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学院

第二节 景德镇陶瓷学院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国家领导都很重视和关心景德镇瓷器的恢复和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风貌,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造新中国的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周恩来总理做了亲笔批示,很快就成立了以景德镇为主,其他产瓷区协同配合,创造生产建国瓷的领导小组,黄炎培任组长,下设设计委会,郑振铎任主任,江丰任副主任,由徐悲鸿、齐白石、张汀、叶麟趾等20 余位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和画家组成(图8-4)。此后,国家轻工业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领导,均委托或指派专家到景德镇考察,对传统制瓷技艺进行科学总结,并帮助组建科技机构,兴办教育,培训人才。1953 年筹建中国第一座陶瓷馆——景德镇陶瓷馆;1954 年筹建江西第一所陶瓷研究机构——景德镇陶瓷实验研究所,均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即便如此,景德镇市广大业内人士和党政领导均为著名瓷都没有一所陶瓷专业学校而深感遗憾,所以建立一所陶瓷专业学校不仅是瓷业从业者的呼声也是政府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此时(1954 年春,)又恰逢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的庞薰琹、高岗教授和陶瓷科的祝大年、梅健鹰教授相继来到景德镇选购、创作国家用瓷和对外展览品,他们在兴奋和惊叹景德镇优秀的传统制工艺的同时,对许多优秀艺人年事已高,而青年一代缺乏现代绘画的基础训练、文化素质较差表示遗憾,所以他们希望景德镇能尽快办一所陶瓷学校,以培养新生力量。

图8-4 1952 年,建国瓷设计委员名单

基于上述情况,1955 年5 月,市委将办校方案上报中央文化部,并派员专程赴北京争取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的大力支持。当年11 月,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校长由景德镇市教育科副科长吴钟祥担任,学制三年,学校性质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目标为:培养有文化、有理想的新一代陶瓷美术技艺人才;办学经费由文化部列入计划。

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对陶瓷界的老艺人子女,适当优先,共录取了70 名学生。由于中央文化部的重视,认为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中等美术技艺学校,以此通知各产瓷区可派学员前来学习,第一批外地学员有12 名(其中湖南3 名,福建5 名,唐山市3 名,广东石湾1 名)。因此,在校生达到82 名,以后每年均有外地学员前来学习。该校设有粉彩、古彩、青花、雕塑4 个班,设8 个教学组(粉彩人物、粉彩山水、粉彩花鸟、古彩图案、雕塑、青花、刷花),教师分3 种类型,文化教员由王文镳、刘文正、罗能等担任;美术基础专业教师由中央美院毕业的丁千,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施于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周时图,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的毛龙汲等担任;陶瓷美术技艺教师由中央美院的教师梅健鹰、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刘雨岑,以及景德镇陶瓷名家张志汤、余翰青、段普发、聂杏生、杨秦川、曾龙昇等担任。55 级、56 级学生原则上是从初中毕业生或享有初中同等学力的青年中招收;57 级则明确只招收初中毕业生。

图8-5 1955 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大会

经过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国家的陶瓷工业开始逐渐复苏。陶瓷工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的是大批的技术工人,江西省劳动局考虑到这一工作的长远性和正常化,仅仅有陶瓷实验研究所开设的陶瓷机械制瓷班,不足以满足当陶瓷工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景德镇市政府委托景德镇市劳动局,于1956 年9 月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图8-5),校址在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内。时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收官之际,景德镇市政府为了整合有效资源,保证质量,提高水平,1957 年3 月景德镇市政府决定将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与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合并,成立景德镇陶瓷学校。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于1955 年11 月建校以来,现已初具规模,陶瓷工人技术学校亦已筹建就绪,二校方针均系培养陶瓷生产上的中级技术人才,彼此专业性质相近,而且应紧密地结合,双方认为“倘合并为‘景德镇陶瓷学校’更为恰当”。其中还详尽地制定了学校的方针任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课程比重、人员编制、学生待遇、经费预算及来源、有关基建和设备问题等九项计划。[1](图8-6)

图8-6 景德镇市政府关于二校合并的方案

图8-7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

图8-8 景德镇市陶瓷学院宣传画册(1959)

1958 年1 月18 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又决定将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的陶瓷专业210 名学生、13 名教师由南昌迁往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省陶瓷学校。该校师生到达景德镇的时间是1958 年6 月。1958 年6 月28 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刚刚合并的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图8-7),任命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同志兼院长。教师由原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的教师和干部,与原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科和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的教职工担任。该校创办之初,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确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身体健康的,即又红又专的高级陶瓷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陶瓷艺术人员。依据这一培养目标,该校开设了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在陶瓷工程系中开设了陶瓷工艺制造、陶瓷烧炼专业和中级工程科陶瓷制造专业。陶瓷工艺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深入掌握整个陶瓷制造过程的科学知识以及实际生产技术,并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级陶瓷工艺制造人员。学习内容除了学习马列主义课程外,还要系统地学习20 多门课程,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陶瓷工艺学、陶瓷机械学、窑炉与干燥器。学制四年。陶瓷烧炼专业是为了适应陶瓷事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将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因此,该校开设陶瓷烧炼专业,在开设的课程中除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外,主要的基础技术课有物理、化学、数学、燃料学、热工学、流体力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着重课堂讲授,还要着重实际操作,到本院实习工厂、大型瓷厂进行生产实习和勤工俭学活动,而且还要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学制五年。中级工程科陶瓷制造专业是为了配合陶瓷生产的迫切需要,加速技术革命,培养大批中级陶瓷技术力量是当前陶瓷工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该校开设中级工程科陶瓷制造专业,本专业的学习课程,除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课、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外,还要学习专业课,如陶瓷工艺学、窑炉学、陶瓷机械学等,与该系的陶瓷工艺制造专业相同,不过在课程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差别,有不同的要求,学制三年。[8]

图8-9 景德镇市陶瓷学院陶瓷艺术系简介(1959)

在陶瓷艺术系中开设了陶瓷彩绘专业、陶瓷雕塑专业和中级艺术科。陶瓷彩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进行各种陶瓷造型设计、画面设计和进行各种陶瓷艺术加工的指导和绘制等工作的高级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在学习内容方面,该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等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还主要学习素描、水彩、图案、国画、书法等,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造型设计、解剖学、透视学、陶瓷史、文艺理论、陶瓷工艺学等,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期间还需要在本院实习工厂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大型瓷厂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此外,还要参加经常性的勤工俭学,学制五年。陶瓷雕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进行各类陶瓷雕塑的创作和各类瓷雕制作的指导及具体制作的高级陶瓷设计人员。在课程学习方面,该专业学生除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课和一般性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还要学习雕塑、素描、解剖学、陶瓷史、陶瓷工艺学等课程,学制五年。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内外对日用瓷的迫切需要,该校还开设了中级艺术科古彩、粉彩、青花、雕塑四个专业,培养日用瓷的复制和加工人才,招收对象是具有美术兴趣和一定基础的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学生和青年,学制三年。学习课程除了马列主义理论课外,还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素描、国画、水彩、陶瓷史、陶瓷工艺学、图案设计等。

1958 年9 月,学校开始招生,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的目标。本科录取陶瓷工程系陶瓷工艺制造专业学生90 名;美术系彩绘和雕塑专业共录取学生40 名;三年制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录取工程班学生100 名,美术班90 名;五年制中专(招收小学毕业生)录取150 名,共计招收各类新生470 名。加上原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和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共410 名学生,该校在校学生达880 人,连同干部、教师和工人,该校师生员工总数超过了1000 人。10 月20 日学校正式开学。翌年4 月,景德镇市建筑工程该校并入该校,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成为既有文化理论又有生产实践知识,能文能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该系下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供热、供气及通风,公路与城市道路三个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详情见下表。

表8-1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表[9]

供热、供气及通风专业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各种专业课,如工程热工学、锅炉学、暖气通风、热供应、煤气供应、自动化原理、建筑安装施工等。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普通基础课外,还学习技术课,如土力学、道路材料、工程地质、水力学、水文学、汽车拖拉机和建筑机械等。专业课有道路设计、道路建筑、技术与组织计划、道路养护与管理、桥梁、隧道与特殊结构物等(图8-10)。由于相关专业教师的缺乏和其他原因,该专业仅办理一届毕业生就停办了。

图8-10 景德镇市陶瓷学院建筑工程系简介(1959)

图8-11 景德镇市陶瓷学院中的越南留学生(1958)

该校在建校初期,在克服软硬件条件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在克服办学初期教学、生活用房不足的问题上,该校组织安排师生下瓷厂见习,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勤俭建校。通过这些义务劳动和勤俭办学,提高了师生的思想觉悟,筹集了部分建校经费,同时也使该校师生更加直接地认识和了解一线陶瓷生产工艺及运营管理等内容。其二,在解决初期教师和教材严重缺乏,该校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从原江西工业技术学校和景德镇美术技艺学校的教师中,挑选一部分本科毕业的和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讲师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并要求省教育厅分配一些其他高校的五八届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另一方面,该校还充分利用基地办学的优势,聘请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和特种制瓷技艺工人,对原料、创作技法进行现场教学。其三,在教学效果和师生培养方面,该校每学期均会对各个专业进行测验,以检验教学效果,陶瓷工程系通过测验,陶瓷美术系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青年教师中,该校组织部分缺乏实践经验的和新分配来的教师,到工矿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培养方面,该校采取整体教育,个性化培养,在该校学生中抽调20 余名成立陶瓷工程系研究室和陶瓷美术系设计室,组织部分学有所长的教师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半年多的培养,许多同学都可胜任五年制中专和三年制中专的教学工作或大部分的助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队伍的匮乏。在此期间,该校不仅接受了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深造,而且还接收了国家下达的培养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等国的23 名留学生任务,其中越南20名,波兰1 名,罗马尼亚2 名。不仅加强了与国内各大产瓷区的联系,而且还搭建了国际办学的舞台。(图8-11)

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单方面的毁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学校的教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的精神,以及当时各大产瓷区的陶瓷教育办学情况,如宜兴、德化、醴陵、唐山等地也陆续办起了陶瓷中专和技校。该校决定集中力量办好本科教育,于是在1962 年停办了建筑工程系,撤销了中专班。

在学制调整后,该校依托基地办学,进行以下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方面。增加现场教学的比重,除重要的理论课外,一般工艺性质的课程均采用现场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陶瓷生产的认识和动手能力。陶瓷美术系则将彩绘中的古彩、粉彩、青花、贴花、印花、刷花等各种装饰技法、技巧和雕塑中的雕、堆、镂等技法作为实习课。担任实习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该校专业教师外,还聘请了社会知名艺人担任技术指导,如珠山八友中的王步等人。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陶瓷艺术的创作技巧。为了调动知名老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校为他们评定了与学校教师一样的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图8-12 毕业文凭

图8-13 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

在教材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统编教材大多沿袭苏联的教材,其特点是概而全,多而杂,学生负担过重。为此,陶瓷工程系将“少”而“精”和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两项内容,删繁就简,力求做出实效。而陶瓷美术系的专业技术课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内容上虽然有统一的要求,但其教学形式是以个别辅导为主,因人而异,五花八门,比较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许多好的做法,该校与陶瓷美术系一起归纳了八个方面,称为陶瓷美术系“八个教学环节”,以作为对该系教师教学的统一要求。这八个环节是:(1)教学要求(包括教书和教人);(2)示范作品;(3)观摩交流(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举行观摩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4)作品欣赏(欣赏名作,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5)教师汇看(作业进行中,教研室全体教师到课堂汇看作业情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6)文字总结(阶段学习结束,师生分别写出教和学的书面总结);(7)评分标准(美术作品评分标准弹性较大,任课教师评分时,要与教研室相同课程的教师互通信息,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8)成绩汇报(学期结束,布置汇报展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八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10]

在实践教学方面。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研究生产厂所,如陶瓷研究所、陶瓷馆、建国瓷厂等,使学生们直接接触丰富多彩的陶瓷生产过程。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各系对毕业实习、设计、答辩等环节,均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并尽力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如学生对倒焰窑的烧炼操作等,改变了以前毕业环节中的单一模式——假想设计的局面。学生参加这样的实践锻炼,身体力行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象深刻。

图8-14 关于成立向阳瓷厂的文件

从1958 年至1966 年的8 年间,该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50 名毕业生,为我国的陶瓷生产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应用人才。1966 年,该校和全国各高校一样卷入了“文革”,该校进入了混乱时期。1968 年10 月4 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全院96 名教师干部下放了69 名,其中教师和教辅人员49 名。1968 年12 月28 日,省革委会发出744 号文件,撤销景德镇陶瓷该校,留校的教职员工与陶瓷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向阳瓷厂(图8-14),学生则被匆匆忙忙分配出去。校舍全部拨归昌河机械厂使用,原住职工限期迁出。多年购置起来的教学仪器、标本、教具、图书资料散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