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第四节 华东理工大学中的陶瓷教育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国家仅在全国的四所大学中设置硅酸盐专业,华东理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硅酸盐专业主要是袭用了苏联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名称,鉴于当时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需要和硅酸盐专业范围过于宽广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为了快出相关人才,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相关院校进行了分工,华东化工学院(图10-11)的硅酸盐专业侧重于玻璃方面的教学研究,自1958 年起至60 年代,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毕业生与进修教师,为我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相关人才,并培养了一些外国留学生。

图10-11 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书法家舒同为该校题写的校名(1952 年10 月)

50 年代末,在世界范围内硅酸盐材料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发展过程,摆脱并冲破了传统的以硅酸盐为化学组成的材料,迅速发展了新型无机材料,其标志是1957 年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全世界从事材料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使人们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原来不甚显眼的硅酸盐材料终于为整个科学界看到了它的作用和潜力,硅酸盐材料迅速地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呈鼎足而立之势。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硅酸盐材料科学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促使我国致力于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材内容,把固体物理、结构化学等内容渗入传统的课程中,重组或新设一些必要的课程。自1959 年起,在全国首次开设“硅酸盐近代研究方法”“玻璃工厂设计概论”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较宽广的科学视野,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和设计能力。从1960 年起,该校在学生毕业环节开始进行实际设计,改变了以前毕业环节中的单一模式——假想设计的局面。1961 年,在过去制订毕业设计大纲上,进一步制订了严格的毕业论文大纲,对文献查阅、实验的广度与深度、写作要求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当该校相关专业教职工致力于改造传统的硅酸盐专业并向现代无机材料专业转变的时期,“文革”爆发,不可避免地致使这种设想付之东流。1981 年4 月,华东化工学院成立了材料工程系,1983 年5 月又决定成立无机材料系,这样,不仅在名称上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办学的方向,该系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工艺生产原理与设备,成为能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工艺与工程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属材料类型专业,还要求有一定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毕业学生的工作覆盖面较广。硅酸盐工程专业属工程类型专业,该专业的设置是出于生产实际的需要,原来指导硅酸盐材料生产的工业过程与设备的理论与工程实施基础,已不能满足现代材料生产的要求,因而正在吸收与结合粉体工程、热工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甚至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成就,形成一个新型的硅酸盐工程学科,因而对本专业学生要求具有广泛的工程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无机材料基础知识与管理工程基础以及较强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学生将主要面向工厂、设计院、工业研究单位等,要求能从事传统硅酸盐材料生产工厂的改造与新型硅酸盐材料的开发、生产与设计。

图10-12 1961 年学校夜大学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毕业生合影

在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该校历年来不断改革学位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稳步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无机材料系成立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无机材料科技协会,让他们独立开展学术活动与科技服务,鼓励各届研究生编辑《无机材料与研究生》刊物,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沟通情况、交流学习心得与提高写作能力。1985 年9 月,还成功地组织了首届全国非金属材料学科研究生交流会。

该系为改革教育体制,根据“按学科分系,系办专业,下设教学科研组”的原则,全院最早划分教学科研组,摆脱教研室作为行政基层单位的模式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实体。在这一时期,该系有非晶态材料、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热工学与窑炉、无机材料生产机械原理与过程、无机材料工业仪表与自动化6 个教学科研组。此外,还设立无机材料研究室,配备一定专职从事科研的教师以保证国家下达科研任务的完成。

该系努力探索办学新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精神,在1985 年接受委托培养、合同招生本科生32 人,这对于解决一些企业人才短缺与使人才在全国形成较合理分布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该系还举办一年制玻璃专业培训班,通过考试入学的学员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达到接近专科的水平,为急需人才的工厂培养与输送了大批专业,受到社会的好评。此外,该系还接受培养外国留学生。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该系重视优秀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从低年级起开始选拔,并进行学习指导,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其中确属优秀者免试或部分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1985 年已试点优秀生免试录取为研究生。此外,继续接受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委托培养和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班。

在教研实践方面,该系实验室对教学发挥了较好的适应性,实验室设有玻璃工艺原理、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矿物岩石学、热工与窑炉,粉体工程等教学实验室。高温实验室配有各式实验室炉子,可以为上百个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提供熔制、烧结、退火与其他热处理研究的场所。除了应用全院计算中心、测试中心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外,该系还正在致力于将实验室现代化,逐年添置大型测试与研究仪器。院内图书馆藏有图书65 万册以上,订有上千种国内外期刊,其中无机材料专业中外书刊基本齐全。

图10-13 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及科研平台

为搞活教学过程,该校1986 年全面实行学分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要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与思想政治素质,特别对一批国内外培养的研究生,要尽快地让他们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成长,成为骨干教师,并有计划地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五至十年内完成新老教师交替的历史任务。

时至今日,该校硅酸盐专业已发展为无机材料系,隶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两个教教研室及无机材料实验室组成。而无机材料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材料与新能源材料等三个专业方向。该方向为华东理工大学最早的专业之一,是我国首批获得无机材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该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方向,现以特种玻璃、精细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介孔材料、超细粉体、硅酸盐工程以及宝玉石为主要发展方向。该专业以无机材料科学和无机材料工程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有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无机材料工艺原理、热工过程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并开设众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环保意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图10-14 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