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陶瓷产区及技术演变

第二节 我国古代陶瓷产区及技术演变

我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它在我国的文化和工艺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制品,陶器的产生与人类从游猎生活逐步过渡到定居生活并从事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讲,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文化开始从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

我国陶器起源于何时,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而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我国早期陶器在北方和南方都有发现。北方中原地区1977 年发现的裴李岗遗址中的陶器(图1-1),根据C14 测定,距今约8000 年;南方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中的陶器(图1-2),根据测定距今约7000 年之久。

图1-1 裴李岗时期之红陶小口折肩环底双耳壶

图1-2 河姆渡时期之猪纹陶钵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彩陶和黑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其典型代表即为“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图1-3)。据测定,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年代距今约6400 年。仰韶文化的陶器分布很广,陶器壁厚簿相当均匀,造型端正,色彩大部分为灰红色,上面画有红色、黑色或紫色花纹。

图1-3 人面鱼纹彩陶盆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以北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长江以南则从马家浜文化进入到良渚文化。此时的制陶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为龙山文化的陶器。1928 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许多黑色的陶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龙山黑陶(图1-4)在烧制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它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因此,器形端正,器壁薄而均匀。黑陶中最精制的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厚度仅1mm,人称“蛋壳陶”。

图1-4 蛋壳黑陶高柄盖杯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距今约3000 年的商代刻纹白陶,烧成温度(1180±20)℃,说明陶器的烧成温度不断提高。特别应予提及的是商代除出现白陶外,极少量的釉陶在郑州早期遗址和安阳晚期遗址中发现。“商代陶器从无釉到有釉,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3]

图1-5 西周釉陶尊

周代在釉陶方面继承了殷商时代的传统,出土的釉陶数量很多,器形大都为豆式,釉色略呈青色。烧成温度(1200±30)℃。周代在陶器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砖瓦已开始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也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尤其至秦代(公元前221—前206 年)用大量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说明建筑陶瓷材料已大量使用。1975 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东侧出土的巨型兵马陶俑,其尺寸类同真人真马,造型生动,工艺精巧,是罕见的古代巨型雕塑品,说明秦代陶工在陶俑成形和烧造方面的技术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两汉时期,在制陶方面各地已开始设置制陶工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陶器生产,这一时期的制陶水平得到了发展,最为代表性的为多彩釉陶。汉代釉陶的釉色有翠绿、赭黄、铜绿、灰青等,基本上都属于铅釉,只是含有不同含量的氧化铜或氧化铁。铅釉的熔融温度低,较适宜于烧成温度不高的陶器。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进步,汉代末期的釉陶(图1-6)已向胎质更致密、釉层更光亮、透明而均匀、胎釉结合更好的瓷器过渡。

图1-6 汉代青釉陶(瓷)瓮

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生活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生产的普及在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省,都发现了那时的瓷窑遗址。质量的提高体现在烧造方面,这时的不少瓷窑已能在1300℃的高温烧造器物。大多数的产品的胎体已相当坚硬致密,釉层已相当均匀光润,胎釉的结合十分紧密,器型日益丰富。此时,青釉(图1-7)仍然是烧造的主流,传统的黑瓷也普遍出现在生活中,更为有意义的是白瓷的创造,尽管该时期白瓷的烧造既不普及也不成熟,但其历史意义却很独特。

图1-7 东晋 越窑青瓷褐彩蛙尊

隋唐五代是我国陶瓷大发展的时期,首先表现在生产上的繁盛。那时的瓷窑数量众多,仅见诸报道的便数以百计,分布在从河北到广东、从四川到江苏的广大地区,其中又以河南和浙江最为密集。此时瓷器生产已普遍使用高温烧成,胎质更为坚致。使用匣钵已经成为常规的工艺手段,它保证了瓷器的光润平滑,不少窑场还在粗糙的坯体上施加化妆土,以显示出更好的艺术效果。隋代已出现白釉瓷器。唐代瓷器产区已分布很广,并正式出现“窑”的专称。其中以越窑(浙江余姚)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闻名全国。古人有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人评“邢瓷类银、类雪”,“越瓷类玉、类冰”。(见图1-8,图1-9)

图1-8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图1-9 唐 邢窑白釉执壶

图1-10 宋 官窑圆洗

宋代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极其精湛。此时我国南北各地的窑业,继承唐代传统,得到了极大发展,造瓷地区逐渐扩大,当时有官、哥、定、钧、汝五大名窑。北宋时官窑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临安(杭州),北宋官窑一说是汝窑的贡器,釉色主要是粉青,见图1-10。哥窑在浙江处州一带,瓷土微紫、质薄,表面布满裂纹,同时还因为含铁量较高,坯胎在烧制时发生氧化,而使瓷器呈紫黑铁色,无釉处则呈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特征(图1-11)。定窑在河北曲阳,该窑继承了邢窑制瓷传统,以白釉为主,兼出红、紫、黑、绿定,花纹加工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图1-12)。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垕镇,钧窑是应用铜红釉最早的窑,其釉色丰富多彩,并创造出窑变花釉。著名的釉色有茄波紫、朱砂红、肥脂斑、鸡血红、雨过天晴、葱翠青等,钧窑的铜红釉和窑变花釉对以后的国际上著名的景德镇铜红釉和窑变影响极大(图1-13)。据研究,所有的钧窑系釉都是液-液分相釉,蓝钧釉的乳光蓝色和官钧紫红色窑变釉中的蓝色斑纹都是釉中的分相液滴引起的光散射效应。汝窑在河南临汝,汝窑制品以卵青色为主,器物通体有极细纹片,其釉青色是我国烧瓷技术采用铁还原着色的一个划时代发展。如图1-14。

图1-11 宋代 哥窑折扣尊

图1-12 北宋 定窑划花石榴纹碗

图1-13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图1-14 北宋 汝窑莲瓣碗

此外,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浙江的哥窑、弟窑、象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北宋和辽对峙时期的辽瓷,南宋和金对峙时期的金钧窑,也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窑场。耀州窑以青釉为主,近似汝窑产品,装饰多用凸雕与印花(图1-15),如串枝莲、莲瓣碗等,简朴壮美,为其他各窑所不及。建窑中最著名的是黑釉瓷,人称黑建,釉黑而滋润,并半透出银色白波纹如兔毫状,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名贵铁系花釉(图1-16)。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品种相当丰富,釉色有青釉、绿釉、黑釉和白釉等,其中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木叶和剪纸等釉色最为著名。浙江的哥窑、弟窑相传皆为龙泉窑系,龙泉窑继承唐代越窑的优良传统,制造青瓷,誉满海内外。龙泉青瓷有两种主要类型,即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相传为章姓兄弟二人所主之窑,黑胎青瓷为哥窑型龙泉青瓷,白胎青瓷为弟窑型龙泉青瓷。哥窑青瓷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号百圾碎,冠绝当时(图1-17)。弟窑青瓷质厚,用白土造器,外涂幻水翠浅,纯粹如美玉,影露白痕,无纹片,是整个龙泉窑系的主流。龙泉瓷釉在五代北宋属石灰釉,南宋元明属石灰-碱釉,其高温黏度较高,釉面光泽柔和,应看作一个创造性的进步(图1-18)。磁州窑在今河北彭城镇,有白器和黑器,其装饰以黑白色彩对比为主要特点,在白釉上用黑色、赭色、茶色等色调作画,还有黑底褐彩等,开创了用笔彩绘装饰的新途径,为宋以后的青花和五彩瓷奠定了基础(图1-19)。与此同时,广东、山西、山东、甘肃、安徽、四川、云南等省也普遍开始生产陶瓷。

图1-15 北宋 耀州窑青瓷刻花倒装壶

图1-16 宋 建窑黑釉油滴盏

图1-17 宋 哥窑胆式瓶

图1-18 南宋 龙泉窑青瓷舟滴

图1-19 宋 磁州窑系白釉黑花玉壶春瓶

景德镇自汉代生产陶器开始,唐初已能烧造瓷器,宋以“景德年制”置镇,遂称景德镇,后正式命名,大量生产“色白花青”的影青瓷(图1-20)。所谓影青瓷,是指当时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一些窑场所生产的釉面呈色青白的瓷器,而“色白花青”特指有刻印花纹的青白釉瓷器。北宋末年有红釉器制作。至南宋年间,则仿定窑生产白釉瓷器。南宋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江西景德镇成为我国瓷业的中心,逐渐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对世界各国有很大的影响。

图1-20 宋 景德镇青白瓷花口碗

元代初期,南北瓷窑很多遇到破坏,独有景德镇在原有基上继续获得发展。当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中西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又创烧了卵白釉、黑釉等,并绘制了红绿彩与金彩等釉上彩绘瓷器。特别是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器的烧造成功(图1-21),使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别开生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图1-21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明代以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历代的优秀传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原料的开采、精选、胎釉配方的改进、成形、干燥、烧成和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过程都有显著的进步。如当时已能烧制“半脱胎”和“大龙缸”等大型制品。当时四方能工巧匠集聚景德镇,除发展本地区的优良传统外,还吸取和继承了国内外著名瓷区的工艺待点,仿制过宋代窑场的各种色釉,如汝、官、钧、龙泉,釉色逼真,甚至超过原物,有的推陈出新,更有发挥,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这一时期传统制瓷工艺的综合成就。当时有名的制品有: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宣德时用低锰高铁的钴料为着色剂的青花,用铜为着色剂的霁红釉和釉里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等。尤其是宣德青花,幽茜明艳,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图1-22)。除景德镇外,河北彭城、浙江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发展。

图1-22 明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清代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个大发展的时期,发展不仅体现在粉彩、珐琅彩灯等新品种的创造上,更反映于制作技艺的完善。清代初叶,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此时仍以景德镇为中心,选瓷规模更大,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空前水平,制品种类更为丰富,除继承前人之外,又接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釉彩由五彩、斗彩发展到粉彩与珐琅彩(图1-23),并创造了各种低温和高温颜色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品尤其精巧华丽。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卓越的成就之一,不但在我国陶瓷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辉,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占有灿烂的一页。清代名窑除景德镇外,还有石湾、宜兴、德化、博山等地,至清末湖南醴陵瓷业一鸣惊人,成为后起之秀。[4]

图1-23 清 黄地粉彩福寿纹双耳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