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成立于1918 年1 月,校址在增埗。学制两年,旨在培养技术员。该校前身是广东工艺局创办的工艺学堂。1918 年8 月,该校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制延长为四年,校长由黄巽担任。1924 年7 月,该校再次更名为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招旧制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为预科一年,专科三年。校长为邹卓然。1930 年,学校再次更名为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长为肖冠英。
1926 年8 月,合并于中山大学,设为工业部。不久,中山大学改组,撤销工业部,交回广东省教育厅办理,重新设校,恢复原有校名。任丘琛为校长。实行新学制,停办预科,招新制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毕业。设置土木、机械、化工三个工业专科。同时,增办高中工科。校内增设机械厂,皮革、陶瓷、化工等工场和各科实验室,仪器、机械等教学和实习的设备,颇为完备。该校的教学和实习,素以严格要求见称,为该省培养了不少工程人才。
在此时期,该校的陶瓷教育仅存在于学校的实习工场和相关的实验室中,真正将陶瓷教育单独成科则是在1933年,据第225 期广东省教育公报刊中刊登《核准工专学校开办陶瓷科土木工程专科》一文中的记载(图5-30):“惟查勷勤大学工学院原定于三年计划,第一年内增设陶瓷工业专科,纺织专科两专科班……是则本省既有大规模之丝织示范所设立,则本校原拟设之纺织工程专科,实无需设立之必要,该科似可以暂缓举行……为便利该生等升学起见,拟将纺织科改办土木工程科……至纺织科所遗之开办费三万元,除八千元为土木科购置仪机器外,其余二万二千元,拟拨充购置陶瓷科机械之用……据此,查核尚无不合,理合具文呈请察核,乃候指令饬遵。”谨呈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谢瀛洲。[54]由此可知,在该校在改组为勷勤大学工学院时,经过教育厅核准开办了陶瓷科。抗日战争开始后,工学院疏散于新兴县天堂圩,1938 年工学院奉命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
图5-30 将陶瓷教育单独成科资料
1943 年夏,省教育厅复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委派谭孟衍为校长,校址设在高要县长江坡。1945 年2 月,改任黄巽为校长,迁校于云浮市腰古墟。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广州增埗原校址已办为海事学校,所以暂在肇庆市设校。1946 年4 月,王仁宇继任校长,迁高要市湖山师范旧址,设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原陶瓷工程科)、纺织工程、土木工程五科,学生有250 多人。1950 年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广东工业专科学校。1952 年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撤销,参与合并组建华南工学院图5-31),几经变迁后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而华南理工大学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开设硅酸盐专业的四所高等院校之一。
图5-3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历史沿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