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教育界留美知名人士
凌其峻(1887—1968),安徽歙县人,1919 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1921 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制瓷公司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仁立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大华陶瓷公司顾问,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凌其峻一直关心支持陶瓷教育的发展,并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撰写了《关于复兴瓷业的几个问题》一文,发表在《工程》杂志上。对于陶瓷教育,他认为:“要复兴瓷业必须有专门技术人才,中国20 年来,瓷业衰败到极点,就是缺乏技术人才的证明。国内未尝没有实施陶业教育与从事陶瓷研究的机关,如江西饶州有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是专门教授新法制瓷的,以前北平工业实验所,山东工业实验所,四川陶业试验场,都有窑业股,做试验的场所,江苏宜兴与湖南醴陵有模范窑业工厂,实地训练工徒,制造陶瓷器。但大多数限于经费,除在省政府公报上登载几篇报告,实验室里,做几个标本,没有很大的贡献。教育自教育,试验自试验,而陶业改良总不能实现于陶业界,因此有已经停办的,也有缩小范围的……就著者观察,国内至少应有一个专门学校,附设试验所,对于陶业做高深的研究,实地的工作,将学术与经验传授与一班富有科学根基的学生,或训练一班曾经在陶业工厂服务的技师。不空谈理论,还能试验,更进一步,把试验的方法经济化,建设新陶业工厂,做出各种陶瓷器来抵制洋瓷。兴办瓷厂的人,不能模仿他人,或依靠几个秘方来发展他们的事业。偌大的中国非有一班专门技术人才,决不能复兴瓷业。”
周仁(1892—1973),字子竞,江苏南京人,冶金学家、陶瓷学家,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15 年,周仁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兼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20 世纪20 年代,他率先进行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研究景德镇瓷器、龙泉青瓷的黄河流域的古代陶瓷,著有《景德镇陶瓷的研究》等。1956 年,他与赖其芳、王涛、时钧、游恩溥、李国桢等提议创建矽(硅)酸盐学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并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有关硅酸盐专业的学术刊物——《矽酸盐》,为中国早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创始人之一。其毕生献身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邹俊章(1898—1931),江西南昌人,留学美国,获纽约州立大学陶业学士、伊利诺伊大学陶业硕士学位。1925 年,邹俊章抱着改良瓷业的极大热情回到祖国,1927 年经省政府任命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长。要改良我国的瓷业,亟待解决的是改造时下制瓷者的思想意识,要改变思想意识则要通过培养新式专业人才予以改观,培养新式瓷业技术专业人才则需要发展陶瓷教育。为发展陶瓷科学,兴办陶瓷教育,邹俊章立足景德镇,面向全国陶瓷业,提出一系列改良主张,写成《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一文,分别发表在《科学》和《化学工业》杂志上,并印成单行本,他奔走南昌、南京、上海等地广为散发,呼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他指出:“学术昌明,艺术必精,则于陶业改良之道,方着实际,否则仅空言也……我国素以陶瓷著名于世界,至今仍固守旧法,口传心授不图改进……陶业之落后,不在技艺不精,而在学术之未讲,故常有昔之所能者,今乃不能;昔之所得者,偶然侥幸耳,反以秘而不传,卒致于失传,更何谈乎精进与人竞逐也哉。”他主张在景德镇陶业区设立陶业学院和陶业研究部,以造就陶业专门人才,考究学理,并代陶业工厂试验,解决制造上各种困难问题、广设陶业职业学校及职工补习学校,教育陶业界子弟及职工,使其生产能力增加。他还指出,陶业学院的课程,要增加专业课,要拓广应用科学,并认为,于中小学艺术科目内,加设陶业艺术科目,务使陶业艺术为常识技能之一。他同时呼吁刊印陶业丛书及杂志,译述或著作或报告研究所得结果,公诸同好,要求精进。这些卓远之见,得到各方面的强烈反响。
赖其芳(1899—1985),福建武平人,玻璃、陶瓷学家,教育家。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前身——中国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陶学会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等职。1928 年,其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0 年回国,任南京中央试验所窑业实验室主任,1934 年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上海工业试验所陶工组主任,进行化学瓷、工业瓷的研究工作。1954 年,他为中德技术提供资料,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技术。1956 年他对景德镇瓷器、浙江龙泉青瓷生产的恢复进行研究和指导。1956 年起,他先后任轻工业部硅酸盐工业科学研究所和玻璃搪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58 年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硅酸盐系主任。他毕生从事科学研究,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为我国硅酸盐学科的学术繁荣,为培养我国硅酸盐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光(1901—1995),湖南长沙人,教授,陶瓷学家,教育家。1924 年毕业于清华,1929 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张光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宜宾电瓷厂工程师、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昌大学教授、华南工学院院教授、重化工系和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创设华南工学院无线电陶瓷专业,致力于陶瓷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著有《陶瓷工艺学》。
游恩溥(1913—1999),湖南株洲人,教授,教育家,陶瓷学家,1936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5 年赴美国西屋公司电瓷厂实习3 年。回国后他在南京中央电瓷任襄理、技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上海窑厂、华东化工局南平水泥厂、福建工业厅设计公司、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任厂长、工程师等职。1958 年他被调往北京轻工业学院任硅酸盐教研室主任,1970 年随学院迁往陕西咸阳的西北轻工业学院(今陕西科技大学),并晋升为教授。游恩溥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秘书长,《硅酸盐学报》第一届编委,陕西省科协第二届委员。他先后两次主编了高校通用教材《陶瓷工艺学》,合编了《英汉玻璃陶瓷词汇》,翻译了《德国的工业陶瓷》等著作,为轻工院校硅酸盐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并积极参与组织指导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学术活动和学报工作,为我国陶瓷学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梅健鹰(1916—1990),广东台山人,陶瓷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43 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教师,主要从事陶瓷美术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他曾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厂、河北磁州窑、浙江龙泉瓷厂等做恢复和研究工作,设计的各种陶瓷产品,曾多次参加出国展出。1955 年他获轻工业部首次陶瓷评奖大会一等奖。陶瓷论著有:《造型基础》《陶瓷铁绣花》《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应用》《中国陶瓷发展简史》《我国传统陶瓷艺术风格》等,参编了《中国陶瓷史》。他曾任中国轻工业学会理事、中国陶瓷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等。
殷向午(1918—2007),江苏无锡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陶瓷学家、电瓷专家。1948 年他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电机系硕士学位,曾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厂宜宾分厂副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京电瓷厂厂长,总工程师兼南京大学副教授,第一机械工业部七局、八局技术处副处长,西安高压电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二届、三届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一届、第三届理事。他曾负责全国第一次电瓷行业产品统一设计,试制成功110—500kV电瓷产品及超高压输电的电瓷产品。
黄乃良(1919—2004),江西萍乡市人,194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电系。1947~1948 年他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工作,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大师、我国电瓷行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曾任机械部第七设计研究院科长、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黄乃良曾负责主持电瓷、绝缘材料行业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三十多个骨干企业的新厂建设、老厂技术改造工作。他多次出国考察,参加技术谈判,主持技术引进和重大设备进口工作。主持参与“利用国外贷款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南京电瓷总厂火花塞分厂”项目,使南京电瓷总厂成为我国最大的火花塞生产与出口企业,获国家级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受机械工业部委托,黄乃良多次主持和参加编制我国电瓷、绝缘材料行业近期高发远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研究,国外电瓷、避雷器行业水平研究等资料。他提出多项重大原则和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政策性建议,为我国电瓷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殷之文(1919—2006),江苏吴县(现已撤销)人,材料科学家,中国开发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首创者,中国无机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1993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1942 年,他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48 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同年9 月转入伊利诺大学攻读陶瓷工程。1950 年,他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陶瓷工程系硕士学位,1950 年回国。1951 年,他被调入上海中国科学院,任冶金陶瓷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 年起,为配合西安高压电瓷厂建厂和其他电瓷老厂改进生产,他从事高压电瓷研究并取得成功,1956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57 年,他任上海中科院冶金陶瓷所硅酸盐研究室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59 年任硅酸盐研究所玻璃和功能陶瓷两个研究室主任。1960 年,他研究成功广播电台听到的高频绝缘陶瓷,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78 年他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并任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 年,殷之文从事无机材料特别是晶体材料(闪烁晶体)的研究开发,重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合作锗酸铋(BGO)晶体的开发生产,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西欧核研究中心L3 组委托的为制造电磁量能器所需的1.2 万个无缺陷、大尺寸BGO 晶体,在国际上获得很高声誉。他在国内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 余篇。1986 年,他被聘为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硅酸盐学报》等多家学报编委、顾问编委会常任主任、国际机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