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

第七节 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

1950 年,宜兴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联营处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 万件,产值1.2 万元。1951 年,在政府扶持下,正式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合经营过渡。1954 年10 月,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陆大、范祖德等7 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由朱可心、任淦庭等任技术辅导。同时,政府拨款改造旧设备,为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这年,该地区紫砂产量增至28 万件,产值7.7 万元。

1955 年10 月,在陶业合作社招收第一批26 名知识青年艺徒,正式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图8-28),分四班。由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担任辅导员,后经宜兴县政府专门研究派来美术专业教师(吴汝连)及政治教师;1956 年11 月又招收了第二批艺徒,分两个班,由王寅春、吴云根分别担任辅导员,两班共61 名学员。1957 年,陶瓷合作社和宜兴县陶瓷公司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总额达27 万元。

图8-28 1955 年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

1958 年,“大跃进”开始,紫砂工艺厂先后招收近千名艺徒。为了培养大量紫砂制作技工,弥补师资不足,厂领导就从已经满师或即将满师的1955 年的学徒中,择优充当辅导员,两人带一个班组,每个班组10~15 人,这些班组都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名称。同年,宜兴丁蜀镇创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现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就在陶瓷研究所创建不久,1958 年9 月,宜兴县丁蜀镇陶瓷科学研究所决定在宜兴丁蜀陶瓷职业高中的基础上创办陶都工业大学,招收125 名新生,设硅酸盐、电机2 个系,附设实验工场1 所。1959 年秋,丁蜀镇的陶都工业大学和宜兴化工陶瓷中学合并重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14],隶属省轻工业厅,增设陶瓷工艺、陶器机械装备专业,学制3 年。当年共招收168 名新生。至1960 年秋,班级发展到8 个,有学生401 名、教职工43 名。1961 年初,学校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止招生,并于1962 年6 月20 日停办。1964 年11 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宜兴南化工业公司陶瓷厂旧址复办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学校于翌年9月正式开学,从无锡、江阴、宜兴等县招生150 名,设有陶瓷工艺、陶瓷机械、陶瓷美术3 个专业,实行半工半读,学制4 年。[15]“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范畴,于是学校停课,实验工场停产,该地区的陶瓷教育也就被迫停止了。

图8-29 “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四位辅导员

吴云根(1892—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