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窑业科
山东的实业教育可以追溯于1901 年由袁世凯奏设的济南工艺传习局,该局以“纯以提倡实业,传习工艺为宗旨”[31],积极培养当地各种手工业之新式技术人才。据统计,1900 至1911 年间山东共创办官办工艺局114 个。在这样的氛围基础上,山东近现代陶瓷教育也随之诞生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东工艺传习所总办黄华为委派王子久来博山开展瓷业改良工作。王子久来此地后不久便于该地创办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良陶器,半沿土法,半用新法,工人均由北嶺、山头等处雇用,所制之茶色货物及白釉盘瓶等,较为美观。至民国三年(1914 年),因亏赔改商办,原有工人遂重新回到山头、北嶺等地,仍旧组织小作窑业。在“实业救国”“科学建国”的浪潮推动下,“科学救国”作为一种思潮得以形成。1915 年1 月,由中国旅美学生撰稿、编辑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他们以此为基地,积极宣扬欧美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新技术、新工艺的宣传推广必须以优质产品的生产为依归,而该地“窑业之弱点,凭年久相传之经验,以一定之原料,配制瓷器,苟成分略有更变,或原料之化学及物理性质稍异,则出品即趋恶劣,在工人既乏统一之组织,又无改良之知识,而市场之扩充,尤罕有注意及之,故稍受物质昂贵及销路呆滞之影响,即现凋敝衰落之景象”[32]。因此,除特别注意工业产品及制造工艺的改良与优化外,培养手工业技术人才也是当局者必须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图7-9 山东工业试验所窑业科
基于上述问题,山东省于1919 年成立了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图7-9),设机械土木、化学、染织和窑业五科,从事各项试验研究工作,同时培育相关科技人才。机械土木科有试验机十余种,化学科有器械一千余种,染织科有试验机械十余种、制造机十余种,窑业科亦有十余种机械。[33]但“自民国十五年(1926 年)以后所务即行废弛,五三变后停顿年余,机械、房舍大半损坏、倾塌”,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济南后,即派人整理工业实验所,“以期早日实施工作,以为全省工商之补助”。[34]1929 年11 月,省工商厅改组工业实验所,改组后的工业实验所分为工程、分析两科,实验所面向社会开展化学分析和有关检测等有偿技术服务,各部工作“尚有相当成绩,试验收入,逐年均有加赠”[35]。1930 年冬,实业厅派技正孔令口技士杨法权及工业试验所技士马清源来该地实地调查,通过专家们的实地调研促进当地瓷业技术的发展。据该所工程科报告,工程科自1930 年3 月至6 月对97 件窑业品或窑业原料进行了试验或鉴定,如历城县建设局对青砖和青瓦的烧制温度进行了试验。[36]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到地方瓷业改良工作的开展。
1931 年,实业厅厅长王芳亭委派杨法权再次来博山,在工业试验所的帮助下,选择柳杭东玻璃公司旧址设模范窑业厂,名曰“省立模范窑业厂”,以此进一步推进该地瓷业改良,该窑厂引进科学的方法建筑新式窑炉,安装机器,搜集原料等,并招收艺徒和工匠以期改造本地瓷业。1934 年7 月,为改进全省陶瓷业绩,将“省立模范窑业厂”更名为“山东省立窑业实验厂”。更名后的试验厂以改良陶瓷为宗旨,偏重试验,非以营业为目的。每年经费及作业费,共75 700元,由财政厅支领。至添机修建等临时费,须专案请领,全厂职工120 余人。
在硬件方面,此时该厂厂内设备有卧式锅炉一部、水管式锅炉一部、立式卧汽机各一部、约共四十匹马力,供全厂动力。碾二台,碾碎土石用之。球磨四台,制泥磨釉用之。榨泥机两架,榨挤泥饼用之。搅泥池二基,搅拌泥浆用之。粉碎机两架,粉碎土石用之。搅拌机二台,搅拌粗细坯泥用之。石膏模型璇成机一架,造石膏模型用之。成坯轮机十六台、电磁机一台,璇坯用之。印花机二座,印釉下花纸用之。窑三座、小实验窑一、基小球磨一组、烤花窑二座。
在产品改造方面,该试验厂出口现有四十余种,系家常用具、饮食器具、文具、化学用品、电磁、卫生器等类。月出六万余件,年出七十余万件。以系有原料制造透明瓷器,为全省陶瓷工业历史上之创举,且手艺窑炉均系实验性质,普遍推销计,定价低廉,销售颇畅。商贩拥塞,货无积滞。土法改用新法,试办年逐渐改进,所出货品虽微逊于景德,而成绩进步多矣。所望当事者,尽量研究,以为邑人倡,则窑业之发展,可预卜也。[37]
在此期间内,据该所工程科报告,在1931 年1 月至1934 年12 月分析科为421 件物品进行了品质鉴定,其中绝大部分为煤炭、窑土、矿石等。在此期间进行试验并整理出了《染织实验报告》《检查织物之强深度报告》《棉布整理试验报告》《洋灰之试制》《窑业部瓷器之试验报告》等系列研制成果,并将这些试验报告编辑成册出版发行,以推广宣传。[38]除了上述的分析检验工作以外,该工业实验所所属传习所对陶瓷原料、生产设备、制作工具等都有所改进,如将烧窑习用的匣钵,改为帽垫式笼盆,为生产满釉的净底产品(无砂圈支痕)创造了条件;产品成型用手摇转轮,提高了工作效率,等等。此外,该所还十分重视艺术陶瓷和仿古陶瓷制作,研究恢复了在本地失传多年的宋代名贵釉色茶叶末和雨点瓷。
该所窑业科的创办,使博山从此掌握了利用当地原料,生产日用细瓷的工艺。此外,在该所指导下的模范窑业厂工作过的工匠,分散各地,都成了当地陶瓷业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骨干。对此,时人亦给予了或积极或中肯的评价。积极者认为“吾博山的瓷业,得到这一番的熏陶濡染,出品的提高,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实近来瓷业改良的一新纪元”[39]。中肯者则指出该所窑业科及模范窑业厂“对于该地之家庭工业,虽无若何显著之直接影响,然已激起工业中人一种模仿之特性,不管间接引导其改良之途径。如该处之王念曾氏,仅忘参观数次,已有心得,能自制手摇制陶机,及铜板印花纸等,现在山头庄所用之玫瑰色印花纸,均为王氏出品,因其价既低廉,而又适合此种小工业之用,故该处日货之印花纸,已抵制殆尽,王氏又仿制石膏模型,以制瓷器,将旧法之不良者改善之,故其出品之优美,亦不在模范窑厂之下”[40]。由此可知,该所窑业科在应用科学技术改良当地瓷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起到了开化瓷业改良风气,引领瓷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