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业学堂

第四节 中国陶业学堂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二月十五日,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江西绅商禀请兴办内河小轮、西式瓷器、蚕桑学堂以扩商务一折》[23],首次向朝廷提出江西要办瓷器实业学堂。由于时局关系,经费无着,未能及时建立。然此时兴学堂、办实业已成社会潮流,创办实业学堂虽暂遇困难,但创办实业则成为有志之士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个突破点。江西瓷业公司及其附设实业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五月初四,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就开办江西瓷器公司一事向外务部督办政务处、户部咨议,然后会同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臣魏光焘上书慈禧太后及光绪帝[24],在景德镇创设由官商合办瓷业公司,上可保护利权振兴实业,下可安邦裕民。所以“合将江西创设瓷器公司”。后因经费问题,加之主要技术人员孙廷林的调离[2],瓷业公司一度萧条度日,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江西候补道李嘉德来上海寻上海道瑞瀓集股,瑞瀓便找张謇商议江西瓷业公司集股事宜,即刻得到张謇的支持,认领一万股。[3]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由端方奏该公司改为商办较有把握,定名为商办江西磁业有限公司,议集股二十万元,每股五元,计四万股,发起人认一万五千股,俟批准后再招二万五千股(图3-11)。两江总督端方的奏折提出:“两江总督端方奏据候选道曾铸等称,江西景德镇磁器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去年李嘉道来沪集股,与上海道瑞瀓会商,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担任发起,定名为商办江西磁业有限公司,议集股二十万元,每股五元计四万股,发起人认一万五千股,俟批准后再招二万五千股……今该道等自行集股设立公司,多用机器仿造外磁,洵足振兴实业、挽回利权。”[25]

图3-10 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为开办江西瓷器公司呈皇太后、皇上奏折

图3-11 商办江西瓷业有限公司股票

图3-12 康达(1877—1946)

宣统元年(1909 年)三月,清政府农工商部对江西景德镇瓷器公司核准立案。[26]光绪元年(1909 年),十月,张謇与瑞澂作为瓷业公司的主要股东开始“计营江西瓷业公司”。[27]

设景德镇总厂和饶州分厂两处,公司总经理为康达[4],副总经理为张浩[5],景厂按照旧法制作瓷器,饶厂则用机器试制新瓷,试制新瓷需要新式人才[6]。为了满足对于新式人才的需要,宣统二年(1910 年),江西瓷业公司便在饶州分厂内附设了一所新式实业学堂——中国陶业学堂。

该学堂由张謇、康达、张浩等人筹备发启,由冀、鄂、苏、皖、赣等五省协款并呈请学部批准成立,名曰“中国陶业学堂”,属中等实业学堂性质,堂长为江西乐平西乡举人徐凤钧。学堂招收陶业本科一班,附办艺徒班一班。实行“三五”学制,前者招15 岁以上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学制三年;后者招初有文化12岁以上之少年,学制五年。学生来自协同出资的五个省,均为男生,学生一律免收学杂费,创办时各招收一个班。课程设置除了专业课程如烧成、制釉、原料分析、玻璃、模型、辘轳、瓷画、堆雕以外,学校还特别注重数学、物理、化学、伦理等基础课程的教授。其办学宗旨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28]其校训为“诚朴恕毅”,该校既是公司培训人才的基地,又是瓷业技术改进的试验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陶瓷专门学校之一。

学堂建立于饶州府(鄱阳县)城内西南隅一处名曰高门的高望地区,与江西瓷业公司饶州分厂相毗邻,方便学生们到工厂实地实习。初时仅建筑约两万平方尺木造二层楼校舍一栋,款式新颖。楼上右侧为教职员办公室、休息室及会议室,左侧为成绩陈列室、学生寝室及饭厅等。楼下分别有物理、化学特别教室及普通教室。试验室有分析室、原料配合室。成瓷室有辘轳、压坯及堆雕室等。画图教室有纸画与瓷画之分。校舍前面为园圃及运动场,后面相距二百余尺之处,有张浩校长亲自设计建造新式倒焰式煤窑一座,另附有学生实习之小型试验窑,玻璃试验窑及红炉(彩烧炉,在景德镇习称为红炉)等高温设备。而且均系先配好适当之耐火材料,制成所需温度之耐火砖而建造者。校舍左侧设有淘泥场、成坯场、干燥场等设施。[7]该学校创办之初的目的是为了给建立在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培养新式技术人才。同时,景德镇又是享誉世界的制瓷圣地,一般来讲,其校址在景德镇比较理所当然,但为何建在距景德镇一百余公里之外的鄱阳县的高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图3-13 《鄱阳县志》手抄本 1934 年

第一,景德镇手工业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惧怕革新。1914 年,中国现代教育家黄炎培在调研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时认为:“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术竟被淘汰,而无啖饭,势出于合群抵制之途,故迁地以避之。”[29]该校首任校长张浩也认为:“景德镇只知守旧,反对改良,只知烧柴,不肯烧煤,陶业没有前途,陶瓷教育也没有前途。”[30]当时的景德镇陶瓷产业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耕而陶”的模式发展成了劳动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初具资本主义雏形的现代化手工业城市,在陶瓷产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了以血缘、地缘、业缘为根基的行会、帮派,他们各自为了自身集团的利益自觉抱团。这种抱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陶瓷行业的平稳持续发展,但也在另一方面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和行业的发展。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九月初八、九等日,申报登有不平人恃势专利一节。“……革举徐凤钧有无冀搅事权假公济私事情,仰农工商矿局饬浮梁县会同景德镇同知查明,邀集阖镇商人按照定章,妥为筹议,克期禀办,总以能振兴商业,调和工党,使地方日臻繁荣为第一要义,不可稍存私见于其间也”“查景德镇向无商会,惟有支应局一所,系劣董蔡邦隽、何崇森等十余人磐居其中,自称商会,董事每年经收巡警局经费二万余洋,从无决算,侵占公款实不可以数计,况平日百方苛索,视商人为鱼肉,合镇侧目积忿填膺,今年商等因谋组织商务总会,以保商业,幸有瓷业公司康中书达,徐孝廉凤钧,汪孝廉龙光,胡别驾华华,陈明府继韵,极力赞成,得奉部札审许立总会,七月间开正式选举大会,浮梁县张植庵大令及本镇分防同知艾少棠司马,均经到场监视,以康君得最多,举为总理,众商悦服,全体公举非常纯,尽义务不受薪水……本会成立事事依法律上所定,于商界全体裨益实多,独彼蔡何少数人不复能任,妄为前次捏名上控,经抚藩审批斥,今复登报污蔑颠倒是非,全体商人大动公愤,业已公禀各处请将该董驱逐出局”。[31]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县城才有资格建立商务总局,而且对于商务总局的审批当时的政府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景德镇能够建立商务总局,说明当时政府认可景德镇的社会地位及其经济地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景德镇建立商务总局尚且遇到如此大的阻碍,何况陶瓷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为了传播新技术、造就行业尖兵,发展陶业,这无疑是公开向守旧势力宣战。该校若要在景德镇创办,其难度不难想象,这是中国陶业学堂当时没有选址在景德镇的原因之一。

第二,鄱阳作为当时饶州府衙所在地,是该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且地理位置优越,这是陶业学堂将校址设于此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民国时期的鄱阳县志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清季有祁门人康达,本实业专家,锐意以改良景德镇陶瓷为己任,乃集资创办江西瓷业公司,设总厂于景德镇,初以瓷业原料均非景德镇所产,须经星子、都昌、鄱阳、余干等处溯昌江而上,一届冬乾自古县渡以上,沿途滩险,驳运维艰,费既昂,成本加重,制为成品以后又须驳运来鄱,换船出口,辗转过载破损尤多。乃在本县高门购置地皮,建筑房屋,开办江西陶业学堂。”[32]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堂选址于此既方便陶瓷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同时也能接收更多的社会文化信息,方便各协款省份的学生前来就学。

该校在鄱阳办学,由于外部没有瓷业同行的干扰阻挠,内部有国内外陶瓷专家任教,该校的办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的自身规律进行的,所以其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如该校率先试行印花器并获得成功。“江西瓷业公司附设陶业学堂所处印花器具,鄙人曾于会场教育馆见之矣。湖南磁有无印花器,鄙人未曾见”。[33]该学堂在南洋劝业会上参展的展品,曾一度获得“江西陶业学堂的瓷器……尚具专长,足资[34]”之类的好评,这些时人的评语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时该校的教学效果是较为先进的,是值得肯定的。但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协款中断,饶州瓷厂倒闭,徐凤钧受命于民国政府任守临江府、知清江县事。学堂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图3-14 《申报》1912 年报道“景镇瓷业公司之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