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龙泉陶瓷改良传习所
1917 年春,龙泉地方绅士、省级参议员蔡龄向浙江省参议会提案,建议省实业厅拨款在龙泉开设瓷业改良工场,省参议会通过提案。于是浙江首座瓷业改良工场便在龙泉市城西郊宫头村诞生了,名曰浙江省立龙泉陶瓷改良工场,蔡龄被浙江省实业厅委任为该改良工场首任场长。经过一年多的筹建,1918 年年底,龙泉瓷业改良工场正式开工,场长蔡龄从景德镇引进整套生产设备,招聘技师、技工四十余人,在景德镇招聘的技师中就包括与景德镇珠山八友齐名的陶瓷彩绘艺术大师方云峰,龙泉瓷业改良工场主要生产印花、釉下青花、釉上粉彩的高档日用餐具和艺术瓷。
1919 年,蔡龄在龙泉瓷业改良工场附设省立陶瓷改良传习所,首届招收本县青年四十人,传习所学生实行半学半读,学徒上午读书,下午做工。课程开设有理科和文科两大类。理科设物理、化学、陶瓷业、算术等科目;文科设国文、英文、绘画等科目。教员大多由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毕业的毕业生担任,如王朝楫教绘画,高藩廷教陶瓷专业,程石泉教化学、物理。在实习实践方面,该所聘请江西景德镇陶瓷技师传授白瓷制作技术,并分设五个工场,分别为琢器、圆器、大雕、小雕和注浆。这种传习模式与新式学校教育模式有些相似,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非常重视,龙泉陶瓷传习所在该地区的瓷业改良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家庭型作坊内部狭隘的师徒式或家庭世袭式的技术传承关系,而且还能改变陶工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该改良传习所对于学员的入学资格要求较高,并对陶瓷绘画或设计注重有加,“传习所所收艺徒限定资格皆高小毕业,学生入场后即学陶画一科”。[35]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省立瓷业改良工场早期制品一举攻克国际市场,荷兰商人争相订购,并分别在1921 年和1922 年在美国费城和芝加哥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1925 年2 月,场长蔡龄因病英年早逝。省政府改派曾留学日本学习窑业的陈维遵为场长,工场在陈的艰难维持下勉强营业一年后陷入停工状态。1926 年,省实业厅派遣董湘波筹备重建瓷业工场。董湘波,浙江省象山人,曾留学日本。董湘波通过考察分析瓷业改良工场前期失败的原因,制定了《瓷业改良工场改进计划书》36]。在该报告中,董湘波逐一分析了艺徒传习、员工工资、开工日期、旧存瓷器处理、现今瓷器产量、营业概算、流动资金等具体经营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制定九年规划。但由于“瓷业改良工场三年内连换三任场长,但营运都不景气,终于在1931 年冬停业,转为官督民办,出租给通和公司杨祥泰”[37]。随着改良工场的倒闭,改良传习所也就失去了资金来源和实践场所,也就无形中宣告了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