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之陶业人员养成所

第八节 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之陶业人员养成所

1934 年年末,江西省政府决定在景德镇成立陶业管理局,名称为“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是爱国人士、实业家杜重远(图7-22)。该局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训练瓷工,革陶积弹,改进生产,办理推销各项计划逐步推行”[63]陶业管理局总体而言主办的是三大方面的事业,其一,生产技术及工艺改进;其二,社会生活及工人文化教育;其三,生产供销。[64]该局针对当时瓷业生产上存在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陶业管理局一度中断。但其在景德镇所进行的改良改革运动却在景德镇瓷业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业,尤其是在此期间开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其影响是深远的。

图7-22 杜重远(1897—1943)

1934 年12 月7 日,《江西民国日报》刊登“省政府为整顿景德镇瓷业,特设陶业管理局,委任杜重远为局长”。1935 年1月25 日,《江西民国日报》刊登了“江西陶业管理局附设陶业人员养成所招生广告”,其内容如图7-23。

图7-23 陶业管理局招生广告

从上述招生简章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养成所的宗旨、学制年限、学生数量、招生资格以及在所期间的待遇等情况。之所以要在陶业管理局成立之初率先开办陶业人员养成所,是因为杜重远在调查景德镇瓷业时发现“去岁有几个××的矮弟来此参观,到商会里问:每年出多少瓷器?答以不知;问全镇有多少工人?答以不知;问瓷器销售到某地最多?某地最少?还是答以不知。这位矮弟弟大发其脾气,问到你们这群人在商会里干些什么事,连这一点统计都没有,商会的朋友们还是目瞪口呆而不知。幸而这个景德镇离开东京湾还有好远的距离,否则矮弟弟又要越俎代庖了”[65]。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与了解,杜重远总结出景德镇瓷业落后的原因:“景德镇瓷业尽系家庭工业,资本大者,不过一两万元,小者二三百元耳。工人与瓷户,均系无知之粗人,千年沿革,相袭成风,劳力而不知劳心,分工而不能合作,视惯例如成法,嫉革新如寇仇,若晓以世界情形、国家厉害,更如对牛弹琴、痴人说梦。所以,营业尽管萧条,而组织一仍其旧,样子尽管陈腐,而制法毫不更新。”[66]所以,杜重远在江西陶业管理局成立之后,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杜重远自任养成所所长,副所长由张浩担任。该所开设的课程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述。

图7-24 杜重远与景德镇

表7-3 陶业人员养成所开设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表

上述内容是根据严毅《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和潘炯乐《回忆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两篇文章整理而得,原文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 年版。严毅与潘炯乐均为江西陶业管理局陶业人员养成所学员。

该所原计划招收80 名学员,实际报到学员为72 人,当地人称之为“72 贤人”。在这72 位学员中,来自省外和海外的有27 人,省内45 人。具体见下表。

表7-4 陶业人员养成所学员各地人数情况表

注:在江西籍的学员中,有一部分名额是景德镇地方权绅介绍的。如学员陈定华为景德镇商会(都帮)陈仲西之子,学员程正修为景德镇商会理事长(徽帮)吴少樵表侄,学员梁国源为景德镇商会理事(杂帮)戴益栋亲戚,学员邵希圣为景德镇九窑公会理事邵裕如本家,徐梓楠为保定军官徐宝鼎的侄子。据说,这是为了融洽地方感情而照顾录取。(以上资料根据《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整理而得)

根据上述两个表格所述,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不仅培养当时我国急需的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陶瓷技术人才,以此来振兴我国陶瓷工艺技术,同时也培养陶瓷工艺品对外贸易的业务人才,促进陶瓷产销,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挽回利权。从师资力量方面,该所的教师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专业教师,其中不乏留学海外攻读陶瓷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够传授给学员们近代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可以以留学经历直接拓宽学员们的知识面和人生视野。在学员的构成方面,学员来自国内近十五个省市以及缅甸,他们之间既有着共同的实业救国之理想,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化。由于差异化才会引发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读,这对于实业教育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学员在陶业人员养成所中的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和管理局附属瓷厂、窑厂的实习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学员们在《民众月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陶瓷调查和社会调查。他们还积极参加设在原御窑厂前面的露天演讲,并组织四个组到相对的工人训练所讲课,提高工人们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学员们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养成所的潘炯乐、胡锦芳、张三圭等同学,还在《陶业日报》上开辟了“前哨”副刊,介绍外地的新思潮。

由于受“新生”事件的影响,首届毕业生,只有少数学员介绍到陶业管理局工作外,大多数学员均投身于民族革命之中,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参加了新四军,有的则成为陶瓷专家。在西安事变爆发后不久,杜重远以“受中央委托,来请杜先生去南京从事调停”的名义带去南京。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江西民国日报》刊登了省政府委员会一千零三十一次会议决定,会议决定委派张浩为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由建设厅派员前往协同办理改组事宜。随着杜重远的离去,陶业管理局的改组,陶业人员养成所也随之无形终止。

参考书目

[1]蔡元培:《国立中央研究院之过去与将来》[J].中华教育界.1934 第21 卷第7 期.P51.

[2]《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章程》[J].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28 年第1 期.P17.

[3]蔡元培:《国立中央研究院之过去与将来》[J].中华教育界.1934 第21 卷第7 期.P53.

[4]《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工作报告》[R].1928 年第1 期.P269.

[5]周佩德:《周仁传略》[J].科学.1987(1).

[6]《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十八年度报告》[R].1929 年第2 期.P119.

[7]《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十八年度报告》[R].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29 年.第2 期.P103.

[8]《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生章程》[J].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30 年第3 期.P7.

[9]《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章程》[J].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28 年第1 期.P17.

[10]《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 年.第310 期.P12.

[11]《工程研究所报告》[R].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39 年.第9 期.P21-22.

[12]《国立中央研究院之最近概况》[J].教育杂志.1939 第29 卷第11 期.P54.

[13]《工程研究所报告》[R].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1939 年.第9 期.P22-23.

[14]《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J].教育通讯月刊.1948 第5 卷第12 期.P38.

[15]《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一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104.

[16]《中央工业试验研究所沿革》[J].中国实业杂志.1935 第1 卷第1-6 期.

[17]张柏春:《中央工业试验所的机械工程试验、设计与制造》[J].中国科技史料.1990(2):P66-72.

[18]顾毓瑔:《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概况南京》.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2215.

[19]顾毓瑔:《一年半以来之中央工业试验所》[J].工业中心.1936 第5 卷第1 期.P1-2.

[20]顾毓瑔:《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概况》[J].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案卷号2215.

[21]《中央工业试验研究所沿革》[J].中国实业杂志.1935 第1 卷.第1-6 期.

[22]《中央工业试验所职工住房》[J].劳工月刊.1932 年第1 卷第1 期.P103-104.

[23]《1934 年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总结》[J].工业中心.1935 第4 卷第1 期.P7.

[24]顾毓瑔:《一年半以来之中央工业试验所》[J].工业中心.1936 第5 卷第1 期.P25-30.

[25]《中央工业试验研究所沿革》[J].中国实业杂志.1935 第1 卷第1-6 期.

[26]《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职员录》.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330.

[27]《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组织条例》.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 案卷号16262.

[28]《经济部重庆工业试验所概况》.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321.

[29]《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一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104.

[30]顾毓瑔:《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概况》.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8 案卷号2215.

[31]叶春墀:《济南指南》[M].济南:大东日报社.1914.P53.

[32]《山东博山之陶瓷窑业》[J].民族.1933 年第1 卷第8 期P1372.

[33]许衍灼:《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筹务情形报告书》[J].年代不祥.P7.

[34]《山东工商公报》.1929 年第1 期.

[35]《山东最近之建设事业(续)》[J].工商新闻.1934 年第1 卷第12 期.

[36]山东工业试验所编:《山东工业试验所第一次工作报告书》[R].工程科报告.1930 年6 月.P1-51.

[37]王阴桂修、张新曾纂:《博山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七·实业志·矿业》(民国续修).1937.

[38]山东工业试验所编:《山东工业试验所第二次工作报告书》[R].工程科报告.1935 年7 月.P23-76.

[39]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编:《淄博经济史料》[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P8-9.

[40]《山东博山之陶瓷窑业》[J].民族.1933 年第1 卷第8 期.P1373.

[41]河北工商月报.1928 年第1 卷第3 期.P145-148.

[42]直隶省工业试验所:《直隶工业试验所第六次报告书》[R].天津:直隶教育印书处.1920.8.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编:《地质汇报》[M].第十七号.1931.10.

[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5 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68-77.

[44]《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 年第52 期.

[45]《修正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 年.第99 期.

[46]《修正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 年.第99 期.

[47]《修正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 年.第99 期.

[48]《修正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 年.第99 期.

[49]《河北省工商厅训令第五一七号》[J].河北工商月报.第1 卷第9 期.1929 年7 月15 日.

[50]《河北工商月报》.1929 年第1 卷第10 期.P71-196.

[51]黄希文等纂:《磁县县志》[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P127.

[52]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邯郸市:邯郸市陶瓷总公司出版.1990.10.

[5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二十卷.纺织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P292.

[54]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二十卷.纺织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P292.

[55]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二十卷.纺织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P351.

[56]陈海澄:《景德镇瓷录》[M].景德镇:中国陶瓷杂志社.2004.P224.

[57]毕渊明:《珠山八友来龙去脉》[J].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P71.

[58]江西省政府公报.1929 年第3 期.P23-24.

[59]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西省工业之改进》[M].刊本不详.P6.

[60]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西省工业之改进》[M].刊本不详.P10.

[61]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西省工业之改进》[M].刊本不详.P11.

[62]《陶业学校与试验所迁浔购买地址经决议通过令厅拨款》[J].江西省政府训令.财字第2073 号.二十三年(1934)四月五日.载于江西省政府公报第八十三期.公牍P31.

[63]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江西近代工矿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P275.

[64]严毅:《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J].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杜重远与景德镇》[M].1988.P41.

[65]杜重远:《日暮穷途的景德镇》[J].1934 年9 月.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杜重远与景德镇》[M].1988.P135.

[66]杜重远《整理景德镇陶瓷业计划》[J].1934.12.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杜重远与景德镇》[M].1988.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