部陶瓷译著。他还撰写了《陶瓷釉彩》《陶瓷分论》等专著,主审《陶瓷工艺学》教科书。
乔守经(1905—1959),吉林省双城市人,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硅酸盐材料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前在陶瓷界就有“南有王秀峰,北有乔守经”之说。1927 年他赴日本留学,1936 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36 年回国,在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主要从事水泥、陶瓷等方面生产技术工作,并担任过大学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乔守经任东北企业管理局陶瓷公司工程师。1949 年他参加和组织了沈阳玻璃厂修复工作,下半年开始筹建沈阳陶瓷厂,计划生产建筑卫生陶瓷和电瓷等产品。他组织和主持该厂设计,是当时技术上主要负责人。1951 年,他根据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指示,组织建立技术研究室,任副主任。1954 年该技术研究室与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北京研究所合并成立重工业部建筑材料管理局建材综合研究所,乔守经任副所长。1956 年,在参加编制国家12 年科技发展规划时,他和国内硅酸盐界知名人士共同倡议成立中国矽酸盐学会,是筹备组织者之一,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并任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矽酸盐”学术刊物编辑委员。
吴仁敬(1910—1952),别名吴让,江西临川人,早期就读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随后到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深造,后留学日本,1944 年任教于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在陶瓷教育研究方面,他先后撰写专著《中国陶瓷史》《绘瓷学》等。1946 年他又与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校长汪璠合作,创办《景德镇陶瓷》半月刊,对推动学校的教学和促进景德镇的瓷业更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长期的陶瓷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使他不仅具有现代艺术和科学观点,还成就了他“绘瓷行家”的称号,1944 年,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接受了国民政府交办的赠送盟国元首和英国女王结婚礼品瓷的任务,吴仁敬是设计者之一。在此期间,他还在陈家弄开办了陶瓷美术研究社,为社会培养陶瓷美术人才。1948 年他在景德镇创江西省私立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并担任校长。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人数不稳定,学校遂于1950 年停办。
祝大年(1916—1995),汉族,浙江杭州人,长期从事陶瓷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工作。1931 年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34 年赴北平国立艺专学习雕塑与绘画,1935 年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图案院学习工艺美术,次年转赴东京帝国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日本著名陶艺家北大鲁山人先生学习日本传统陶瓷工艺。1938 年他回国并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 年他赴重庆担任新中国窑厂工程师,1943 年担任重庆中央工艺实验所陶业厂厂长、总工程师,组织全国窑业学会进行研制叙永高岭土化学瓷和日用瓷的试验和生产。1946 年祝大年任上海红叶陶瓷厂总工程师,从事建筑瓷和釉面砖的研究,其助手是李国桢先生。1952 年,随着北平国立艺专正式升格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先生将正在轻工业部担任总工程师的祝大年先生调来任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并担任陶瓷工艺学日用陶瓷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刘可栋(1920—2007),辽宁铁岭人,高级工程师,1945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1945~1981 年历任沈阳生产管理局技术员、唐山陶瓷厂工程师、唐山陶瓷研究所工程师、唐山陶瓷工业公司总工程师。1982 年后刘可栋历任河北省第一轻工业局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河北省轻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河北陶瓷》总编辑、河北省科协常委等职。在唐山工作期间,他主持试制成功硬质理化学用瓷,在卫生洁具生产中变两次烧为一次烧成,应用坯、釉膨胀系数匹配原理解决面砖生产技术等问题。1954 年、1956 年他分别与人合译出版《陶瓷器化学》《窑炉》及《釉及色料》。他参加了《陶瓷技术手册》《日用陶瓷窑炉及译文集》《西双版纳制瓷工艺科学考察总结》的编写,编译工作。著有《倒焰式窑炉设计》《匣钵》著作等。他还主持定窑和邢窑两大古代名窑及河北陶瓷原料普查及工业应用等项科研工作。定窑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