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第七节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的陶瓷教育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教育行政上仿效法国制度,在中央推行大学院制,在地方推行大学区制,随后颁布了相关法律。1928 年9 月,教育部批准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升格为“艺术学院”。全称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为徐悲鸿。办学宗旨为“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在艺术学院期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该校留学欧美的教师逐渐增多并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促使西方实用美术风格逐渐占据上风,终于于1932 年该校的图案系在以杨仲子院长为首的欧系教师的推动下改为实用美术学系,学生修业年限也调整为预科2 年,本科4 年。陶瓷教育方面的课程融于实用美术学系的课程中,即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有陶瓷图案、陶瓷工艺、装饰图案等。[39]此时,学校讲授陶瓷课程方面的教师为冯克勤。[40]1930 年,教育部颁发《修正专科学校规程》,根据规程教育部决定将艺术学院改为美术专科学校,于是引发了“独立复大”的护校运动,双方僵持近三年,最终于1933 年6 月以该校被迫疏散停办终结。

1933 年11 月,严智开受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并根据当局者的要求和《专科学校组织法》的规定筹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政府要求创办该校的目的为“故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筹备,应注重实际,因现在一般办艺术教育者,大致均托为艺术而艺术之主张,以现今社会潮流观察,艺术教育并非完全专为造就艺术人才而设,在全国上下注重生产教育之际,艺术教育实含有生产之意义,故彼对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筹备,注意:(一)提倡养成艺术教员教育;(二)造就一般人才改良社会工艺品;(三)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学生,须使得以其所学而谋生计”。这也就为该校这一时期的办学宗旨明确了方向。

图5-24 1936 年,徐悲鸿(前一)带领学生在黄山写生

1934 年9 月21 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严智开任校长,以“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将学校专业压缩为四科,即绘画科、雕塑科、图工科和艺术师范科,学制三年,取消了之前的戏剧和音乐专业,使学校专业成为较为纯粹的“美术”专业门类。同时强调“注重图案实习、照像制版、印刷织染、陶瓷实习”。[41]见图5-25。

图5-25 北平艺专学生进行图案训练

至此,陶瓷教育在该校中仍是以陶瓷图案、陶瓷工艺、陶瓷实习组等辅助式的形式出现,未能形成一定的专业科系。面对这种境遇,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叶麟趾先生在1933 年的《化学季刊》就极力呼吁,我国亟须建立专业的窑业教育(图5-26),至少应在高等教育中建立窑业科。[42]据蔡德春(叶麟趾的学生,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教师)回忆:“1937 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了陶瓷科,校长是留学日本的画家王石之先生,陶瓷科主任是叶麟趾先生,当初他就以《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为教材,克服思想保守,倡导一种无偿的、科学的思想境界。”这一回忆与1947 年《教育通讯月刊》中刊载“北平艺专设陶瓷科”的社讯相印证,“前在敌伪时代,北平伪艺专曾设有陶瓷科”。[43]该通讯中所讲的伪艺专其实是抗战开始后留守在北京的北平艺专,这一点在2013 年4 月6 日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刘曦林专门做了“北平艺专史事二则”的报告,该报告就论证了当时政府所谓的“北平伪艺专”,实际上应为“留守艺专”。从这些史料中得知,我国的陶瓷高等教育应从1937 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始。

图5-26 扩充窖业教育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