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陶瓷专门院校的发展与提升

第九章 新时期陶瓷专门院校的发展与提升

恢复高考以后,举国上下在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之际,也开始反思前期的教育内容和模式,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改编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并有部分院校率先参照国外模式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1978 年4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草拟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原则:“(一)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学科与产品、工艺等关系。专业划分不宜过窄,专业设置力求稳定,努力体现专业的先进性和适应性。”[1]

在陶瓷工程方面:专业划分过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人才的成长。硅酸盐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各异,但是生产过程都是由单元操作(流动、传质、传热、干燥、粉碎等)和高温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按工程观点,各种硅酸盐材料和制品的生产具有共性规律,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仅囿于了解一种产品的生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知识视域狭窄,工作适应性差。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产品还是制备过程,技术方面都出现了不断变化的局面,传统的硅酸盐行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性能更为优良以及有特殊功能的新型陶瓷、玻璃、耐火材料、水泥、涂层、磨料等制品在不断发展,它们在化学组成上已超出了硅酸盐化合物的范围,再用硅酸盐材料来概括这些材料已显得不合适。1980 年年初,原建材部科教局在天津会议上讨论归口院校有关专业设置时,确定将各校原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工艺专业统属于无机材料工程专业的各专门化。此后陆续有北京化工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华东冶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等30 余所大学开设了无机非金属专业。此时无机非金属专业中陶瓷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延伸,并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的新型陶瓷,山东理工大学的建筑工业陶瓷,西南科技大学的绝缘陶瓷,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日用及建筑陶瓷等,除此之外,还有功能陶瓷、结构陶瓷、复合材料、定向结晶材料、增韧陶瓷以及各种类型的表面处理和涂层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其效能正逐步得到更大发挥,分别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独有的功能与作用。

1997 年,《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本科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学科划分为基础,并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要,适度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面”,借此时机遂将原硅酸盐工程专业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多种传统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造原理、制造工艺与制造设备的设计、材料成型加工等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水泥工艺学、陶瓷工艺学、石墨工艺学、玻璃工艺学、光通信材料、电工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其他硅酸盐材料,将过去过细的专业划分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宽口径专业。克服了过去的专业面过窄,分工过细的弊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陶瓷艺术方面。1977 年9 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它标志着教学活动的全面恢复。1979 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提出“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就为文艺界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于是一系列的艺术思潮如“反思美术”“乡土美术”“伤痕美术”“85 美术新潮”等应运而生。

1980 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提出“工艺品实用化和日用品工艺化”的问题,要求将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该方针的提出,对今后工艺美术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从而逐步确立了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地位。该理论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在陶瓷设计艺术教学中得到实践,不仅丰富了单一的图案基础教学,而且将陶瓷设计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现代设计思想的引入,设计艺术教育的改革也在陶瓷艺术教育中展开,与其他设计艺术门类一样,“三大构成教育”成为陶瓷艺术设计的必修基础课程。

进入90 年代,随着“现代陶艺”创作实践在我国的深入,全国各艺术学院、系相继重开或增设“陶艺”专业,扩大招生。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逐步调整课程设置,加大现代陶艺课程的课时量,形成了陶瓷设计、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三类完整的教学体系。景德镇陶瓷学院于80 年代末在专业设置中开设陶瓷雕塑、日用陶瓷设计两个专业。在雕塑的名目下进行陶瓷美术的教学,虽然有名实不符之嫌,但却体现了对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区别对待。因为该校身处产区的优势,学生专业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从事陶艺创作、设计的也较多,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陶艺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继而又有南京艺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相关艺术院校开设陶瓷美术专业;除此之外,陶艺工作室的陶瓷教育形式悄然引入,如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相继成立了陶艺工作室。工作室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对高年级的教学效果更加适宜,它不仅可将教师的特长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于学生,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纠正在专业知识、技能和设计方法、创意上的不足,便于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学习掌握与理解深化,同时还能将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待艺术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施教与学生,润物无声,这一点与传统的师徒制有些许相似之处。

进入世纪之交,中国现代陶艺教育在对西方艺术模仿和追赶到一定阶段后,已经渐渐认识到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对现代艺术进行一种自发的反思,被称之为现代陶艺的后现代性,或者叫民族文化自信阶段。它既有中国现代陶艺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大环境下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当代生活环境的思考。中国现代陶艺最具价值的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知。在一些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没有盲目地去与传统割裂,而是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重新审视传统、审视当下。由此一个扎根本土的传统艺术与表现主义的现代艺术和多媒体的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立体结构得以建立,一个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中国现代陶艺教育形象在多元文化价值下得以逐渐塑造。

此外,陶瓷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相应的陶瓷产区中,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同时期的陶瓷材料工程和陶瓷美术比较起来却相形见绌。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为迅猛的1978~1998 年这期间,我国的陶瓷职业教育也不过区区几所而已,而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陶瓷专门职业教育则又有个别专门学校改弦更张,这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无关系,即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该章内容主要摘述了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中的学院式陶瓷教育,它们之中大多体现出了以陶瓷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校企联合为新型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工艺结合的陶瓷教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