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级陶瓷科职业学校
早在19 世纪末,四川省商务局就于荣昌、隆昌两县创设新式瓷业公司——川瓷公司,其新式人才一方面来自实业学堂特设实业科毕业生,另一方面有政府派遣官费生偕同荣昌、隆昌地方自费生赴湘省醴陵学习窑业技术。1908 年,学生毕业回川,商务局即派员赴日本延聘技师,购买机器药品,以图开办新式工厂,发展本地瓷业,后因实业学校划归提学使,办厂计划遂中辍。[19]但创办新式瓷业教育、开办新式瓷业工厂之思想却从此扩展开来。如四川学务当局于1907 年在成都办了四川省立中等工业学校,该校开设了窑业、染织、采冶和理化四科;1912 年在成都则开办的陶瓷讲习所,传授现代陶业科技基础知识;1917 年,由川东道当局在重庆市大溪沟劝学所创办的川东联合县立甲种工业学校,增设陶瓷科等。
1927 年,重庆高级陶瓷科职业学校在通远门至圣宫开办,后迁牛角沱,[20]招收初中毕业生,程度与高级职业相等,应该为陶业职业学校,兼办高初两级,设本科和徒工两科,[21]校长先后由伍所南、陈祥德先生担任[22],课程设置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的高、初级陶瓷科的内容并结合了当地的实地情况进行了调整,办学效果按照章继南先生的话讲是“成效已著”,也就是说,该校的陶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离成绩显著还有一段距离。经过梳理文献史料发觉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地理位置的局限,虽说重庆是当时的大都市,但相对来说毕竟属于内地,而处于内地的职业教育大都回避不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而衍生出的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有关教学设备价格昂贵。这是因为该地地处内地,且多山区,交通险阻,办学所需的各种设备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价格往往变得非常昂贵。
图5-13 章继南《陶瓷职业概况》
其二,国家政策落实方面比较迟缓。该地自晚清至国民政府政权建立这一段时期内,由于战乱和军阀割据长期处于中央政府统治的边缘地域,就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方面则比较滞后。如教育部1933 年颁布的《各省市中等学校设置及经费支配办法》规定各省市对于中等教育经费的分配至1937 年应达到:职业学校不低于35%,师范学校约占25%,中学约占40%。为达到此标准,要求从1934 年起,各省市对于中学教育之新增经费,应尽充作职业及师范学校经费,其未能增加者,应就原有经费,逐年缩减中学经费之相当额数,以供扩充职业教育及师范教育之用。这一政策在江浙地区早就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而据四川教育厅方面的调查报告称:“四川省中等学校经费,向无一定标准,职业学校仅比照中学支费,亦无划一至规定,现在厅中已拟有标准草案一种,参酌苏、浙、冀、鲁四者情形审查改订。”其中规定校长主任及专任教员,就江苏、河北、山东三省薪俸标准折中订定;兼任教员暂仍维持原有之钟点制;公费就浙江公费标准略予提高;军事训练按照部定标准。[23]
其三,教育经费的支绌。据视察四川省职业教育报告指出,该地职业学校办理情形参差不齐,设备亦欠充实,推其原因,大抵由于职校经费与普通中学标准相等,同时又无临时经费之挹注,以是逐年增加设备及大批购置用具而无可能。一切工厂实习之器物,大多仍因前二十年之旧贯。“诚欲逐渐整理,势非从提高职校经费标准入手不可”。鉴于教育部的训令及考察团的调查与要求下,四川省教育厅方于1935 年公布实施“四川省中等学校经费支付标准”。在其公布的政府财政支出额方面,虽说仍是未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但其额数还是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如1935 年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原有经费18 056 元,按标准应支经费数28 710 元;1936 年省立重庆陶业学校原有经费28 710 元,按标准应支经费数36 630 元;1937 年省立重庆陶业学校原有经费36 630 元,按标准应支经费数44 550 元。[24]
基于上述情况,该陶业学校虽办理有年,但因内战频繁,经费支绌,无力补充,交通不便,物价昂贵等种种原因,以致办理虽有成效,居今日而言改进,实无异于重新创立。“故与其补苴罅漏,毋宁根本改造”。[25]于是在1936 年,当局将该校更名为“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学校更名为职业学校后,政府方面就该校的发展做出了如下计划,以期发展该地的陶瓷教育。“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既拟改办为职业学校,应遴选专攻陶业,具有经验,并精明强干之人充任校长,彻底整顿。职业科教员,尤须慎选擅长本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之人。倘本省人才缺乏,不妨取才异地。该校设备简单,制造成品殊少实用,应于经费按标准发放,时每月划定用于职业科设备及增设工厂之经费,零存整支,以便逐渐充实,并应注意市场上通用商品之制造。[26]同时,制定出该校的扩招计划以及培养层次趋向。在政府财政保障支出经费的基础上,该校拟定扩充一定数量的班级人数,1935 年度原有本科二班、工徒一班,增设为本科三班、工徒一班;1936 年度原有本科三班、工徒一班,增设为本科四班、工徒二班;1937 年度原有本科四班、工徒一班,增设为本科五班。由此可见,学校的扩招是建立在高层次的本科培养上。
该校正待按照计划发展之际,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省府教育厅以重庆行营转教育部电令(图5-14),省立重庆高级陶瓷职业学校并入省立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办理,即以该陶瓷校为校址,高工职校原址,供国府迁渝办公之用。教厅奉令后,刻已案呈省府分电该两校遵照办理[27]。该段史料与章继南先生1943 年编著的《陶瓷职业概况》中的记载完全吻合,“该校惜以抗战被炸,并入重庆高工校,旋即停办”。这也就是说该校发展至此而停办。该校在重庆办学先后达十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引进新式教育改良本地瓷业的效果,开启了该地近现代陶瓷教育的先河,为我国西南地区陶瓷业的发展和陶瓷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5-14 教育部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