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陶学会(1945 年—1949 年)
中国陶学会于1945 年春在重庆成立,虽然只有百人左右到会,但生产工厂、科研单位以及学校都有代表参加。学会的最早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赖其芳[2]先生在会上报告了学会的筹备经过,并对起草的章程和学会的会名做了说明。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较有广泛含义的本学科的专门名词,便以我国最古老的文化艺术——陶瓷命名,以“陶学”作为本专业的代表。
学会的成立离不开一批先进学者的努力,更离不开该学会的倡导者积极组织与践行。赖其芳先生留学归国后便致力于我国工业陶瓷的改良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中央研究院,在中央研究院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周仁[3]相识,周先生不仅是我国冶金专家,也是一位陶瓷专家,于是他们相约共同发起成立本学科的学会组织,并得到同行业科学工作者的赞同,但逢“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展,这个建议只好暂时搁置起来。1944 年,赖其芳先生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时,又旧事重提,并积极与硅酸盐行业的各个领域的科学人士及有志于投身国家科技发展事业的爱国人士进行联系,着手筹备,最终于1945 年春在重庆正式成立了中国陶学会。这是我国硅酸盐专业第一个学会组织,赖其芳同志被选为中国陶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抗战胜利后,总会迁至上海。1948 年10 月,在台湾省开会改选理事,推选任国常[4]为理事长,一直担任到1951 年。在此期间,任国常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学会工作一时颇具生气,形成了很好的学会交流氛围。上海分会于1948 年年底成立。赖其芳先生卸任学会的理事长工作之后,接任上海分会第一任理事长。上海地区是国内率先成立分会的地区,江津分会于同年冬季成立,而海外最早成立分会的是美国分会,是由我国的留美人员以及少数外国人组成。1946 年4 月,借美国陶学会召开年会之际,中国陶学会美国分会在美纽约州水牛城组成。在美国的会员十分关心国内学会的动态并热心捐款,还寄赠一些书籍刊物等供大家参阅,形成了良好的国内外交流渠道。由此可见彼时的留学人员对国家形势和科技发展的热忱和关怀。
中国陶学会的兴起,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科技人才爱国赤诚之心的行动和表现。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有所成,但当时社会背景下报国无门,于是自发形成的一个可以有科技交流、讨论、学习的平台。这些创办者和会员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科研能力,并且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忠心。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岗位,都是自发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学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深谋远虑,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