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
1949 年年底,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川东文教厅接管,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陈洛、漆宗棠先后任校长,章继南任副校长。1952 年7 月,为了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大量培养中级技术人员,迎接即将大规模开展的经济建设,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制定了“西南区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和发展方案”。根据方案,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建设管理局决定创办西南建筑工程学校,方案同时决定将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并入。校址在巴县百节乡桥口坝。校舍借用西南军区后勤部所属的房屋。
图8-18 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函件
学校规划专业有:建筑科、结构科、工程管理科、设备科、木制材料科、油漆材料科和窑业科。因办学初期教师缺乏,学校初期只开设了建筑科、结构科、工程管理科、窑业科等4 个科,学制为3 年。其他3 个专业1953 年开始招生。校长戴金山,副校长吴胜发,教务主任鲁若遇(早年曾留学比利时)。学校一开始就致力于正规化建设,在筹建过程中就分设4 个科,并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由科主任组织专业教师拟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由任课老师按照中等技术学校的培养要求自己选定。各课设有学生课代表,每周由任课教师邀集课代表征询意见,以求改进。教学特点是突出专业课,新生入学后从一年级开始即讲授专业课。学校由西南建筑工程局领导,经费由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提供。
图8-19 重庆建材工业专科学校图书馆
1953 年春,中央建筑工程部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四大区工业中等技术学校的调整方案,决定将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与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建立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归建工部领导。新校址确定在重庆市大学聚集区——沙坪坝陈家湾。由西南建筑规划管理局人事处处长宋涛兼任校长,资文斗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及建校工作)。
1954 年4 月至1957 年5 月,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在巩固、改革中发展,在这期间,主要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办学,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学校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明确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和完善了教学机构;制定和完善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部分适用的教材;组成了一支结构完整的教师队伍;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章程、办法和条例等。整个学校有秩序、有规律地正常运转和工作,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逐步提高。
1958 年10 月7 日,建筑工程部人事教育局以“人教字53 号文件”通知学校:“部决定将你校任务改为培养建筑材料工业干部的高等学校,校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1959 年7月,部教育局又来电指示学校“今后向非金属采矿单科性学校发展”。1960 年,又指示把学校办成矿业学院,从此学校在发展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时期,苏芸任校长,石海玉任书记。在这一时期,学校办学层次由中专向专科和部分本科班转变,从而带来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频繁调整与修改,学校先后开办与陶瓷相关的专业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矽酸盐、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非金属选矿等。到1960 年,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98 人,其中教师117 人,干部98 人,工人83 人。
1957~1960 年,该学校同其他学校一样进行一场教育改革(亦称教育大革命),改革的目的是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模式,开辟一条适合国情的教育发展新路子。在这时期,学校政治运动(包括整风运动、“反右倾”斗争、大炼钢铁运动等)不断,专业设置、学习年限一改再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三年两订,教学秩序难以稳定,但在多种形式办学过程中,学校把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办好校办工厂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可贵的经验。
1960 年,学校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先后成立了五个研究小组:玻璃丝混凝土小组、快速烧砖小组、超声波发生器小组、结晶玻璃小组、人造红宝石小组。其他的机关干部、实习工厂的工人和部分同学都参加到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革新活动中去了,真正做到了人人动手,个个创新,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由于当时的基层领导同志在思想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压力,一怕群众发动不起来,完不成任务,二怕项目报少了,成绩不显著,被人说成有畏难情绪或“右倾思想”,因而他们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成就和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至于革新的成果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实际上增添了社会财富,则很少有人做认真的思考。如在总结密闭快速烧砖法时讲“煅烧时间由原来的土法烧砖5 天缩短为4 小时,较传统土法缩短30 倍,比当时的土法缩短18 倍,煤耗节约25%,标号达100 号以上”。有的班级在革新中,没有木材就把学生的床板拿来使用,有的则运用了学校的基建材料,给学校生活和基本建设造成较大损失。
1961 年至1966 年,学校在调整中前进。1961 年1 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党中央总的调整布置,高等教育部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后,对大、中专教育提出了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从此,学校进入了在调整中求提高,在提高中又受挫折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学校注意纠正1958 年教育大改革以来的一些错误做法,但从全国而言,“左”的错误在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并在政治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到1963 年学校奉命抽调教职员工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在校内也开展了“小四清”。1964 年11 月7 日,建筑工程部教育局、非金属矿局,在给四川石棉矿并抄送徐州技校和该校的信中说:“经部党组研究决定,重庆建材校和徐州技校合并迁石棉县,改为‘半工半读学校’。”但因多种原因暂未执行。1965 年4 月,中央建工和建材分部、国务院成立了建筑材料工业部,同年,学校65 届共有毕业生158 人毕业,专业涉及非金属地质勘探、非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山机电,是年9 月23 日,在建材部指示下,学校党总支委员开会研究决定学校搬迁石棉方案,到1966 年3 月底学校搬迁石棉工作基本结束,重庆校舍移交给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学校从重庆搬迁到石棉后的校名全称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学校搬迁到石棉初期,由于没有条件上课,只好把学生安排到四川石棉矿的机修厂和新康石棉矿的电站劳动,同时担负矿区公路、道路的测量,名为半工半读,实际上是只工不读,教职工除专业教师跟班外,其余均在学校继续搞建校劳动。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 年年底到1969 年春,全体教工参加了开采“忠字石”(红色花岗石)劳动。1972 年5 月,全体教职工到石棉县城办学习班,开展“一打三反、整党和斗、批、改补课”运动。1972 年8 月,学校在省建委的领导下,组织教育调查团到省内各建材企事业,了解人才需求和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后,在广大教职工的强烈要求下开展迁校倡议活动。经建材部批准,学校于1974 年5 月迁到了绵阳市彭家湾,校改名为“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同年7 月,省计委批准了学校的全日制招生计划,11 月6 日,第一批160 名工农兵学员全部到校报到,开设专业为地勘、采矿、建机、电气。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校后,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即组织师生厂矿企业和工地进行生产实践。“开门办学”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在此期间,学校还接收上级指示,为当地相关企业代委培专业技术干部人才,如1974 年6 月四川省建材局便决定委托该校举办“四川建筑材料工业系统干部读书班”。这些学员分别来自罗江玻纤厂、峨眉水泥厂、丹巴云母矿、西南玻璃厂、江油水泥厂和建材设计院所等单位,共计49 人,为期4 个月,到“文革”结束前该校先后办了4 期培训班,至1977 年上半年,学校共为建材系统培养干部和理论骨干450 余人。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该校招收新生200 名,学制为2~3 年。在校生达到370 人。开设专业有:非金属地质勘探、建材电气自动化、建材机械、矿山机械等专业,从此,学校进入了正常的办学时期。1978 年3 月9 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改建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图8-20),保留中专部。学院规模核定为:本科生2000 人,中专生500 人,教职工总数为850 人,其中教师400人,校舍面积为85 000平方米。学院建立三系一部,下设八个专业,在无机非金属方面有非金属矿系,下设非金属矿床开采、非金属选矿、非金属地质与勘探等专业。1978 年秋季,学校招收本科生72 名,其中建材电气自动化专业37 人,非金属矿床地质与勘探专业35 人,同时招收中专生200 人。1978 年年底,学校教工总数为358 人,其中,教师和教辅人员128 人。在此期间,学院的党政工作由原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李森与学校副校长资文斗代行。从此,学校进入了本科办学和中专办学并存时期。但在不久以后,该校的本科和中专各自独立办学,经过数次更名后分别发展成为今天的为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办学力量。
图8-20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图8-21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
图8-22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在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基础上继续本科办学,并于1983 年成立了硅酸盐工程系,在1989 年招收第一届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1991 年将硅酸盐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3 年该校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图8-21),1997 年该校将水泥、玻璃、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三个专业合并为硅酸盐工程专业,1999 年硅酸盐工程专业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硅酸盐工程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个方向;2000 年由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发展西南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图8-22),原西南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升为一级学科专业,并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校在陶瓷教育方面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从2013 年该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来看,该校的陶瓷教育为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3 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图8-23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于1982 年在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中专部的基础上组建更名为绵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2001 年再次更名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8-23)。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该校目前设有材料工程、建筑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8个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教育、中专教学等3 个教学部。在办学方面形成了“传承建材行业优势,服务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政校企研四方联动共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陶瓷教育方面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则参见该校材料工程系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材料工程技术(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