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陶业学校
1927 年,江西省当局欲谋有声望的学者主持全省教育,经许德珩举荐,陈礼江[1]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陈礼江上任后,经省教育厅再次确定,陶校校址迁往景德镇[7]。同年秋,该校恢复校长制,邹俊章[2]担任该校校长,同年11 月,江西省立各学校重行改组,该校更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
图5-1 邹俊章(1897—1931)
图5-2 校训
图5-3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时期的校旗、校章和校色
图5-4 校歌歌词
图5-5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学生实习场景
邹俊章自担任该校校长以来,便锐意改革,先后对该校的校务、教务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改革:首先制定具有理念识别和视觉识别的学校标识。如制定了校训(诚朴恕毅)(图5-2)、校歌、校旗、校章、校色等。其中校歌歌词(图5-4)是这样的:“匡庐毓秀,彭蠢清幽,特产陶瓷冠全球。我们陶校专业心研究,形式花样多时流;质洁色白,泽能比玉,中外无匹俦。更研究建设住行需,科学美术件件优。玻璃、砖瓦、珐琅点点均讲求。愿同学,努力去勤修。快起来,光阴不残留,矢志如破釜沉舟。学就利民生裕国库,校誉咸休。媲美湖山,光耀悠悠。”[8]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该校的办学宗旨、目标和专业内容,对于该校的师生来讲,经常咏唱这样的校歌可以将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等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生活学习中,无形中起到警醒和督促的功效。其次是整顿校务,建章立制。如制定了《本校简章》,其中包含了校名、校址、编制、宗旨、学科、课程、学年、学期、休假日、入学、在学、续学、休学、退学、转学、请假、考试、升级、毕业、奖惩、纳费等内容。在行政概况中,明确规定全校设置的岗位和职责权限。为实现校务公开,民主决策,规定重要校务决议由校长领导下的教职员会议决定,教职员会议学生自治会可派2~3 名代表列席。设经济委员会,委员由全体教职员选举5~7 名委员组成,但校长、事务主任、会计不得当选委员。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稽查于监督本校经济、审查收支账目、预算和特别经费等。最后是改革学制,规范教程。如前所述,该校学制先后经历了“三五”“三一”“三三”等学制,虽然这些学制的制定和施行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其独特的历史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的分工愈发明显,对于人才的专业化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上述的学制中陶瓷工程与陶瓷美术是混合在一起授课的。这种通才式的教育无形中加重了师生授业和学习的负担,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该校为了更好地谋求学生的成才发展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于1928年呈请省教育厅批准,实行“双轨制”,即分艺术组和学术组,而且还根据学科的性质,将其学制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艺术组学制为四年,学术组学制则为六年,亦称“四六”学制,“前者注重实习,以便造就实用技术人才,后者提高学级,介绍西欧新著,借图陶业学术之深造”[9]。各科课程按学科性质分必修和选修,第一学期课程一律必修,自第二学期起再实施必修和选修。各科均采用学分制,凡课外预备一小时以上之科目,每周授课一小时(或每周实习两小时),满一学期者为一学分,课外预备时间较少之科目(如图画、体育、实习等),每周授课一小时,满一学期者为半学分。艺术组四年平均每学期须修满二十七学分,共修满二百一十六点五学分方得毕业。学术组六年平均每学期修满二十八学分以上,共修满三百零四点五学分方得毕业。选修之学科如选修人数不满十人不得开班。每学期各科缺席时数逾该科授课时数三分之一者不给学分。按“四六”学制编制各科教程纲要,教程纲要分为三类:一为普通类科目,其中开设有三民主义、史地、工业经济、国文、英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动植物、地质、矿物、科学发展史、代数、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意、珠算、体育、机械工程、用器画、音乐等。二为陶学科目,其中开设有陶学及陶学计算、陶学实验一、陶学实验二、珐琅及景泰蓝、玻璃、士敏土、耐火器材、电瓷、特种彩釉实验、制瓷实习、筑窑及制图、燃料及测热学、定温分析及工业分析、机械学、陶业地理等。三为艺术科目,其中开设有国画、西画、写生、图案、雕塑、砖瓦、饰瓷、美术史、艺术概论、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10]。详情参见表5-1、表5-2、表5-3、表5-4。[3]
从上述课表中发现,该校当时的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该校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和国文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0%和13%以上;其二是该校这一时期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三是该校学术组与艺术组在课程设置仍然有相互剥离不清的地方。
邹俊章担任该校校长期间还筹划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力促学校迁址景德镇。关于该校为何当初选址避开中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而选择了鄱阳高门这一历史问题,在本书的第三章第四节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对西方先进技术及思想由盲目排斥变为逐步尝试并接受。作为我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此时也有当初的盲目排外,转变到了积极的引进先进的陶瓷工业技术和陶瓷教育来改良本地瓷业的现代化道路上来。邹俊章作为一名留学美国学习窑业并获得该专业最高学历者(美国意林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归国后又曾在浙江省立瓷业改良工厂担任过厂长等职务,其所具有的国际专业视野和瓷业改良经验,基于这样的学历和任职背景,邹俊章于1929 年,赴景德镇勘测校址,定址里村八股山。回校后立即制定《发展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计划书》,计划书第一条便指明迁移校址至景德镇八股山,并阐述了当时校址之弊端有四[4],同时,也指出了迁址景德镇的八大优势[5]。该计划书得到教育厅陈礼江厅长的积极支持,该校移址计划于当年暑假期间在全省职业教育会议上通过,并获得迁校经费一万五千银圆,随后该校与景德镇集星公司签订了合同,三层砖木结构教学楼开工建设,计划次年实施部分搬迁。
表5-2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学术组选修科目学分表(1930 年夏)
表5-3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艺术组必修科目(1930年夏)
续表5-3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艺术组必修科目(1930年夏)
表5-4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艺术组选修科目学分表(1930 年夏)
1929 年秋,《江西教育公报》刊载了《陈厅长请在景德镇设国立陶业专科学校》一文,按语:“陈厅长于此次全省职业教育会议,提议拟请省政府咨请教育部,于江西景德镇设立国立陶业专科学校,以应需要,而裕民生一案,业于25 日大会通过。”文中讲道:“籍以吾国陶瓷,向著称于世界,而尤以本省景德镇出品为最,不但质料极为优良,印制法亦称精美,故片瓦复罍,流传海外,往往珍为异宝;因而吾国陶瓷,遂为输出之大宗。惟近十数年来,按诸出口统计,此项输出数额,逐年减少,欧美商场,我国出品几在摈弃之列,诚可浩叹!推原其故,实由外人极力研求,能以科学方法,而谋改进之所致耳。我国人士,对于陶学,向以技艺转相授受,日迁月移,渐失真传,及今又不能以学术某改良,为新的创造,次所以近时产物,如化电瓷器等类,不克仿造,而康乾异品,亦难于复制也;若不急图挽救,吾国陶瓷,必将绝迹于商场,反输出而为输入,漏卮日大,民生日困,瞻念前途,不胜悚惧,尝考欧美各国著名大学,大都设有陶业一科,或另行设立陶业专校,故能对于陶业学术,研究精深,日趋进步;环视我国,仅本省设有陶业一校,其性质复限为职业学校,学生程度,勉及普通之技艺,难为学术之研求,如此而欲吾国陶业与他国陶业竞争,无怪乎其应行落后也!职是之故,吾国陶业学院,实有急行设立必要。查本省景德镇,既以陶业著称全国,复有久长之历史,为实地研究便利起见,此项学校,自以设于该地为最宜。惟现在省库竭蹶异常,本省当难一时计议及此,且事关全国陶业教育,原非江西一省问题。为应全国需要计,似可请由中央设立,每年并可由各省选送学生若干名,前来肄业,以便培养全国陶业人才,既无畛域之分,自免偏枯之弊。夫西湖以名胜称,杭州遂有国立艺术院之设,景德镇以陶业著,我全国教育当局,谅亦有开办陶业学校之计划也。况本省瓷器之输出,为中央税收之大宗,欲图税额之增加,须求产品之畅销,就经济原理而论,中央亦应立拨巨款,设立陶业专科学校,以科学方法,改良出品,外可与欧美角胜于商场,内可寒舶来品之漏卮,较杭州之艺术学院,尤为重要。礼江基于上述理由实,拟请钧府咨请教育部于本省景德镇急行设立国立陶业专科学校,以应需要,而裕民生。”[11]
为兴办陶瓷教育,发展陶业科学,邹俊章校长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并不失时机地奔走南昌、上海和南京,争取当局领导的支持。他将自己撰写的《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一文印成小册子,各方呈送。由于多方的努力,特别是一批留美同学的赞同与助阵,陶校之搬迁与升格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敢于面对景德镇的实际,表现了开拓者的豪气。摘文要节如下:“学术昌明、艺术必精,则陶业改良之道,力着实际。我国陶业之落后,不在于技艺之不精,而在学术之未讲。古常有昔之所能者,偶然侥幸耳,反而私而不传,率致于失传,更何谈乎精进与人竞逐也哉。我国素以陶瓷著名于世界,今仍是固守旧法,口传心授,不图改进,无所谓陶学也。英国十九世纪末叶始有实业学校,美、德、法等国也跟着办陶业学院,许多著名大学设有陶业专科,日本东京高工陶科久负盛名。对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和顽习,不宜乱放空言。为今之道,惟有急图改弦更张,努力发展陶业学术及技术。在景德镇陶区,应设立陶业学院,造就陶业专门人才;设立职业学校及职工补习学校,教育陶业子弟及失学职工,使其生产能力更加;在中小学要加设陶业艺术科目,务使陶业艺术为常识技能之一。还要设立陶业研究部,考究学理,并代陶业工厂试验,解决制造上的各种难题。刊印陶业丛书及杂志,译述或著作,或报告研究所得结果,公诸同好,更求精进……”由此可见邹氏改革陶瓷教育心之拳拳,情之切切。
图5-6 1929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全体学生合影留念
图5-7 1929 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全体教师员工合影(1927—1934.鄱阳)
邹俊章初任该校校长时,学校各项校务、教务、师生数量及教育经费一度严重受困,经过邹氏果断的决策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经过一年余的发展,学校各项工作出现一派勃勃生机。截至1929 年度,在校学生达132 人(其中女生8 人,图5-6),学生年龄均在20 岁左右,最小的14 岁,最大的29 岁,教师32 人,工人48 人。现将该校1927~1929 年三年间的学校班级编制及学生人数摘录如表5-5:
表5-5 十六、十七、十八,三年度班级编制及学生人数比较表(1929年制)[12]
从该表可以得出,该校在这一时期学校实行学术组与艺术组双轨制,学生数量逐年略增,女生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已步入正轨,但女生升学情况仍是不容乐观。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校的学生当中,有将近一半的生源来自农家子弟,且学界人数占总体的24%。这里要说明的是,作为急需改良工业产品,谋求相关人才的工界中攻读此专业的子弟却为之寥寥,也就是说,该校在该地发挥改良陶业的教育目的效果欠佳。详情见图5-8。[13]
图5-8 1929 年学校全体学生家庭职业比例图
1930 年,省教育厅厅长陈礼江离任。缺少了省厅当局的支持,学校迁址景德镇经费受窘,此时该校在景德镇八股山修建的教学楼房已经建成,但配套教学设施却因缺少经费而无法购置。邹俊章再次为此项事物多处奔走呼告,但最终未果,邹校长也因长期为教育改革奔走而积劳成疾,于1931 年春,不幸逝世。次年二月,邹如圭任校长,不久,张浩重返陶校任职,由于以张浩为首的留日派认为“改革景德镇瓷业没有前途”,和当下学校迁址景德镇困难重重,遂将景德镇的楼房拆回鄱阳校址。
图5-9 毕业证书
图5-10 九江圣公会所属圣约翰中学办公楼及相关地契文书
图5-11 校旗
该校原本的教育目的即是“欲培植脑手并用,将来为陶瓷业服务之尖兵”。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招生不易,且学生程度太低,高师资教员留不住”[14],所以在学校内部关于迁校之事已达成共识。至于迁往何处,有主张迁往九江或湖口,有主张迁往景德镇,前者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吾欲于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建设一鄱阳港,此港将成为江西富省之惟一商埠矣。”[15]但不足之处仍旧是招生之困难,一如前文所述,后者理由前文已述。1933 年,恰逢九江圣公会所属圣约翰中学停办,所遗校舍正适合陶校之用,于是学校便向省教育厅呈请迁校,“窃查陶业学校与陶业试验所合并迁浔,拟购九江东门圣约翰中学,及其对面高校长住宅,并礼拜堂基地为地址,前经教育厅派张校长浩前往调查,据谓圣约翰中学基地房屋,索价一万二千元,其余高校长住宅及礼拜堂基地房屋,索价一万五千元,两共需银二万七千元。嗣经学校电饬九江县长鲍公任就近复勘,切实商洽”。据该县长呈復略称;“全部面积,约五十亩有零,内有西式二层楼房三栋。及教员住室,门房,厨房等计十八间,最低价格,需银二万两六千元,不能再让等语。上次学遂赴浔,曾经遵奉主席面谕,视与圣公会罗会长接洽,经再四磋商,将全部价格,减为二万二千元,已得对方允可。应否即予拨款购买之处,敬候公决”。经省教育厅决议如下:“通过‘所需地价,除由教育厅拨付六千元外,余由财政厅借垫’等因已记录在案,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厅遵照办理。此令。”[16]经过多次交涉后,由公款将九江的校址地皮买下,1934 年下半年,学校正式迁往九江,地址为九江城东门口圣约翰中学(现171 医院内,见图5-10),校名改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图5-11),同年,江西省拟筹建江西光大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于九江圣公会旧址。公司的建立对于陶校来说是一件喜事,对于学生的研究、实习及就业均有着莫大裨益。学校迁来九江后,总结以前的办学经验,对以后的办学思想进行了总体上的规划与设想。在专业方面“以后应注意于明、清两代仿古瓷器之制法及花纹颜色之保存与改善,并着手于各项谱式之搜集,将固有瓷器之精美要点,保持而发挥,当较之仿造舶来品味有实益。此外于手工制瓷之中,应注意简单机械工具之利用与创制,勿令安于从来之熟练手工技术而不思设法改进,是为至要”。[17]在训育方面,由于之前培养的学生在其思想和身体上均不能正确对待此专业,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入工厂工作,工厂亦不欢迎学生进厂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中华职业教育社调查全国职业学校概况时,该校校长就指出了出现上述情况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为学生方面,首先是不习惯工厂生活,其次是看不起工人身份。其二为工厂方面,作为营利性质的工厂也有苦衷,专业学校的学生技术虽优良,但工作迟缓,时间上不经济;另外学生的待遇不能与工人一致,管理上极感困惑。那么,就该职校的学生出现这种习性的原因,张浩先生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时未能养成刻苦耐劳之习惯,故毕业后不能与工厂相安,二是学生在学校内实习,偏于研究性质,但期技精不求工速,演成惰性,工作不能敏捷。三是社会上封建思想依然如故,是学校如科举,入校读书志在升官发财。根据这种现象,结合国家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将军事训练科目融入训育中来是有必要的。经过实践,该校在这一方面成绩优良,曾获教育部嘉奖,贵省政府教二字第4674 号咨,据省立陶业学校呈请奖励该校军事教官张仲雅一案,业经本部咨准训练总监部咨覆内开:“查该教官张仲雅,服务陶业学校,既经该校校长查明,尽忠职务,成绩优良,自堪嘉尚。除令江西军训会传谕嘉奖外,相应咨復,即希查照,转咨饬知。”等由;过部,相应咨请,查照转饬知照。此咨,江西省政府。”[18](图5-12)1936 年,学校改学术组、艺术组双轨“四六”学制为高、初级“三五”学制,即高级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初级班招收初小毕业生,学制五年。圣约翰中学环境优美,校舍建筑坚固,学校教学迅速步入正轨。正待学校和公司一展宏图之际,七七事变爆发,同年八月南京失守,九江告急,学校、公司奉令被迫迁移,公司迁往重庆,学校则流亡到靖安后才奉命迁往萍乡上埠镇。
图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