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中的陶瓷教育
“文革”结束后,浙江美术学院(图10-4)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工艺美术系的陶瓷艺术专业也得以复苏,该校的陶瓷美术发展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探索期。陶瓷专业通过培养大量的优秀学生与教员,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不仅为陶瓷艺术专业带来了蓬勃朝气,还促使在多元融合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艺术家们逐步走向成熟。
在学生生源方面:该校陶瓷美术专业“文革”之后的首次招生是在1978 年,当年录取新生11名,陶瓷美术专业从建立至1998 年前,共招收13 届本科生,计107 名学生。该校于2000 年开始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陶瓷美术专业2000 年招收本科生20 名,2001 年增加到39 名,2004 年增加到61 名,截止到2015 年,该校陶瓷美术专业的在校学生已达百余名。
在师资力量方面:该校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以高校扩招为分水岭,前期该校为了弥补师资方面的不足,陶瓷美术专业通过选留毕业生,调入外校优秀教师等方法,积累了一些优秀师资力量。例如,在1985 年毕业的12 名陶瓷专业学生中,就有两名毕业生留校任教。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陶瓷美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蓬勃的朝气,他们自身也相继成为专业教学的骨干。这一时期担任该校陶瓷美术专业的主要教师见下表:
图10-4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20 世纪的曾用校名)
表10-3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专业新进教师及教授课程一览表(扩招前)
这一时期对师资力量的充实和完善,为陶瓷美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学术氛围也日益浓厚,陶瓷美术专业适时地将现代陶艺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为该校陶瓷美术专业未来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局面。
表10-4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专业新进教师及教授课程一览表(扩招后至2008 年)
从这这一时期的教师结构来看,该校在教师组成结构上有意地进行了调整,主动地引入了兄弟艺术院校的专业人才,优化自身的师资结构,并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活动,极大地开拓了陶瓷美术专业师生的视野,增进了与其他院校和艺术家的联系,积极实践了该校“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方面:该校在1977 年整理教学计划时发现,原有60 年代制定的课程早已和时代发展不相吻合,该校逐渐认识到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克服以往封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也需防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指导思想,最终推动了教学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的课程经历了教学大纲的修订与系科的调整,变动较大,60 年代教学大纲中的不少课程被删除,增加了不少新课程。该时期的课程设置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教学的引入。这一课程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被引入该校工艺美术系的教学当中,陶瓷、装潢、染织三个专业的教学中都有涉及,只是侧重点不同。“三大构成”课程的引入,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图案教学模式,对陶瓷美术这一传统艺术门类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陶瓷美术专业的具体教学中,也不断地总结和深化“三大构成”的教学效果,使之与陶瓷美术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例如这一时期的特色课程——“立体构成”是这样表述的:“陶瓷美术专业作为一个立体造型专业,立体构成是重要的基础之一。陶瓷美术创作设计的造型原则和立体构成的法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在近期的立体构成教学中尝试用泥为材进行立体构成教学,以期学生所学,既能掌握立体构成的规律、法则,又能提高对陶泥的认识,并熟练掌握成型技巧。”[3]
其二,手工拉坯课程的开设。1986 年,该校陶瓷专业首次开设手工拉坯课程。根据该校工艺美术系刘建国老师回忆,1985 年,孙保国和王建军两位当年留校的教师,去浙江金华古方陶瓷厂学习手工拉坯技术,于次年开设手工拉坯成型课程。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使用人力慢轮拉坯,需要相当的体力和灵活掌控能力。及至80 年代末,条件又有些改善,配备了8 台电动履带拉坯机,虽不用人力转动,转速的掌控却不易掌握,石膏浇制的辘护由于十分沉重,惯性很大,不利于初学者掌握。这种情况直至1998 年才大为改观,从景德镇购置了一批箱式电动拉坯机,便于学生操作实用,安全上也得到了保证,手工拉坯课程也逐渐步入正轨。
其三,现代陶艺教学的渐次展开。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实践中,现代陶艺课程的开展无疑是一个特色。该校陶瓷美术专业在1984 年调整原有教学结构,大胆引入现代陶艺教学,走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前列,“现代陶艺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宽,陶艺是‘土’和‘火’的艺术,除了让学生把握制陶工艺技能(如拉坯、盘泥、敲片)之外,更要紧的是掌握‘土’和‘火’的规律。了解了‘土’和‘火’性是一个陶艺家成熟的标志。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现代艺术观念和表现技法,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于自己的陶艺作品中。总之,作为现代陶艺教学,必须贯穿全方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然后通过自己的陶艺作品去尽情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4]。
在实践创作成果方面:该校扩招前这一时期,陶瓷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经历了一个新变化,更多课程由纸面走向手工创作,加之新的师资力量的不断配备,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陶艺的教学与创作不可逆转地汇入到这一时代的潮流中。该校以陈淞贤为代表的陶瓷美术专业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地把现代陶艺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并以切身实践与理论投入到现代陶艺的开拓和探索中,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较早开展现代陶艺教学的系科之一。陶瓷美术专业在这一个时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例如:邓白教授于1984 年被确立为博士生导师,并于当年招收第一位陶瓷美术理论博士熊寥,1988 年成立了“浙江省陶艺家协会”;有三位教师的作品分别入选1988 年和1990 年的法国瓦洛里“国际陶艺双年展”;有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的作品入选1998 年日本“美浓展”;有三位教师和两位研究生分获“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铜奖和优秀奖等;分别于1997 年和1998 年主办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作品展”和“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今后陶瓷美术专业的教学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10-5 中国美术学院
在专业调整方面:“文革”后,该校的陶瓷艺术专业隶属工艺美术系,1993 年,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更名后,为了顺应学院的发展,陶瓷美术专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经历了多次的整合;1996 年,原工艺美术系一分为三,陶瓷美术专业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合并为“工业设计与陶瓷系”;2000 年5 月,原有的设计类专业又整合为“设计艺术学院”;2003 年9 月,陶瓷美术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分离,独立成为“陶瓷艺术设计系”,刘正任系主任。陶瓷美术专业秉承“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教学方针,整合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教学资源与人文底蕴,明确了以研究陶艺表现和器物造型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方向,确立了培养陶艺家和陶瓷器皿艺术设计师以及与之相关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为教学目标,逐渐完善了以器皿和陶塑两个教学模块为中心的精品课程,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同类专业中,形成了独具学院气质与面貌的现代陶艺教学,日益显露自己的风格和体系。2007 年9 月,陶瓷专业与象山校区原视觉艺术学院的玻璃、首饰专业整合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周武任系主任,该专业则从原来的“设计艺术学院”并入新成立的“公共艺术学院”。2015 年,学校学科大调整,正式成立手工艺术学院,下设陶瓷、玻璃、首饰和漆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如图10-6。
在课程调整方面:这一时期陶瓷美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成型工艺、器皿设计、陶塑创作、材料学、烧制工艺、装饰技法陶瓷材料学、陶瓷首饰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学是围绕以下两个主要课程进行革新:其一,加强以自由拉坯技术成型的器物造型课程。1998 年以来,陶瓷美术专业逐步建立和完善泥料、釉料、模具、烧成等实验室,购置了一批新型的电动拉坯机,教学硬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开展,加强器皿教学的认识也逐渐形成共识。其二,拓展陶瓷雕塑教学的新空间。陶塑教学课程的密度和课时量得到不断加强,在拓展原有泥条盘筑空间的同时,强调釉药和彩绘在陶塑创作中的有机结合,使釉色、造型、绘画和陶土成为一件陶塑作品不可分割的个整体。
图10-6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设置图
该校的陶瓷美术专业在扩招后确立了以陶瓷塑造和手工器皿两大教学板块,并成立了泥料、釉料、模具、烧成等相关专业教学实验室。教学过程中强调体现当代学院陶艺的内在学养,推动手工艺文化教育,走出了一条适合我院陶瓷美术专业自身发展的新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面貌。
图10-7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学生陶艺创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