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75 年(时名广东省陶瓷学校),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该校的创办同样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和现代化陶瓷教育的背景,据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记载:“广东之瓷,品质不甚佳,唯产额甚多……海阳地方,则产乳白色之素瓷,制品以佛像为最多,茶碗等类次之。”[6]值得关注的是,当时的潮州早已辟为商港,但该地陶瓷工作却仍旧一副因循守旧的样子,致使该地瓷业出口外销既受外资打击,当地销路也时受洋货侵夺,基于此,地方人士遂锐意改良本地瓷业。1934 年,政府“饬令各磁商,每年选派人员,前赴日本等处考察,以便从事改良”;复有人“集资承采枫溪一带磁泥”[7],积极进行瓷业改良。据饶宗颐《潮州志》记载,“是年该地曾聘德国技师来此考察瓷业,以谋改进”。与此同时,在陶瓷教育方面,时人麦子叙述了该地创办陶瓷教育改良该地瓷业的情况:“枫溪的陶瓷科,是省立金山中学的一部分,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设主任一人,由伍长柏先生担任,教职员三人,学生33 人,内有女生3 名,设备虽嫌简单,然而置有小规模的机器,亦足以供学生们的实验了。”[8]由此可知,该校陶瓷科初创时规模及设备均属于初级阶段,据《潮州志》记载,该校陶瓷科起初只仿制一些瓷塑玩具,其后才逐渐生产茶具、花瓶,瓷校之设,对枫溪陶瓷业影响之至巨者,乃传播了小玻璃打涂浆、石膏印模及改画花为印花等技法,并试制成功陶釉和瓷釉。此外,也为枫溪培养了一些陶瓷生产技术人才。另有专题资料介绍,当时的“胜记”商号便靠瓷校掌握了印花技术,一天一人能印缶一千余件,大大超过了原来每天每人只能画缶五十多件的纪录。其他制瓷工厂也纷纷采用先进的操作规程,“瓷釉和入各色粉百分之六十”,拌成不同色彩。而上釉之法,“陶器(如碗盘等)宜先绘彩后上釉,瓷器(如花瓶、花盆等)宜先上釉后绘彩。上釉时,以木桶盛釉,坯模浸入即速取出。如手术不灵,便有皱纹或厚薄不匀之弊,为工作最所注意者”。
然而,限于客观条件,枫溪陶瓷业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潮州志》中指出:“顾工业虽谋改良,而政制每不配合,国内捐派之繁重,如自治经费则有载涂捐、铺窑捐、缶载捐等;教育经费则有报效捐、中佣捐、过境捐、教育捐各项。甚至掘取之原料,批由奸商专利。提高价格,糁混杂土,……产品低下,兼之受国外市场之排斥”,“如安南、新加坡等处。特设保护税以增重潮瓷运销之负担。安南方面,更公然来潮运取原材料,雇募工人,前至安南设厂制造。政府皆未予以禁绝维护,已使业务无增进可言。兼以运输出入之限制,工人生活之困顿,随致陶瓷业日益陷于衰落状态”。
图9-12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授课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枫溪的瓷业,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1952 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组织了以高永坚先生为首的雕塑队伍,到枫溪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瓷雕技艺传授培训工作。1956 年私营作坊分别合作,组成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潮州市美术瓷厂”和“美术二厂”发展本地瓷业。1958 年中央美术学院和轻工业部联合举办雕塑工艺培训班,枫溪有林鸿禧、吴承华、吴德立、吴状越等参加该培训班,这些人结业后回到该地,成为技术骨干。次年,广东省轻工业厅在枫溪组建“广东省轻工业厅枫溪陶瓷研究所”,分配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中专班毕业生陈钟鸣到所工作,在“文革”前这段时间,该地通过本地人员外出培训和分配陶瓷专业技术艺术人才的方式来充实本地瓷业技术人员队伍,达到技术的传承与提高,但这种教育形式在“文革”后却不能够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为此,广东省政府于1975 年在该地创办了广东省陶瓷学校。
2004 年,广东省陶瓷学校更名为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2006 年,筹建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08 年将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筹)、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并入韩山师范学院(图9-12)。该校地处潮州市枫溪区,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开设有工艺美术和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两大专业,涵盖五大专业(技能)方向:学制三年,办学层次为中专性质。新时期学校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改革、创新、求实、发展”的办学思路,注重学生基础实操技能培养,各专业以熟练掌握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详见表9-13),以强化训练为手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致力打造专业品牌,突显办学特色,为广东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图9-13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师生陶艺作品
表9-13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及主干课程(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