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科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学校被迫内迁,1938 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废校长制改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原北平艺专校长赵畸、西画组主任常书鸿为委员,李有行任教务主任。旋即又恢复校长制。抗战期间学校数度迁址,师生授课创作,因陋就简,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丰富了办学形式,如该校在保证专科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创办了“中华工艺社”“手工艺职业指导社”等职业补习班。在教学方面该校一方面坚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紧密联系的原则,另一方面该校强调以社会的需求为准绳,提倡对民族艺术传统进行归纳与整理。该时期的陶瓷教育寄存于陶瓷艺术作品的归纳、整理与相关内容的实习实践中(图6-32),这一时期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尝试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同人民大众融为一体。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以宣传抗日为主外,反映人民大众生活场景方面的内容占据很大的部分,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为今后该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及艺术创作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与探索。
图6-32 1939年松林岗雕塑教学场景
图6-33 《扩充窑业教育之意见》
1946 年8 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复校,徐悲鸿先生任校长,艺专学制为五年。设绘画、雕塑、图案、陶瓷、音乐五科。徐悲鸿到职后聘叶麟趾为陶瓷科主任。原本北平艺专未打算设立陶瓷科,而后来设置陶瓷科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其一,以叶麟趾为代表的陶瓷专业教育实践,成为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演进的关键点,他的陶瓷专业应独立于其他专业的主张与实践,为我国高校陶瓷专业教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33 年,叶先生在《化学季刊》上发表《扩充窑业教育之意见》文章(图6-33),呼吁我国创办窑业教育:“近世科学昌明,日新月异,其发展之表现,尤显著于工业一途。试观东西各国工业上各种精良设施,无一非现代科学之极致者,足以证明其进度也。比年以来,吾国工业,幸已由教育即科学的方面,有所进步。唯是各项专门学术,尚欠完备,并有于高级教育机关如大学之内,谨修学于一学年之间者,殊属憾事。此固往昔因时因势,而为是不得已之设施;然以现今各先进国工业教育,分门别类,更为详番;且值吾国注重专门人才之际,若不积极改进,力图专攻,以应现代教育之趋势,则工业上专门的要求,实难应付。即如吾国工业教育,关于窑业学科之设施,是其例也。闻尝专就吾国窑业,加意研究,以图发展,不愿蕞学浅识,以为此项专门学术,亟待振兴,而于高级教育上,尤有扩充之必要……即就窑业上,除将各种主要学课,务使学生有简明之高级的理解外,酌加实验设备,以供实习根本技术之用。如是学理与技术并重,庶于因陋就简之中,尚略有具体的表现。而提纲挈领之精神,可胜于今之敷衍者。然此仍为过渡权宜之计,究不如特设专科,俾入正当轨道,以为一劳永逸致上策,而于吾国工业教育与生产业前途,诚有莫大之利益也。”[42]其二,“前在敌伪时代,北平伪艺专曾设有陶瓷科,胜利后经教育部特设之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接收继续办理,临大结业后,将所有陶瓷科学生分发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肄业,国立北平艺专复员伊始,当以北平并非产瓷区,且该校原无此项科组,拟予停办,嗣后陶瓷学生无法转入他校,而校中陶瓷部分教学设备尚属完善,北平附近亦尚出产瓷土,该科学生已往成绩甚佳,主持该科之教员,亦皆属毕生致力于陶瓷学研究之专家,停办未免可惜,乃呈请教育部继续设置陶瓷科,培养该项技术人才,兹悉教育部已予核准云”。[43](图6-34)
图6-34 北平艺专设陶瓷科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该校学习陶瓷科的学生情况如下:“1938 年学校迁移至云南时仅有学生40 人,1947 年学校办理最后一届三年制学生36 人毕业(1944 年入学),其中陶瓷科6 人。此时学校在校生有五年制本科生有3 个年级共59 人(1945 年入学),其中陶瓷科4 人,1946 年入校学生125 人,其中陶瓷科7 人,1947 年入学学生116 人,其中陶瓷科7 人。”[44]
该时期学校的师资情况,1938 年教职员工共13 人,1946 至1948 年间先后聘请祝家声、李瑞年、张大千、齐白石等中国籍教授18 人,聘请美籍教授恒祺、日籍教授高男吉等外籍专家共13人;聘请兼职教授黄莫虹、朱光潜等8 人,先后聘请副教授及兼任副教授范志超、费成武等28 人;聘请讲师及兼职讲师董希文、齐振祀等26 人;聘请助理教师、辅导教师韦启美等20 人。
在陶瓷教育相关的课程方面,自学校复校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兼顾了中西艺术理论及实践,而且还将理化方面的知识融入课程设置中来。[5]下面是该时期陶瓷科的课程设置。见表6-9。
表6-9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科课程表[45]
(以上课程摘自蔡德春先生1949 年的毕业成绩单)
陶瓷器实习由叶麟趾先生的弟弟叶麟祥先生任教。主要是陶瓷基本成型技法的训练,如徒手捏制、盘条、拉坯、泥板等。随着学年的递增,工艺愈加复杂巧妙,难度也愈大。特别强调的是,当时学院活动时的茶具、餐具都是学生的作业作品;国画课的大写意由李苦禅先生任教,小写意由王清芳先生任教,山水由周怀勇先生任教;陶瓷学概论由燕京大学化学系的老师童明达任教;中国古陶瓷欣赏由裴文中先生的学生吴文裴任教。
课程设置参考日本实业陶瓷艺术教育体系,根据课表可以归纳出以下教学特点:首先是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结合。这样的教学设置有利于学生深入扎实的专业学习,毕业后能更快地投入到工厂生产中去。其次,教学设置强调陶瓷艺术的科学性(图6-35),课程安排有矿物及地质、化学、燃料及燃烧法,甚至还有筑窑法等课程,从而保证了学生创作得以更好地实现。最后,将公共基础科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来,有利于培养具有民族使命感和政治觉悟的时代高素质人才。(图6-36)
图6-35 学生成绩单
图6-36 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证及学生在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