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府瓷业学堂

第二节 高州府瓷业学堂

清末广东兴办近代实业学校教育,发轫于洋务运动。广东地濒海洋,与外洋各国交通便利,受帝国主义之入侵又最先,被认为是推行洋务运动的一个重镇。为洋务运动而服务的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也较早,如同治四年(1865 年)开办的同文馆、光绪八年(1882 年)开办的实学馆、光绪十一年(1885 年)改办的博学馆、光绪十三年(1887 年)扩办的水陆师学堂等,但这些洋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充当近代式学校教育的前奏,因为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宣告洋务教育的破产。但正是这些或被动或主动的近代实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为之后的实业教育(包含陶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打下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图3-6 高州府瓷业学堂作品

图3-7 高州府瓷业学堂作品

据相关史料记载,高州近代制瓷业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端倪,清同治五年(1866),该地就有信宜瓷业从业者刘怀芬到江西景德镇学艺三年(此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初具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和规模),学到彩瓷术归来,创办奇玉陶器厂,生产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产万余件,产品销两广各地[6]。新政推行后,高州知府便以官方的形式开办高州府瓷业厂,雇请江西陶瓷专业人士来生产瓷器。同时,又设立高州府瓷业学堂和高州瓷校培养人才,开启了我国传统手工业向现代机械半机械化改进的模式,据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高州知府英麟考验南塘白坑(高州西北部某镇,曾发现清代窑址群)泥质,认为适合制瓷,于是在县城秋林开办秋林瓷业厂,雇请江西专业瓷工来县生产。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1]设立专门瓷业学堂(后改称高州府瓷业学堂),开设坯形、辘轳、彩画三科,培养新式陶瓷技术人才,以改良当地瓷产,学员均来自本地。清宣统二年(1910 年),知府毕昌言改用湖南醴陵式瓷业生产,生产碗、碟等日用瓷器,产品质量较好,且颇具规模,行销广东、广西。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最大的特点是不再以日用品为主,而是生产高档精致的观赏品。为了与民间瓷器相区别,器物的底足或器身往往落有“高州府瓷业学堂”“高州瓷校”“高州府瓷业厂”“高州府官工厂”等款识。辛亥革命后,秋林瓷厂因资金短缺而倒闭,瓷业学堂也随之停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