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
1950 年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肖隽英(图8-24)厅长建议拨款复办高陂陶瓷职校,并更名为“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郑嘉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担任学校领导,在原来校址上增加25 000 平方米的征地面积,以兴建教学楼、办公室、实验工场、教工、学生宿舍各一座,体育活动场一套。1951 年秋面向贫穷家庭子女招生,设陶瓷工程、陶瓷艺术两个专业班,1952 年秋续招两个班,学生共144 人。1952 年秋增招初级班三个班150 人,全校共六个班,在校学生294 人。
图8-24 肖隽英(1901—1988 年)
办学初期学校一边进行基础建设一边增添教学设备,设物化检验室、素描室、图案绘昼室、雕塑室。为教学需要,学校特从唐山陶瓷机构厂购进球磨机、辘护成型机、摩擦压力机、吊刀线架成型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同时兴建倒焰窑,作为实习工场,在硬件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学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该校成为广东日用瓷生产从手工拉坯成型改为辘护刮坯成型的起点。此时的专业教师有伍长柏(日本窑业专科毕业)、缪徽明(四川大学毕业)、刘元耀(杭州美专毕业)、徐学晟(上海工业专科毕业)、张立观(杭州美专毕业)、何翁台、何挺尧(浙江美专毕业)、沈建初(陶瓷美术大师)、黄演欣(大学毕业工程老师),张立观、柯祥等。
在办学理念方面,该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施行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的育人方式,以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动手技艺的人才为目标。在校企互动方面该校通过大埔陶户同业协会,推广石膏模注浆成型,辘护刮坯成型,球磨机粉碎釉料、色料新工艺,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学生作品如图8-25)
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活动方面,该校实行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生活管理制度,学生助学金不发给个人,实行伙食公费制,每月剩余伙食费退给个人作为书籍文具等生活费。此外,学校有共青团组织,团结全校同学,搞好文艺活动,结合党的中心运动,下乡深入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公演白话剧《赤叶河》等,深受观众好评。
图8-25 高陂陶瓷技术学校艺术瓷(1951.7.7)
1953 年夏,中南局地方工业局,按中央整顿、调整、充实、提高中等教育方针,1953 年学校秋季停止招生,计划高年级四个班迁入景德镇陶瓷学校。1954 年春,上级调整再次决定,将高级工程二个班并入湖南湘潭电器工业学校,高级美术班二个班并入广东省韩汕师范学校,初级三个班并入高陂中学。1954 年4 月,搬迁完毕,粤东行署工业部利用校舍创办省第一所广机械陶瓷厂——东省赤山机械陶瓷厂。
1964 年年初,由于高等学校招生名额有限,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或其他职业学校。当年由大埔陶瓷研究所所长郑嘉向有关领导机关倡议,吸收一批有中等文化知识青年为陶瓷行业充实新生力量,复办陶瓷学校,培养人才。同时向省有关部门请示,1964 年春,广东省轻工业厅委托汕头地委、行署,为发展粤东陶瓷工业复办大埔陶瓷工业学校,属中专性质。大埔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指定县委工交政治部主任丘添粦、劳动科科长蔡水仙、县陶瓷工业局副局长郭诚三个单位联合筹办,校名定为“大埔县陶瓷工业学校”,校址设赤山瓷厂,委任李法家为校长。办学宗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科学知识、有陶瓷专业知识的人才,办学经费由地、县陶瓷公司企业费用支付。1964 年6 月,由大埔陶瓷研究所干部廖志远同志负责全县单独招生,参加考生累计600 人(包括初中学历),计划录取60名,实际录取63 名,定名“六四班”。学制定为三年,教授中专教材。该时期学校开设的科目和主要教师见下表。
表8-2 主要科目及任教师一览表[12]
1965 年,梅县地委、大埔县委为加速陶瓷工业的培训,招收高中毕业生,由兴宁、五华、梅县、丰顺选考各5 名学生,大埔选考40 名,学制定两年,称“六五班”,并于1966 年做了全部毕业鉴定。同年,由梅县地区分配120 名指标,招收陶瓷“彩绘班”和“工艺班”,称“六六班”。其中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各5 名,大埔学生名额100 人。经招收,彩绘班学生有51 名,班主任李劲华,科任老师肖崇正;工艺班学生有31 名,班主任高其华。后因“文革”动乱,致使教学秩序无法正常,“六六班”学生学业成绩无法鉴定,职业不能分配或无法推荐。部分学生在大埔县国营彩瓷厂实习,留在该厂当临时工,具有一定技能,以后转为正式工人。这一时期该校的陶瓷教育在特殊的背景下时断时续,教育形式和教育方式均围绕当时当地的陶瓷业的发展需要而变化,为当地的陶瓷现代化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一定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