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官立瓷业学堂

第一节 湖南官立瓷业学堂

在国家博物馆瓷器展厅前有这样一段介绍:“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和清王朝的日趋衰败,景德镇的制瓷业亦总体上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熊希龄于1906 年在湖南醴陵姜湾创办‘湖南瓷业公司’,同时创办‘湖南瓷业学校’,聘请景德镇和日本名技师担任讲师,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胎质洁白的釉下五彩瓷器。这是中国现代釉下彩瓷器的滥觞。醴陵瓷器从此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的第二瓷都。”

“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图3-1),1905 年冬正式筹备成立,校址在醴陵姜湾神农殿,学堂监督熊希龄。该校是目前我国史料所能证实的最早陶瓷类实业学堂,开创了我国近现代陶瓷教育的先河。

图3-1 湖南醴陵瓷业学堂师生合影(1907 年12 月17 日)

20 世纪初期,“讲求新政”“倡办实业”“兴学育才”等思想为社会一时的主流。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被迫答应开放全国市场,便于洋人通商,湖南从岳阳至长沙、湘潭、常德等地次第对外开为商埠,于是大批洋货倾销内地,其中瓷器一项属日本、英国居多,大量输入中国,挤占内地市场,致使湖南省内各行各业均遭受打击,醴陵瓷业冲击更大,一如熊希龄所言:“近年以来,土货滞销,窑户赔累几至歇业,皆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廷无奈宣布施行“新政”,为了配合“新政”的有效实施,清廷接连设立专门行政机构及颁布相关政策。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清廷责成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为“壬寅学制”,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细则,并未付诸实施,翌年,朝廷下令命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制学制,张百熙等决定仿效日本学制,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学制标准。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八月,清廷颁布了“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的上谕,自此,在我国延续1300 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宣告终结,为了配合新政实施,同年11 月清政府设立学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清政府以学部通令全国,准予设立半日制学堂,专收贫寒子弟入学,不收学费,不拘年龄,在客观上对实业学堂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一些仁人志士也踏上了谋求国富强民的探寻之路,1904 年,熊希龄在赵尔巽的支持下,赴日本实地考察教育和实业,实际以重点考察日本瓷业为主。归国后,便着手对醴陵等地进行了实际考察,并结合日本所见所闻,撰写了《为湖南创办实业推广实业学堂办法上端方书》,同年8 月,又向端方递交了《熊希龄为创兴醴陵瓷业呈端方》,提出要建立新式改良瓷业公司,端方随后做了批阅,“许以次第施行,先速办一二校以观厥成”。于是“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于1905 年冬正式成立,然而未等学堂开学,熊希龄便奉命随同端方、戴鸿慈等一行赴日本、欧美考察宪政。学堂开学后,学堂监督便由文俊铎担任(与熊希龄是同科举人),教务长为常先,庶务长为沈明熙。

1906 年春,湖南瓷业学堂正式开学,由于校舍及教学设备等还未完全到位,所以第一期学员只能就近在“各窑户中挑娴熟工作者数十人”招选,首期速成班学员,一班共30 人,时间为半年,课程开设有选土、制釉、烧窑等。首期艺徒科学员三班,每班30 人,课程开设有修身、作文、算数、理科、制陶法、模型、辘轳、陶画、图按、习字、实习等。

图3-2 湖南瓷业学堂作品

湖南瓷业学堂的日本教习[1]

1906 年秋,校舍基本完工,学堂开始从各窑户工人中之子弟,择其在15 岁以内文理通顺者招收为永久班学员,其中也包括了来自湖北、四川等地的学员,一班共30 人,学制为四年,培养目标为“成为将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学堂“直属省学务公所,每年由厘金、盐务督销两局补助白银1.2 万两”。[2]

因为当时的学制是仿效日本建立的,所以清廷准许学堂聘用日籍教师,作为新式学校的湖南瓷业学堂,该学堂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上是聘用日籍教师教授。根据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安田乙吉的文稿记载,学堂陶画课由大凡谷里吉教授,辘轳及原料试验由马场梅吉教授,模型由川木音吉教授,窑务由河原小太郎教授。日本教师以安田乙吉为主,为湖南瓷业学堂教学编撰《制陶法》讲义6 本,共计共27 万余字,主要是关于制瓷原料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坯釉配方与制备;成型、烧成、彩绘、烤花工艺及颜料制造。这套教材由通事刘谦翻译为中文,主要供永久班学员学习之用。除此之外,针对永久班学员还开设了语文、算术、理化、历史等文化课。教师由学识渊博、品德优厚的文化名人担任,如文俊铎、常先、沈明熙等文化名流均兼有课时。

图3-3 湖南瓷业学堂作品

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学堂还设有图书室和标本陈列室,将各国新式瓷器可供模范者一一购办。当时正是日本向内地大举倾销的时候,日本技师们向学生教授技术也十分保留,他们中以安田乙吉技术最全面,经验也丰富,工作十分认真,只是技术绝招防守得非常严密,轻易不会传授关键技术,他的工资也最高。据日本外务省“清国本邦人员表”披露,安田乙吉工资为“年俸2600 元”,其他日籍教师为50 元到660 元不等。当时能够直接看他工作的只有一个叫李仕云的学员,因为要给他做些杂工,才学了点彩釉配方的技术。其他学员就只能从楼板缝中偷看学艺。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九月,按照熊希龄的规划,瓷业公司正式向社会招股(图3-4),募集资金。经过一年的准备,公司由湖南巡抚衙门批准,经朝廷农工商部备案,正式命名为“湖南瓷业公司”,募集股金5 万元,熊希龄自任总经理。公司地址在瓷业学堂前的姜岭下,内部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等,公司成立初期,“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湖南瓷业学堂”第一批艺徒毕业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下期毕业,正好赶上“湖南瓷业公司”基建,于是便顺理成章成为公司的首批技术工人,而学堂的日籍教师,也同时任瓷业公司的技术指导,教师和学生们一道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根据《中华实业丛报》醴陵瓷业工厂调查记称,由于缺乏经验,“熊希龄委其事于沈象乾君,建厂屋、造窑座,其先均不甚合法”。后来公司在日本技师指导下,在瓷业学堂毕业生的协助下,同时又从景德镇请来40 名瓷工(其中张光熠为这批瓷工的负责人),这样公司运作才逐步步入正轨。通过艰苦努力,于1908 年采用“三烧制”的工艺,试烧釉下五彩取得成功,五彩为玛瑙红、海碧、草绿、艳黑、赭红5 种高温釉下颜料,在我国瓷器装饰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图3-4 湖南商办瓷业公司股票票根

图3-5 湖南官立瓷业学堂《雉鸡牡丹》凤尾尊

学堂的教育与瓷业公司的生产实践结合的教育效果是卓有成效的,该学堂的“毕业学生在该处磁业公司分任职务,所出磁品颇称精良,大为各省官绅商民所称许”,“并为云南培养学生”。[3]宣统二年(1910 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醴陵所产细瓷制造品,品质极佳,行售国内外,几与江西景德镇之瓷器齐名”。湖南瓷业学堂精制整套席具单独参展,与湖南瓷业公司展品同时被评为一等奖。“曾获一等金质奖牌;以后又历获武汉、巴拿马、意大利等处赛会荣誉奖状。”[4](图3-5)然而,由于时局关系和学堂内部管理滞后等问题,该学堂的办学经费问题在熊希龄离校不久后便日益凸显,原本四省协款办学的第一期办学经费已陆续到期,均表示不愿再继续出资相助。这时该学堂的创始人熊希龄四处筹款,在熊希龄等人的呼吁下,宣统元年(1909 年),农工商部奏湖南酸陵磁业学堂准予立案并拨经费,“查该学堂经臣部商务议员熊希龄自光绪三十一年起肇始经营,三四年间渐著成效,呈送臣部陈列所物品及寄往各省商品馆陈例之件,咸加称许。所拟章程及预算表均经察核,准予立案。其常年经费,向由两江、湖广、四川、湖南四省协助之款,均以三年为限,自明年起,扣至宣统三年,各省协款均已陆续停止,应请访该四省督抚仍照原允协款数目接续递减,作为该学堂常年经费,以俾实业”。[5]虽然政府态度上支持该校的发展,但开办像窑业类这样的实业学堂,其经费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末期,政府也显得无可奈何。

宣统二年(1910 年),湖南瓷业学堂改名为“湖南瓷业艺徒学堂”。永久班学员转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继续学习。学堂里仅设艺徒班,属于初级实业学堂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