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第一节 清华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1977 年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政策,该校陶瓷美术系迎来“文革”后第一批学生。学制四年。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校将陶瓷美术专业的课程分为三段式,即陶瓷美术基础课、陶瓷美术专业基础课和陶瓷美术专业课。基础课开设有色彩、国画等,专业基础课开设有陶瓷造型、陶瓷装饰、陶瓷工艺、图案、中国陶瓷史等,专业课开设有设计、陶瓷设计、陶器设计、陶雕设计、毕业设计等。而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完成设计。鉴于20世纪70 年代末中国陶瓷工业生产发展趋势,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适应发展需要,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美术系易名为“陶瓷美术设计系”。“所以这个专业的课程包括了日用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创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日用陶瓷设计为主”[1]。在日用陶瓷设计方面,该校一贯注重设计以生产、生活为中心,如20 世纪80 年代初的“陶瓷设计”,该课程前半部分要求全班20 位学生,每人都在学校设计并做好一套茶具或咖啡具的石膏试制模具,而该课程的后半部分则要求陶瓷美术设计系师生赴山东淄博下厂实习。然而,学生的作品一经下厂注浆成型后,立即发现大部分学生作品的造型或在容量上,或是形式结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指导教师杨永善果断地带领大家在现场改进模具,有的甚至重新再来。通过此事,亦可反映出设计教育的一般规律,那就是认识与实践达到统一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就可到位,而要历经反复多次才能达到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亦是这样。此前,他们的功能观念较淡薄,工艺知识缺乏生产实践检验,因而,只有在实践的过程里才能发现问题或获取经验。建立了新的功能认识后,再将之付诸实践,并且在反复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与实践能力。正是这次设计练习完成后不久,全班学生的20 套茶具、咖啡具设计样品入展中国美术馆,且得到了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的认可。

在教员教学方面:恢复高考后,该校的陶瓷专业教师主要有吴冠中、白雪石、郑炯灶、陈若菊、杨永善、叶喆民、吕晓庄、胡美生、周淑兰等。他们都是陶瓷界的专家学者,经过“文革”浩劫之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学识,自觉地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他们集自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心得体会,综合现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吸取以陶瓷为主的各种传统艺术精华、认知艺术形式和规律,掌握基本技艺,培养他们各方面动手能力和启发他们悉心感悟时代精神。此间,学生所领略的不只是教师们深入浅出的理论与精湛的技艺,更难忘他们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如吴冠中先生所言的“放飞的风筝不断线”“杂交出高产、杂交出良种”“巧用形象思维”“美是打动人的灵魂,漂亮只是迎合人的眼睛”和“综合各方面视觉印象表现特征和意境”等教诲,结合着先生所亲历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及多次在学生作业讲评时极有针对性的点拨等,逐步转换成了大家一生中颖悟艺术与设计之要领的启迪。

图10-1 1977年,学院研究室为撰写《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到南京考察工艺美术

1982 至1987 年期间,陈若菊(图10-2)开始主持该校陶瓷美术设计系工作。在这一时期,陶瓷美术设计系开始重新辩证地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并且坚信历史与传统不能没有延续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传统文化艺术中注入时代气息的问题。此时陶瓷美术设计课程仍以日用陶瓷设计为主,辅以艺术陶瓷创作。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开始关注、引入现代陶艺的艺术形式。在当时我国还未走出计划经济范畴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引入也只能是尝试性的探索,此时社会的需要仍旧是实用性且美观的产品。20 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陶瓷工业从整体上经历了一段相当不景气的时段,祖国大陆按计划生产的全部陶瓷产品的出口换汇额,竟然不如台湾一个省。面临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和国内市场,该校陈若菊、张守智、杨永善、陈进海等首先看准了因人的生活方式变化而牵动的陶瓷需求新动向,那就是旅游服务业所致的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需求的旅馆业用陶瓷餐具。为此,他们凭借自己对国内陶瓷产区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对旅馆业用陶瓷在功能、形式、配套方式上的多方调查研究,将中国现代旅馆业用瓷的开发设计,纳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系统教学、社会任务和产区科研生产的结合中,在国内各艺术与设计院校中率先开辟了国内旅馆业用瓷设计的新领域。与知名陶瓷厂家合作开发了国内现代旅馆业用瓷合约市场,先后在课堂的设计教学中结合具体任务进行设计,并在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江苏宜兴等旅馆业用瓷生产厂和生产车间进行监制,形成较为成熟配套的设计、教学、生产环节,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系率先开辟国内旅馆业用瓷设计的市场,不仅把注意力放在设计实践上,而且还及时以新的理论建设来支持与指导旅馆业用瓷设计和教学。例如陈进梅在他所承担的“日用陶瓷设计”课中,逐步推出了陶瓷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和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尝试。如,他将“整体、综合和最佳化的进行陶瓷产品设计的方法,就叫作陶瓷设计的系统化方法”。该方法视“整体为研究对象”,如要求“宾馆餐厅的陶瓷餐具设计,应将其与环境气氛、使用便利、机械洗涤、摞叠存放,以及作为该宾馆的独特象征等因素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该方法的特点是“综合性”。如以宾馆饭店的餐具为例,它在整个大系统中固然是功能整体,可又分别呈现为实用功能子系统、审美功能子系统,以及材料工艺功能子系统。然而,这种层层分解却不能与整体结构脱节,该方法的最终目标是设计的最优化,这一点是任何传统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须通过有关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并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评价,以及设计方案的筛选,在动态演进中协调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于系统整体的最佳目标。为此,陈进海还整理出如何进行陶瓷系统化设计的步骤与程序,提出包括现代旅馆业用瓷、办公室桌上用品、列车餐车用瓷设计等课题,辅以较翔实的国内外资料和信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掌握系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效的意图表达手段和全面的程序组织、操控能力。这对陶瓷美术设计系的专业教学和理论建设起到一种稳定、增补和促进作用。

图10-2 陈若菊(1928—2013)

1987 至1993 年期间,杨永善担任该校陶瓷美术系系主任,此时,在面对高校陶瓷设计与陶艺如何取得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该校根据国家制定的高校专业目录,将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美术设计系改名为“陶瓷设计系”。在这一时期,该校陶瓷设计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仍主要指向陶瓷设计、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几个方面。课程结构大体上是延续所谓三段式。不同的是原来的陶瓷美术设计、创作,变成现代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创作两大部分。前者含日用陶瓷设计、陈设陶瓷设计;后者则是纯粹的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在陶瓷教育的改革中,增加了“陶瓷形体构成”“塑造”“陶瓷手工成型”等新课,并配置相应的设施。陶瓷艺术设计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都加以改进和充实,特别是加强了现代陶艺创作课的比重,在后来的教学中,与日用陶瓷基本持平。[2]

在教学实践方面,该校在正常开展日常教学的同时,陶瓷设计系师生继续结合社会需要承接国内旅馆业用瓷设计,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内半数以上涉外饭店用瓷,包括中南海紫光阁,外交部等处用瓷,均采用了陶瓷设计系师生的设计。据不完全统计,此类设计的投产量已超过3500万件,其中有多套设计获得国家级金奖和银奖。

1993 至2005 年期间,陈进海担任该校陶瓷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由于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力度和影响加大,学生对所受教育的选择和要求越来越多,社会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拥有能力的标准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对教育单位进行相应改革的呼声亦日趋强烈。就课程内容、形式与比例的逐渐改变而言,体现为建立了几门新型课程,如“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基础”“世界陶瓷史”等。但随着艺术陶瓷创作课程的增加,一些新的问题便愈发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日用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创作,虽然所利用的原材料都是陶与瓷,但要完成设计和创作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指导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尽相同,设计和创作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陶瓷设计和创作都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但日用陶瓷是在讲求科学性的基础上谈艺术性。艺术陶瓷的创作则主要表现为艺术形式的探索,材料和技术的表现力的发挥,强调单件作品的艺术效果,绝大多数不必考虑实用性和大生产的要求。艺术陶瓷创作所具备的科技知识,主要是坯釉原材料的配制和表面处理;日用陶瓷设计则主要应掌握制模工艺和成型制作以及装饰的工艺技术知识。为此,在该校四年制教学课程安排中,为提高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水平,使学生具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长,所以在该专业的后半部分采用分专业选修,以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

陶瓷艺术设计是一个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与人民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上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面向社会需求,立足科学研究和艺术探索,并通过经常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专业教学。截止到2015 年,该校陶瓷艺术设计系开设的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如下表。

表10-1 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开设的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陶瓷艺术设计系还将现代陶艺与建筑艺术、公共艺术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经过新世纪的扩招和本科专业课程的调整,该校陶瓷艺术设计系本科开设的主要课程见下表:

表10-2 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本科开设的课程(2015 年)

注:该表内容是根据清华美院官网,2015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整理而来。

这些课程设置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之一就是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可以更多地获得直接适用于社会需求的技能。但这对已经有多年积累的高校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整个课程的份额分配如同切蛋糕一般地被分割,致使陶瓷设计的分量越来越小,就此种情况,时任陶瓷艺术设计系系主任白明也深有感触地指出:“进入清华后,同学的专业课实践被压缩得很少,各类综合素质课程要求增加,虽然同学们变得更加通识,对什么都有所了解,可是又都不精通。陶瓷系专业课程内容本身就丰富繁杂,每门课程更是很难深入地进行教学。”这种情况值得深思。

图10-3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

在陶瓷工程材料方面,为适应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对材料科学及工程人才的需要,清华大学于1970 年在化工系(材料学院)设置特殊非金属材料专业(现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该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为耐高温、耐腐蚀、高强、超硬等结构陶瓷材料及压电、铁电半导体(包括人工晶体)等功能陶瓷材料的研制与生产,侧重学习这类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工艺过程及宏观性能的关系,使传统的陶瓷技艺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并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效应和新用途,为发展新型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学制为五年。培养目标为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层次及规模为:该专业培养本科、研究生,研究生学制两年。本科生每年招收一个班共30 名,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3~5 名。

毕业去向为:主要分配在各有关部委、省市有关厂矿及研究单位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研究工作。特别适于特种陶瓷材料(电子陶瓷、高温陶瓷等)的生产与研制工作,也适用于一般陶瓷与耐火材料的生产与研制,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质量检验分析鉴定工作。也可从事与内容和专业有关的高等教育工作。

2012 年12 月27 日,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建了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经过40 余年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培养既能从事各种新型结构与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与各种应用性能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又能进行各类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制开发及性能检测的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薄膜材料与应用、国内外新材料的奇妙应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结构陶瓷材料及其应用、精细陶瓷工艺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材料晶界与界面、无机复合材料、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基础、陶瓷材料断裂力学、先进结构陶瓷材料、陶瓷先进制备工艺、电子陶瓷性能测试技术等。

学生规模,截至2015 年,该校材料学院共有本科生350 名,硕士研究生197 名,博士研究生285 名,其中外国留学生40 余人。目前该专业不仅拥有博士后流动站,而且还拥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发展新型陶瓷科学与技术,开拓新型材料领域的学科前沿。多年来,实验室紧紧围绕陶瓷新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前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深入开展新型陶瓷材料与精细制备工艺技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研制成功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陶瓷新材料和新技术。该实验室在透明氧化铝陶瓷与高压钠灯、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及低烧技术、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纳米骨修复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通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逐步建成为我国在新型陶瓷材料与精细制备工艺,特别是信息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高性能结构陶瓷、陶瓷材料先进制备工艺、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实验室建设以来,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九七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八六三”计划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0 余项,各项科研经费累计近2亿元;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9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1500 余篇,获国内外授权专利150 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