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华瓷市场的丧失

(一)工业革命后华瓷市场的丧失

首先体现在国际市场方面,18 世纪后期,在现代化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带动下,德、法、英等国的瓷器产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艺术样式,如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和瓷塑、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质量也直追中国瓷器,由此,华瓷开始在欧洲市场遭到排斥。这一时期的商业档案表明,经营华瓷的利润大幅下降,“1764 年10 月2 日在米德尔堡出售的5 套共120 件八边形餐具,几乎亏损了32%”。[33]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中国委员会做出决定,限制瓷器购进,减少对华瓷的投资。1799 年运销中国瓷器到欧洲的主要公司之一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完全停止与中国的瓷器贸易,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瓷器遂大幅萎缩。18 世纪后期,英国大力发展本国制瓷业以替代对华瓷的进口。英国当时流行一首歌:“为什么把钱往海外抛掷,去讨好变化无常的商贾?再也不要到中国去买china,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器。”[34]1801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停止进口中国瓷器。美国“所用瓷器,从欧洲输入居多,欧战以来,转求之日本,日货充斥市面。吾国瓷器,惟绘画色彩者,尚能行销,其净白者,殆全无销路”。[35]东南亚市场,也被西欧、日本瓷器所占有,中国土产瓷器竞争乏力。民国初期南洋各地中国领事报告说:“南洋人惯用中国土特产,……但中国的瓷器花样不如欧美,品质价格又较日货为昂,故现在似已处于苦境。”[36]随着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华瓷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世界瓷器市场被重新划分。中国逐渐丧失对世界瓷器市场的垄断地位。1792年,广州总共输出价值7 490 524 两的货物,而其中瓷器44 230 两,只占0.59%。[37]

其次是国内市场方面,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完全开放,凭借着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和幼稚产业保护下已经壮大的制瓷业,欧洲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中国从瓷器生产的垄断国,逐渐沦落为瓷器的进口大国。如(图2-14)所示与1868 年相比,1918 年的瓷器进口增加了1 254 081 海关两。[38]民国初年的《景德镇陶业纪事》称:“近年风气渐开,奢侈日甚,人民喜购外货,如中狂迷。即如瓷器一宗,凡京、津、沪、汉以及各繁盛商埠,无不为东洋瓷之尾闾。如蓝边式之餐具杯盘及桶杯式之茶盏,自茶楼酒馆以及社会交际场,几非此不为美观,以至穷乡僻壤,贩卖小商,无不陈列灿烂之舶来瓷,可知其普及已至日常用品。”[39]洋瓷在中国市场的倾销侵占了中国制瓷业的贸易利润和部分生产利润。中国制瓷业也仅凭近便优质的原料、低廉的劳动力和传统的技艺与洋瓷争夺最后一部分生产利润。但在1894 年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以在中国投资办厂,于是中国各地开始出现外国人开办的瓷器工厂,他们直接利用当地的优质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中国制瓷业的最后一部分利润也因此而丧失。

图2-14 瓷器进口值(海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