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陶瓷职业学校
创办于1933 年的江苏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被迫解散。在抗战胜利以后,根据全国各地全面投入国家建设、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宜兴本着具有深厚陶瓷矿产、文化、技术资源的有利条件,率先将紫砂工业的恢复发展提上日程,但由于战乱,大量的技术及掌握技术的人才的流失,导致紫砂工业恢复遇阻。随着抗战的胜利,该地的陶瓷业逐步恢复并发展,一些进步的窑户们希望“逐渐利用科学的方法练泥烧制,做坯方式也设法改进”[34],1946 年9 月,宜兴籍人士以“旅镇同乡会”名义上书省教育厅,呼吁复校,报告称:“桑梓陶瓷器,早为我国输出品之一,且在中外各种博览会中均获嘉奖。”鉴于该校战前在蜀山北厂旧址的60 余间房屋均被拆除,所以新校舍“可暂借民立医院及陶业联合营业所旧址”。1947 年,省教育厅批准复办该校,校址迁至民立医院(今丁蜀大桥北堍)(图6-25),实习工场则在蜀山油车桥边,校长则由日本国立美术学校工艺科毕业的徐文熙担任。招收初级陶瓷科一年级甲、乙组,学生计38 人。但因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仅办半年即辍。1948 年秋,由王世杰接任校长,招收秋季班一年级学生28 人,二年级学生18 人,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和自身办学特征所致,所以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在课程方面设有公民、国文、数学、英文、理化等文化课以及陶瓷学大意、美术、图案、雕刻、簿记等专业课程,在学生的实习实践方面,该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该校特别聘任当时知名的紫砂艺人吴云根、朱可心、谢严鑫等人担任工场教员。此外还聘任瓷厂的老艺人担任学生的技术指导等,同时学校还配套设置有师生作品陈列室,以供师生展示陶艺作品,提供技艺交流平台。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该校在陶业专家和陶瓷知名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是可以朝着逐渐向上的趋势发展的,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恶化,内战的爆发,尤其是1948 年国民政府的金圆券货币经济政策之后,国内物价飞涨,衣物、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学校曾几度发生罢学风潮。1949 年,该校校长一度由陶业专家汪琛接任,此时该校有学生2 个班,22 人,但不久又由王世杰担任。到1950 年春,该校因设备简陋、生源减少等原因而再度停办。
图6-25 该校旧址
图6-26 该校校长汪琛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