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业美术研究社与月圆会
1915 年,景德镇多件工艺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浮梁县知事陈安为使这一成果能够发扬光大,授意吴霭生、王琦组织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以促进画艺的发展。第二年,美术社成立,领衔人物有:实业家吴霭生、饶华阶,美术家王琦、张筱耕、周筱松、汪大沧、冯完白、汪晓棠、潘陶宇、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等。吴霭生任社长,王琦、汪晓棠任副社长。社址设逸兴公园的景德阁(今莲花塘畔)。(图7-18)
图7-16 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霭生作品
图7-17 瓷业美术研究社王琦作品
图7-18 景德镇莲花塘
美术社的任务:1.陶瓷美术的创新;2.瓷器器型的设计;3.颜色釉的恢复和创新。社章规定:凡入社社员,必须交送代表作品一至二件,陈列社内,每人每月缴纳会费若干元,作为社务开支。是年冬,在景德镇举行首次作品展。以后还举行过先生画展2 次,师生画展3 次。在此基础上,每个社员提供得意之作一至两件,石印成册发给社员参考。从此,社内作品日益增多。日常,还组织社员学习前辈画技和画论,计有顾恺之的《画论》、王维的《山水诀》、荆浩的《笔法记》,以及《画鉴》《林泉高致》《语画录》等。为使新作品及时问世,还设有作坊,专门仿制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红花瓷、颜色釉瓷。王步、刘雨岑是艺徒中的佼佼者。社长吴霭生,以家资投入研究,不惜工本,但求精品,以致所产各品种瓷器蜚声海内外。所有样品,又毫无保守地向社会公开,为许多窑户所仿制,从而较大面积地推动了全镇的瓷业向前发展。
陈安调任金溪县后,继任知事韩兆鸿、何心澄等,对美术研究社亦热心支持。1926 年,社员从200 余人发展到300 余人。但是,吴霭生家资耗尽,研究费用拮据。同年秋,吴霭生逝世,十月,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属刘宝提师败兵过境,将美术研究社所有精品洗劫一空,于是,近十年之久的美术研究社也就不宣而散了。
由于景德镇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完整的传统陶瓷生产体系,众多以此为生的陶瓷从业者以及社会上对陶瓷产品的需求,这股强大的需求促使着陶瓷产业尽管艰难也要向前发展。1928年,时局逐渐稳定,有八位情意相投,并有亲缘、业缘、地缘关系的瓷业技艺人员,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恢复研究陶瓷工艺、艺术,欲恢复以图强。他们分别是:曾有师生之谊的邓碧珊和王琦,有舅甥关系的王琦和王大凡,有儿女亲家关系的王大凡和毕伯涛,有同是陶校校友的汪野亭和程意亭,有曾结拜王琦为义父的刘雨岑,以及专攻雪景的何许人。由王琦发起,是年秋,他们相约,各带作品一件,在文明酒楼品茗论画,相互观摩,并定每月十五为集会日,名曰“月圆会”。自此,会友们轮流做东,招待茶酒。是日,作为宾客者,各带纸画一幅,既作观摩,又作答谢主人之物。
这八人相聚切磋陶瓷技艺的场景,被王大凡以诗记录:“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将此幅留鸿爪,每至月圆会一轮。”每至暑天,他们则驻于五龙庵,饮酒作画,畅叙幽情。县长彭葆仁也常来观赏。为了不受游人打扰,特书“珠山八友创作之地,闲人禁止入内”木牌,悬挂于五龙庵前。从此,时人对这八位画家称作“珠山八友”或曰“八大名家”。[56]
在这八大名家研习瓷画技艺正浓之际,邓碧珊逝世,毕伯涛奔丧赴鄱阳并留居该地,何许人艺游去了九江,八人中已去三人。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景德镇内部环境,均需要改良瓷业,于是月圆会又吸收了徐中南、田鹤仙、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为会员,他们之中各有专长,月圆会也成了融人物、山水、花鸟、雪景、鱼虫、竹石、梅花为一处的民间陶瓷艺术研究机构。在景德镇的陶瓷技艺的提升及其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5 年,王琦病故,诸友亦先后流寓他地或作古,“月遂不再圆矣,但其画风流派,至今盛传不衰”[57]。现将月圆会的主要成员摘录如下:
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新建人,以画人物著名。早年所画人物,其衣纹笔调,多模仿钱慧安、吴道子。后别运匠心,参以黄瘿瓢之笔调,气势更为磅礴,在陶瓷彩绘上,开创新的记录。
王大凡:名堃,别号希平居士,黟县人,善画人物仕女,师改七乡,沙山春,费晓楼。后集诸家之大成,有所创造,在陶瓷彩绘上,曾创“落地粉彩”。
汪野亭:名平,别号传芳居士,乐平人,擅长山水,早年多学王石谷,后因技艺精进,落笔奔放,烟云满纸,有类泼墨。
图7-19 景德镇文史资料中关于珠山八友的记载
何华兹:字处,号许人,南陵人,在陶瓷上,以画雪景得名,用笔工整,其生平之作,有《寒江独钓》《梁园飞雪》等。
邓碧珊:号辟寰,别号铁肩子。余干人,善画鱼,翻波掉尾,栩栩如生。瓷板画像,乃其发明。
程意亭:名甫,别号佩古斋主人,乐平人,擅长翎毛花卉,用笔着色,出入蒋南沙、恽南田之间。
刘雨岑:原名玉成,后改雨城,别号澹湖渔。太平人,善画翎毛花卉,为鄱阳名画家潘陶宇之弟子,用笔纤秀,一秉师承,笔者当年,常戏之曰:“卿本佳人。”作品以雄鸡见称于世。
毕伯涛:名达,别号黄山樵子,歙县人,清末秀才,擅长翎毛花卉,曾师事鄱阳名画家张云生,后学新罗山人,生平精研金石、诗、书、画。笔者幼承庭训,徒读父书,浪掷居诸,难成衣钵,为可愧耳。
徐仲南:名陔,别号竹裹老人,南昌人,为当时诸友中年龄最高者,擅长山水,得黄鹤山樵遗意,兼写松竹。山水之名,为松竹所掩,山水之作,传世甚少,善鉴古董。
田鹤仙:名青,别号荒园老梅,绍兴人,初画山水,笔意在董北苑,居然之间,对画梅别有心得,后肆力专画梅,深得煮石山农胎息。
张志汤:婺源人,善画山水,出入宋元,后改画郎世宁之马,其运笔设色,形神颇肖。
汪大沧:号一粟,别号桃园老农,黟县人,为先君弟子,专工山水,师古不泥,用笔简练,气韵浑成,意境奇奥,妙到豪巅。
方云峰:号佩霞,别号惜花轩主,浮梁人,专工仕女,用笔纤丽,力追王小某、费晓楼。尤喜画猫,作品有《富贵根苗》《耄耋延年》为世所赏。
月圆会这种基于地缘、业缘、亲缘关系之上的民间行业研究机构,虽然在体制上非官方化,在系统上非建制化,也未能掌握行业话语权,但其扎根于行业诞生的底层,与行业的本性有着自然的联动关系,它们在躬身力行中熟知陶瓷行业的传统内容和规律,对行业发展中的特点和不足了然于胸,囿于时局和自身从事行业的原因,未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平台和资源,它们只有通过对专业技术的打磨与精进才能打通由基层通向上层的可能,在此过程中它们除了精进技术,扩大影响力外,授受学徒也是其维持生计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瓷区很常见,包括当下的瓷区依然保留着这种瓷艺授受模式,这种陶瓷教育形式不仅满足了瓷业艺人的生活所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陶瓷教育的样式,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了陶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