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教育界本土知名人士

第一节 陶瓷教育界本土知名人士

康达(1877—1946),字特璋,安徽祁门人,1896 年就读于北平通艺学堂,1897 年考取拨贡第一名,被光绪皇帝破格任命为内阁中枢。1898 年,他参与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康达被贬至景德镇监制御瓷。1907 年,康达在许世英等好友相助下赴日本聘技师、购机器兼考察瓷业,并撰写了《兹瓷业公司总经理康特璋君东渡调查瓷业情形报告书》考察报告书。1910 年(宣统二年),在端方、瑞瀓等清末重臣的力荐下,在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和江西士绅袁秋舫的共同呼吁下,江西瓷业公司于景德镇成立了,张謇等人推荐康达担任瓷业公司总经理。该公司在康达的主持下,设总厂景德镇分厂鄱阳两处,在分厂内开设了以培养新式工业制瓷人才为主的中国陶业学堂。从此该学堂既是公司培训人才的基地,又是瓷业技术改进的试验场所。为我国近现代的陶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康达对新式瓷业教育是非常支持的,1916 年,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为便于学生实习,需要在景德镇找一块地方设立分校,康达得知此事后便将原御窑厂后部划给该校作为陶瓷教学实习实验场所,并积极支持该校的瓷业教育改良工作。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江西省乐平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在祖父汪享荣的资助下考入中国陶业学堂学习,师承张晓耕、潘陶宇。毕业后任教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1930 年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绘制《江山胜境图》瓷版画,并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汪野亭的画有着很强的文人画的特征,重彩、浅绛、深入、浅出,使得画面清新脱俗,所以他的画称之为“汪派青山绿水”。

毕伯涛(1886—1961),名达,别号黄山樵子,安徽歙县人,清末秀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早年曾师从鄱阳画家张云山,后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瓷画以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艳丽著称。20 世纪30 年代任教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他习承清代画家华新罗一派的画风,标新立异,融汇古法,神形兼备。画花鸟善于表现禽鸟瞬间动态,以明媚鲜艳的花树而著称,风格俊逸清新,刻意吸取华岩画风之精髓,融会贯通,使瓷画别具一格。对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艺术的昌盛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潘陶宇(1887—1926),字鼎钧,江西鄱阳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亦被称为景德镇现代彩绘的奠基人。1911 年后,出任江西省第二甲种工业学校饰瓷科美术教师,曾培养了不少优秀画瓷弟子,如“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均出自其门下。潘陶宇在执教之余,常绘彩瓷,擅长粉彩。出自他笔下的彩瓷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均甚精湛,笔法清新奇丽。其精制陶瓷作品,先后参加美国芝加哥、费城博览会并获优质奖章,为国家、为景德镇赢得国际声誉。20 世纪20 年代,潘陶宇绘《松寿图》瓷板画,鉴为民国初年水平最高的浅绛彩。

王大凡(1888—1961),山西太原人,后移居安徽黟县,号希平居士,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曾任职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12 岁举家迁景德镇,在红店学习粉彩图案技法,15 岁师从著名洪宪瓷画师汪晓棠,期间,不仅学习陶瓷粉彩技法,而且学习国画、诗词歌赋,为其后从事陶瓷装饰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天地。他以自己的画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人道情感和人格的魅力作为他的艺术底蕴。作品俊雅飘逸、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他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作品无论大小,构图严谨,设色淡雅,用笔考究。他研究“落地粉彩”陶瓷技法,是一个技术全面、修养极深、个性鲜明的陶瓷艺术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文人画派杰出的代表。1915 年,粉彩《富贵寿考》瓷板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牌。

吴云根(1892—1969),江苏宜兴人。14 岁拜汪升义(生义)为师。1915 年应邀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吴云根和当时的紫砂名手杨阿时、李宝珍等成为民国时期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吴云根在山西平定县任技师三年,对山西平定的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并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1929 年,吴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并在此结识了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陶瓷专家王世杰。1931 年王世杰担任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校长。同年,王世杰聘吴云根担任该校窑业科技师。在这期间,他还将自己的师弟朱可心推荐进校担任技师,两人共同总结前人经验,在王世杰校长的支持协助下,以自身的制壶体会为基础,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31 年,吴根云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 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 年11 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 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吕尧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张志汤(1893—1971),斋名亦陶,江西婺源人,擅长山水,20 世纪初入景德镇红店学艺,1935年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饰瓷教师,1945 年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1958 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直至退休,1959 年被景德镇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荣誉称号。张志汤先生从艺执教数十年,培养了众多的陶瓷艺术青年,其画风极具宋、元名画风采,山水瓷画笔法工细、构图谨严,花卉画,千姿百态,结构准确,动物画形象逼真,姿态生动,影响了一代代的陶瓷艺术从业者。

程意亭(1895—1948),字甫,别号洎山山民,江西乐平人,近代著名陶瓷画家,“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初考入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从张晓耕学画山水花鸟,毕业后先到九江“普芳居”瓷店画瓷,不久又到上海,拜海派名家程瑶笙为师习花鸟,技遂大进。1920 年至景德镇创业,并潜心攻习花鸟画,经数年的刻苦努力,创作出自己的特色。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程意亭在江西省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原县立初级职业学校)从事花鸟画专业教学,向以严谨工秀而著称,他作画构图独特,运笔传神,既注意写实,又善于夸张,笔调丰富而不粗俗,淡雅而不浅薄,同时还善于将粉彩颜料重新漂研调配,色泽更加鲜明而不娇媚,丰腴且洁雅,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秘方和绝活传授给学生和徒弟。

方云峰(1897—1957),字佩霞,江西浮梁人。早年在浙江省立龙泉瓷业工场任绘瓷技师,1928年毕业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后考入中华美术大学中国画系深造,先后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教。绘画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等,善于运用中国画“立粉洗染法”在瓷上画花头,为后人发展成为瓷上“水点桃花”。

潘庸秉(1900—1961),汉族,江西波阳人。出生于陶瓷美术世家,少年时代随其叔父潘陶宇(省陶瓷美术名家)习画,14 岁考入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专攻陶瓷美术。毕业后受聘于江西陶业学校任教。1925 年在北京瓷业公司任绘瓷技师,期间遍访名师,并经常到名胜古迹写生临摹,认真研究古代名画家的作品。经勤学苦练,技艺日精,所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幽雅隽永,自成一格。他设计的陶瓷器型画面有明丽清新、格调高逸的特点。早在30 年代其陶瓷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就有一定影响。他能娴熟地运用陶瓷美术的各种技巧,他的作品先后参加过全国美展和参加美国、比利时、巴拿马等国展出,并多次获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陶瓷美术》总编辑等。

段茂发(1900—1976),字茂盛,号远高,江西都昌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早期跟随制瓷名艺人冯荣昌学习古彩。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景德镇工艺美术社、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工作。陶瓷学院创办时,参加筹建并在学院执教、搞创作。在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省政府授予陶院艺术系首任副教授、教授。教学期间段茂发教授的是古彩专业。为了让这门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与发扬,段茂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厉治教,常带学生们下工厂参观,让学生动手制作。在陶院教学的那段时期,段茂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古彩专业技术骨干。不仅如此,他还负责教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古巴、越南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古彩课业,让古彩技艺走向世界。

任国常(1901—?),江苏宜兴人。192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1929 年7 月被派赴美国奇异公司考察。1933 年至1936 年期间,受任南京政府资源委员会电气试验室专员职位,试制各种高压电瓷并获得成功。1936 年任国常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厂经理并与交通部合资在长沙建厂生产高压电瓷;1938 年,因日寇进攻长沙,电瓷厂迁到玩陵;1939 年又去四川宜宾建厂;1944 年8 月参加资源委员会赴美考察团;1945 年年底抗战胜利后放弃高酬回国参加建设;1946 年任资源委员会南京中央电瓷公司总经理,建南京电瓷厂。在此10 年内任国常培训了近20 名大学生及千名职工。

同时,任先生还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前身——中国陶学会的元老、第二任理事长、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在担任学会理事长的期间,创办学会的第一个通讯刊物——《陶工通讯》(1951 年改为《窑工通讯》)。任国常是电瓷专家,他对我国的电瓷事业颇有建树,特别是对高压电瓷和避雷器的研制和生产,有过创始性的贡献。

胡献雅(1902—1996),字正民,江西南昌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曾担任江西省第二届至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务。1923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0 世纪40 年代开始,胡献雅先生潜心书画研究和教学。1943 年秋,他在抗战年代的江西省省会泰和开创了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美术专门学校“立风艺专”,他亲自任校长兼教授。同时,他受聘为国立中正大学名誉教授。1958 年,胡献雅被调到刚创办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授,此后一直在该校教授学生陶瓷美术专业课至退休。在景德镇,他巧妙地将国画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瓷与国画相得益彰,开一代风气。

刘雨岑(1904—1969),原名玉成,别号澹湖鱼,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珠山八友”瓷板画大师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1923 年毕业于江西陶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前曾先后在浮梁县立陶业学校、珠山国瓷艺专、东方艺专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画和陶瓷艺术,其陶瓷花卉的小写意画法,影响了一代代艺术青年。其培养的王恩怀、徐亚凤、詹铁成等众多弟子,大多数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1954 年,刘雨岑就职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前身——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担任艺术室副主任。

余翰青(1904—1987),江西乐平人。先后任教于东方艺术专科学校、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创作60 多年,擅长陶瓷美术、中国画、古诗词研究。著有《花鸟画技法》《教案札记》等论文,并参与编撰出版《陶瓷彩绘》一书。能自画自填色、自绘图案纹饰、自题自书自印,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陶瓷美术作品。其生平及艺术成就曾载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等辞书画册。

蔡金台(1904—1962),江西丰城人。12 岁开始随其叔父蔡寿生和蔡寿元(绰号称“拿得稳”)两位著名瓷雕高手学习浮雕技艺,15 岁转投福建德化瓷雕名师游泽长门下学艺(1913 年来景德镇)。经过一段时期的钻研,其艺术造诣不但继承了前辈的高超技艺,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所创作的瓷雕作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其前期代表作有《天女散花》《送子观音》《和合二仙》和《太白醉酒》等。从1950 年始,蔡金台先后进景市建国瓷厂和部陶研所工作,成功地创作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塑像和工农兵群雕,获得较高评价。之后又应邀参与大型瓷雕壁画《井冈山》的创作设计。1958 年由部陶研所调入市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讲授陶瓷雕塑专业,并为来自越南、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生上创作示范课。1959 年9 月29 日,荣获景德镇市政府首批授予的“陶瓷美术家”称号,60 年代初被陶瓷学院评为副教授,培养了大批雕苑新秀。

高庄(1905—1986),原名沈世庄,江苏宝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国立艺术大学,学习绘画。研究生期间主修艺术教育。求学期间曾师从陈抱一先生、陈之佛先生、陈旺道先生等。1935 年,由于高庄先生热爱陶瓷艺术,被调到江西省景德镇陶业管理局当“技士”(技师)。在此期间,他细心研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技艺。1946 年开始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 年,曾被调到鲁迅美术学院任美术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庄先生被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1952 年重新调回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担任陶瓷科造型基础课和陶瓷艺术设计课教学。代表作有《葡萄纹青瓷点红钵》等。

邓白(1906—2003),字曙光,晚号白雯,广东东莞人,教授,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书画家,陶子艺术家,古瓷艺术研究专家,工笔花鸟画家,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1926 年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1929 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40 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1942 年后任国立艺专讲师、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原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理事等职。1962 年,他协助浙江省轻工业厅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在自建的小窑中成功地烧制了仿南宋官窑青瓷,从事恢复郊坛窑科研工作。曾参与修复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造像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设计工作。著有《浙江民间工艺选集》《略谈》《古代陶瓷装饰艺术》《龙泉青瓷艺术成就》《中国陶瓷美术史纲》(上卷)等。工笔花鸟画代表作有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和平春色》、广东厅的《岭南丹荔》等。他曾参加《中国陶瓷史》的编写,撰写的《略谈我国当代陶瓷的装饰艺术》和在古陶瓷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中国古陶瓷的艺术成就》揭开了研究中国当代陶瓷装饰及其演变规律的序幕。

聂杏生(1909—1981),江西丰城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聂杏生先生7 岁时就开始在景德镇陶瓷作坊当学徒,其陶瓷技艺在民国时期就崭露头角。他擅长画青花和粉彩,他的笔调工整细腻,人物画像栩栩如生,他画的山水和鸟兽都达到了极佳的境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誉为“青花大王”。1958 年他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他热爱教育工作,将我国传统神话、古代著名人物、全国各地的名山秀水和各种动物搜集整理成册,编辑绘画教材多部。他的学生分布全国各地,还有不少越南、波兰等国的留学生。这些当年的学子,现在不少都成了大师级的艺术家。

吴维霖(1913—1969 年),北京海淀人,满族。陶瓷工程工艺技师、工艺师。吴维霖于1929 年毕业于北京香山陶瓷厂附设的日工夜读技术培训学校陶瓷科,并留该厂做工。1931 年,吴维霖经朋友介绍,在上海安迪生电瓷厂当压坯工。1936 年春,他到德化陶瓷职业学校任专业实习教师与瓷业改良场技术员。1945 年夏,他与陈汉明、陈智坵集资于城关诗墩王府厝山合办新艺瓷厂。

1951 年9 月,吴维霖任德化瓷业改良场接管小组成员,1954 年,任德化瓷厂技术股长。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先后参加设计、推广烧煤小倒焰窑、石轮辗粉碎机、机碓、自动筛土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及单刀压坯机;设计并建成煤气窑;参与引进建成两座95 立方米燃煤倒馅窑,设计兴建热煤气站与70 米热煤气隧道窑,推广母子匣钵套装。

吴维霖创新设计的竹节茶具,与他人合作设计的多种茶具、餐具、咖啡具、花瓶等,至20 世纪90 年代仍盛销不哀。先后研制成多种釉水。1959 年,他参与研制白度88.1 度的高白瓷,组织撰写的《德化瓷厂陶瓷工艺操作规程》《德化瓷厂陶瓷半成品工艺标准》成为德化瓷厂数十年修改补充沿用的蓝本。

刘秉诚(1915—1996),天津人,陶瓷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26 年至1932 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毕业后曾任沈阳一新窑业公司常务董事、经理。1946 年后,他历任沈阳市企业局工程师、轻工业部一轻局陶瓷处工程师,曾任第一届、第三届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硅酸盐学报》第一届编委委员会,《瓷器》杂志编委。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研制成功耐酸砖灰,20 世纪50 年代从事柴窑改煤窑、倒焰窑改隧道窑、无烟煤发生煤气等工作,著有《我国陶瓷的起源及其发展》《有关陶质机械生产工艺的问题》《陶瓷工程论丛》等,并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日用陶瓷、汝窑》部分,为我国陶瓷事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顾景舟(1915—1996),江苏省宜兴人,原名景洲,别称曼希、廋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曾任江苏省政府“技术辅导”、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等职。1975 年,对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建立“紫砂特艺班”,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1985 年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后,顾景舟将紫砂设计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他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著有《紫砂陶史概论》《宜兴紫砂珍赏》等。

田运钧(1915—2008),湖南省大庸人。1914~1947 年,他历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厂沅陵分厂甲种实习员、技术员兼制造部主管,衡阳分厂助理工程师兼制造部主管,宜宾分厂助理工程师兼制造部主管,贵阳分厂助理工程师兼工务科长,抚顺丰分厂副工程师兼工务科长、代理厂长,上海总处副工程师等职。1949 年以后,历任湖南军官中华实业厂工程师兼技术科长、湖南电瓷厂工程师兼技术科长、湖南耐火材料厂筹备处工程师兼技术科长、湖南省工业厅工业试验所任工程师兼试验组组长、南京电瓷厂工程师兼中央实验室主任、北京电机部电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兼电瓷专业研究组长并评为中央高级工程师、第一机械工业部七局电瓷研究室副主任、西安电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等职。曾兼任全国电工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学组副组长、陕西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兼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为我国电工陶瓷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刘传(1916—2000),广东佛山人,陶瓷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为石湾陶艺一代宗师。传世杰作有“铁拐李”“钟旭”“达摩”“水浒人物”等,以炉火纯青的技艺,表现了除暴安良、扶正祛邪的民族精神,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20 世纪60 年代刘传总结出富有创见的陶艺理论,提出“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1979 年被授予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83 年和1985 年其两次在澳门举办的个人的作品展。1992 年,其在从艺63 周年之际举办了“刘传陶塑艺术研讨会”。

李国桢(1917—2000),河南郏县人,陶瓷学家,1944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毕业后师从赖其芳,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迁往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华东工业部上海工业实验所、轻工业部上海工业实验所、轻工业部轻工业局陶瓷处、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陕西轻工业科学研究所、轻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担任总工程师等职。李国桢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陶瓷进行深入研究,使景德镇陶瓷从原料成分、配方比例、加工成型、烧成气氛到成品,建立起了完整科学的现代技术体系,恢复了名贵釉色数十种。1974 年,主持为宋代耀州窑瓷胎、釉的化学分析与显微结构、胎的烧结温度、釉的加热熔融状态及釉的分光反射率等进行系统的对比试验,得出了呈色机理的工艺路线。前后调整胎、釉配方50 多个,试烧30 多次,历经三载,终于使失传800 余年的耀州青瓷重放异彩。主要著作有《中国名瓷工艺基础》等,并参编《中国陶瓷史》。对南北各个时期的窑系所的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使一些重要窑口和名贵瓷种得以恢复和发展。对培养陶瓷科研队伍,为中国现代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杜海清(1918—2008),湖南长沙人。194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专业。曾任职于湘潭机电专科学校,1963 年进入湖南大学,先后担任化工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兼任中国硅酸盐协会理事,湖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等。陶瓷科学家、热工专家、教育家,我国电瓷工业的创基人之一。他致力于超高压输变电用高强度、高绝缘陶瓷材料的物理化学原理、关键工艺技术、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高负荷和高电场强度下破坏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热工学及陶瓷厂热工设备》《陶瓷釉料》《工业陶瓷》《电瓷生产》《热工设备》等7 部专著。承担国家“七五”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部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3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80 余篇,培养博士生8 名、硕士生24 名。

高建新(1919—1986),福建福州人,出身于福建德化瓷塑民间艺人世家,1953 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创作研究班结业,留校在民间美术研究室任教。1958 年他到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任教。高建新先生能够将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极富时代气息的陶瓷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的开创者之一。1959 年至龙泉工作,并设计大批出口瓷器。1963~1978 年,他作为主要人员成功研制南宋官窑青瓷,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四等奖,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四等奖各一项。

冯先铭(1921—1993),湖北武汉人,古陶瓷鉴定和研究专家。1942~1943 年他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1947 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56 年以后专门从事陶瓷艺术的研究,任陶瓷组组长,1978 年在研究室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83 年应聘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讲授中国陶瓷史,受聘为该校永久荣誉客座教授。冯先铭著有《龙泉青瓷》《定窑》《青白瓷》《中国古陶瓷及论文集》《古陶瓷鉴真》《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中国古陶瓷图典》等著作。他兼任过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陶瓷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考古学会理事等职。

沈惠基(1921—1987),上海市南市区(现已撤销)人,1962 年11 月~1978 年9 月任淄博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后任山东省一轻厅总工程师。沈惠基开辟了我国利用当地原料研制开发高档日用细瓷新材质、新瓷种的成功之路,是山东陶瓷科技进步的奠基人。其成功研究高热稳定性匣钵、滑石质日用细瓷等。其中“滑石质日用细瓷”项目于1983 年4 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78 年3 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他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行业科研骨干,成为我国陶瓷行业科研开发的重要力量。

岑银(1921—2000),广东省南海人,曾任石湾陶瓷工业局技术股长,石湾陶瓷工业公司副经理,为佛山陶瓷工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国产化及培养人才做出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个提出石湾要兴办陶瓷学校的人,为行业培养出一大批技术人才;他是陶瓷公司第一个到香港考察的人,为行业改革开放最早提出了新思路;他第一个把海外的彩釉砖样板带回了石湾,让两家工厂得以参照试制成功;他第一个提出用重油捞木糠烧窑,解决了当年石湾陶瓷生产燃料极度短缺的困难;他第一个提出去南海氮肥厂要设备、要人才,由此建成了石湾第一家煤气厂;他第一个筹划组建了陶瓷公司的营销顾问团,以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他的成绩还有很多,例如,让石湾陶瓷人引以为豪并津津乐道的是其亲自带领一批陶艺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部分建筑及装饰用瓷。

刘振群(1922—2007),江西临川人。教授,陶瓷窑炉热工专家,教育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五星级“粤陶之子”。1945 年,刘振群毕业于中正大学化工系并留校任教。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其调入华南工学院,1961 年任教授,1981 年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代院长),1982 年任院长。1988 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学院,刘振群任校长至1991年12 月。刘振群从事高校教学工作50 年,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20 世纪50 年代起,其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其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刘振群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他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曾任国家教委科技委材料学科组成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硅酸盐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刘振群在广东至全国陶瓷业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中国陶瓷事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守诚(1922—2007),辽宁省辽阳县人,1945~1946 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1947~1949 年,历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公司抚顺厂公务员、南京厂公务员。1949~1956 年,陈守诚历任南京电瓷厂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技术科科长、工程师。1956 年以后,其历任西安高压电瓷厂工程师、西安电瓷研究所任主管工程师、四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职。他主编了《电机工程手册》第27 篇(绝缘子)和第28 篇(避雷器)、10 个高压电瓷国标及2 个高压避雷器部标的第一版。主持研究了我国“限流式火花间隙避雷器”、革新“保护旋转电机避雷器”,100kV、220kV、330kV、500kV电站型及五500kV线路型避雷器,油浸纸电容式套管系列,以及胶纸电容式长尾及短尾套管系列等。为我国电工陶瓷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陈景康(1925—1986),江苏泰兴人,承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陶瓷研究会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研究会副会长,长期担任轻工业部轻工业局陶瓷处处长。20 世纪70 年代,他组织编写《日用陶瓷工业手册》,组织创造和设置《祭红》《瓷国明珠》等记载和宣传我国陶瓷工业的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78 年后,陈景康在病床上汇编了陶瓷行业40 个单位约20 万字的改革经验,积极呼吁成立中国陶瓷学会与建立中国陶瓷馆。

叶广成(1927—2004),满族,北京人,高级工程师。其父亲叶麟趾是著名的陶瓷专家、定窑窑址的首位发现者。其叔叔叶麟祥工程师在彭城工作多年。1949 年叶广成考入华北大学,毕业后为了继承父辈对磁州窑的情愫,尽管他有许多机会可以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他还是无悔地留在了彭城。他当过技术员、陶校教员、研究所副所长、公司总工,一直从事科技管理工作。20 世纪50年代磁州窑的仿古瓷,60 年代高档瓷攻关,70 年代上高档配套和寻找矿源、产品设计开发,他都是直接的指挥者。他招揽人才,促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魏之騟、李允忠、刘珂,北京的朱伯华、崔宝林,唐山的任双合、檀先录来彭城工作,他领导了邯郸陶瓷科技情报站的工作,发起成立磁州窑研究会,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任名誉会长。他曾任邯郸陶瓷公司副经理、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为陶瓷事业竭尽全力。

施于人(1928—1995),原名文林,浙江余姚人,1948 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转入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2 年,其随院系调整转学于北京申尖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师从祝大年、梅健鹰、邓白、郑可教授。1953 年,其随北京专家组到景德镇参与设计制作“建国瓷”“出国展览瓷”。由他创作设计的陶瓷美术作品,选送欧洲多个国家展览,并被中外博物馆收藏。1954 年,施于人毕业后留母校工作并在研究室深造。1955 年,景德镇创办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施于人由国家高等教育部调配来景德镇任教。1958 年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后,他担任该校美术系专业教师,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陶瓷美术创作设计人才。在从艺执教40 余年的时间里,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技法和发展源流有着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他汲取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技法、中国古代文人画风、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之所长,融合古朴粗犷的原始艺术和质朴明快的民间艺术的情境趣味,创造出既具传统风味又有时代新意的作品风格。他的陶瓷设计构想,影响着当代景德镇陶瓷装饰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宋耑(1928—2011),广东梅县人,陶瓷教育家,热工窑炉专家。宋耑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52年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天津大学任教,毕生从事陶瓷热工窑炉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著作有《热工测试技术及研究方法》《陶瓷窑炉热工分析与模拟》及大学教材等专著6 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陶瓷窑炉热工理论研究,特别是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他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推动了中国陶瓷窑炉热工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盛厚兴(1928—2002),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1950 年毕业于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后在东北建筑材料综合研究所工作。1956 年,他从东北建筑材料综合研究所来到中国建材院,先后参与组建了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耐火材料专业研究室。盛厚兴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职,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及第三届荣誉主任委员。其一直在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开展了生产工艺、原料、色料、釉料、泥浆、粉料、废渣利用、低温快速烧成及装备、机械成型、微压快速成型、隔焰隧道窑、建筑陶瓷辊道窑等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盛厚兴先后主持完成“唐山陶瓷厂卫生陶瓷技改工程”项目、“建筑卫生陶瓷低温快速烧成的材料及相应的工艺装备研究”,荣获1978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其设计制造的多功能陶瓷釉面砖浇釉机组获得1982 年建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著有《现代建筑卫生陶瓷工程师手册》等著作,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敖镜秋(1931—2002),江西清江(今樟树市)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6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其负责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激光形变检出装置、陶瓷产品热稳定性测试仪、窑炉自控系统研制、谷壳(原料及燃料)保温砖的研制、电磁灶陶瓷面板的研制、造纸机用陶瓷耐磨件的研制、高耐热高化学稳定高强度高温坩埚的研制、陶瓷原料精选坯料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锆增韧氧化铝陶瓷的应用研究等。

姚玉桂(1932—1994),江苏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设计大师,1955 年毕业于华南化工学院硅酸盐专业,后在建材部建材设计院工作。1958 年后他被调到西北建筑设研究院工作,历任西北建筑设研究院建材所总工程师、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任国家建材局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硅酸盐学会理事、华南工学院外聘博士生导师。姚玉桂一直从事陶瓷工业窑炉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和工程设计及建设工作,参加了我国第一座卫生陶瓷隔焰隧道窑的研究、设计、实验及测试工作,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条高温隧道窑(72m焙烧99瓷、1750℃)等项目,荣获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全国建材科技大会奖、陕西省科学大会奖等。1994 年,姚玉桂因飞机失事遇难,其为中国陶瓷工业热工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松柴(1933—2007),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毕业,同年赴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从事陶瓷美术教学工作。在参与恢复南宋官窑和历代青花瓷器装饰品研究与创作两项工作中,李松柴均获国家级的荣誉奖和一等奖。其先后出版了《黑白花卉》《黑白构成》《装饰风景》《怎样画金鱼》《怎样画蝴蝶》《装饰动物》等专著。

徐本章(1934—1995),德化县乐陶村人,曾名剑锋,笔名史钟,古陶瓷研究家,文博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专业客座教授,福建省劳动模范、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与全国优秀侨眷知识分子称号荣膺者,德化县优秀拔尖人才。徐本章历任德化县第一至五届政协常委,福建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德化文物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陶瓷博物馆馆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泉州历史学会、泉州华侨文学会、福建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福建省文物签定组成员,泉州海交史研究会副会长等。

徐本章于1954 年毕业于南安师范,当过小学教师。1961 年调入县文化馆,开始接触古陶瓷文化。他阅读大量有关考古知识理论资料,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古陶瓷研究理论水平与实战考鉴能力,其研究成果,分别由《文物》《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菲)、《世界日报》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和紫禁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美术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香港华星出版社等10 多家出版单位发表和转载,其中10 多篇德化陶瓷论文在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其撰写的《德化瓷史与德化窑》专著,更是填补了对德化瓷窑全面系统研究的许多空白。从1950 年到1980 年,其先后5 次参加德化县古遗址、古窑址等文物普查和标本整理、考察报告撰写工作,参与普查、发掘230 多处宋至民国古陶瓷窑址。其中宋、元时代“屈斗宫德化窑址”于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之騟(1935—1982),汉族,天津人,1962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1965 年调邯郸陶瓷研究所做美术设计工作。其曾任邯郸陶瓷研究所、邯郸陶瓷公司美术设计室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长。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他搜集、整理、学习、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对邯郸陶瓷器型纹饰进行研究整理,继承发扬,执着地从事设计工作,写了大量文章。他请来专家教授到彭城指导和从事艺术实践,又派出青年外出学习深造,增强了邯郸陶瓷的创作活力,提高了设计水平。他设计的花釉虎耳尊、羊头尊、杏花瓶等多次被选送出国展出,制成邮票。在全国陶瓷创新评比中多次获奖。在陶瓷理论学术研究方面,其先后参编和主编《中国陶瓷史》《磁州窑的装饰艺术》等。他与邯郸的陶瓷艺术家李允忠、刘珂被人们称为“邯郸陶瓷美术三杰”。

任敷孟,生卒不详,我国电瓷专家,1956 年分配至宜兴,先后在丁蜀耐火厂、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现江苏省轻工业学校)、江苏省宜兴陶瓷研究所(现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任敷孟从事陶瓷生产、科研与教育工作30 余年,卓有成绩,先后3 次接受轻工业部教育司任务,编写全国轻工系统中专教材——《陶瓷工艺学》,还为全国陶瓷杂志及其他刊物撰写陶瓷科技论文20 多篇,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陶瓷工业技术人才。

魏荣生,生卒不详,又名墉生,师从王琦,擅画粉彩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其先后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社、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职任教。在校期间其担任粉彩课程的教学工作。魏荣生以绘制粉彩古装人物画为主,兼攻填色、洗染,曾以“龙女牧羊”粉彩瓷版画作课堂示范作品,让学生临摹学习,为陶瓷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