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1953 年12 月,在“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开幕式上,周恩来总理在发言中强调:“我们要办工艺美术学院,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要结合生产,要关心人民生活的需要,要学习先进的技术。”[20]1956 年3 月,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手工业工作指示中提道:“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好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21]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陶瓷等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指示,一所致力于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高等艺术院校应运而生。该校的创办在当时不仅有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的基础,在业务方面同样具有雄厚的实力。1949 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接收了原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年底,该校的办学体制经过初步调整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合并,并更名为国立美术学院,1950 年1 月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同时将该校原有的陶瓷科、图案科合并而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设立陶瓷科、染织科和印刷美术科。这时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则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2 年年底至1953 年年初,随着全国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命令[化秘人字(53)第442 号]文件精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归并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该系教师也一并迁京,其中就有著名的工艺美术家庞熏琹、雷圭元等人,极大地充实了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的师资队伍。1954 年年初,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暂停招生,并建立工艺美术研究室,同时,陶瓷科54 级毕业生张守智先生、金宝升先生留校作为师资储备,其任务是“联系实际,改进工艺,培养师资,准备教材”,为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做必要的准备。
1956 年5 月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及若干名海外归来的专家共同组成。当时,学院下设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设计三个系,祝大年先生任陶瓷系主任;同时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所,下设美术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另有理论研究室、刺绣研究室、服装研究室、家具研究室、张景祜泥塑工作室和汤子博面塑工作室,“在校教师40 人,职工70 人,学生80 人(包括留学生4 人)”[22]。1956 年11 月1 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北京马神庙白堆子正式举行建院典礼(图8-35),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邓洁同志首任院长。在成立大会上,邓洁院长及文化部、高教部领导先后发言。他们一致强调:“这所学院成立,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理论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总结民间艺术家的经验,继承发展民族艺术传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创造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23]这段致辞不仅指出了学院的办学目标、方式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也给学院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指明了方向,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结合国情,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在这一明确的办学目标下,学院迅速汇聚了一批全国最为优秀的陶瓷艺术家、教育者,为新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图8-36)
图8-35 1956年冬,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56级同学在白堆子校园楼前合影(前排左二:盛瑚,右二:权正环,右三:罗马尼亚留学生卢杰;二排右四:侯德昌;后排左一:于跃中,左四:胡美生)
图8-36 1956 年11 月1 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上江丰同志致辞
在教学方针路线方面:建校初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研究和专业设置,均围绕着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为主要内容进行开展的。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学习扎实的基础,专业教学联系实际,设计要结合生产”。[24]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才。重点培养工艺美术设计的基本素质;严格训练造型基本结构的表现技法,探讨艺术形式的规律,掌握工艺制作技能,了解产销关系”[25]。在这样的教学方针指导下,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与继承我国优秀工艺美术传统,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国外的工艺美术特点,力求创造出经济、实用、美观、形式多样,贴近生活需要的工艺品。
在师资力量方面:该校陶瓷美术系的师资力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聘请的是中国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如张光宇、郑乃衡先生以及中央美院毕业生张守智、金宝升和吕晓庄先生等;另一部分是留学归国献身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艺术家,如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建鹰先生等;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民间的优秀陶瓷艺人作为教辅人员,在陶瓷技艺具体操作上指导学生创作,如张景祜、汤子博、门荣华先生等。从中可知,该系在建校初期的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科学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期沿袭苏联艺术教育模式,将本科学制设置为5 年,研究生2 年,研修生1~2 年。教学内容分为三段式,分别为美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阶段。陶瓷系的学制和课程设置也是遵循这一模式而开展的。该系早期的课程设置不多,其中美术基础课设有“素描”“水彩”“国画”“图案”四科;专业基础课有“陶瓷工艺”;专业课有“古彩”(郑乃衡任教)、“辘护法”(金宝升任教)、“模型”(张守智任教)、“釉上彩”“创作”五科。[26]这一时期教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具体课程内容如表8-5。
表8-5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课程表[27]
根据课表内容,专业理论集中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进入专业基础训练,三年级开始正式进入专业创作实践,后两年集中到各产区实习考察,毕业作品基本都是在学院教师和工厂师傅的综合指导下完成。该课表中的生产劳动课程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时代特征。对生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重视有助于消除以往脱离生活、纸上谈兵的弊端,但另一方面,对生产劳动的过度重视,又造成了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如陶瓷系采用“一四七”制,即每年有1 个月的假期,4 个月下乡下厂劳动,7 个月在校内学习。
图8-38 祝大年 建国瓷 斗彩海棠花纹中餐具 1953 年
在教学时间方面:20 世纪60 年代初,国家在对新中国的教育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对教育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美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的工艺美术教育从培养目标到系科设置再到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调整。1961 年文化部颁布的《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方案》提出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强调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是强调工艺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愿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具有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和修养的能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研究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强调艺术与科学结合,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为教学理念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于1962 年率先尝试实行工作室制。陶器工作室由梅健鹰主持,瓷器工作室由郑乃衡主持,陶瓷雕塑工作室由郑可主持。在原设课程基础上,陶器工作室开设“设计基础-陶瓷小品”“设计基础-日用陶器”,瓷器工作室开设“装饰实习-纸面临摹”“古彩临摹”“印花纸实习”,名作模制工作室开设“制图”“瓷制陈设品设计”“陶瓷壁饰设计”“塑料装饰品设计”“陶立像设计”等课程,加强了工作室自身特色。实行工作室制除专业分工细化外,还可突出教师的专长,更加有利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和师生交流,以及有利于建立起有特色的教育学派等。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涉猎的深度与广度。以郑可主持的陶瓷雕塑工作室为例,曾提出教学“以陶瓷雕塑为主,为适应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兼学一定比例的玻璃、塑料、金属工艺等近代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立体造型与装饰设计的能力,了解有关的生产知识,能够独立进行陶瓷雕塑的创作和玻璃、塑料、金属工艺等日用工艺产品的设计,可到专业的生产单位或研究单位担任设计工作,亦可到有关学校担任教学研究工作”。这种计划里含有适应社会实际工作,拓展专业教学面,培养所谓“一专多能”型人才的设想,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某种师徒传习教育的影子,即它所含的合理因素,仍会依附于工作室形式而得以表露。由此及彼,我们不能不承认,历史既有的相似性,即今天正在实施的学分制、工作室制既有很现实的考虑,亦确实有前车之鉴的因素,这些教学探索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说,他们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为今天的陶瓷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图8-39 祝大年 建国瓷 青花西餐具
在教学成果方面:该校陶瓷美术系初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是紧紧依附于新中国轻工业发展需要而展开的,因此,学院教学本着“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陶瓷美术系教学承载着国家日用瓷产业的设计任务,为新中国日用瓷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该校在继“建国瓷”(图8-38)(图8-39)“出国展览瓷”的基础上,于1958 年该校陶瓷美术系教师金宝升先生与教辅郭万隆先生带领56 届三名学生负责“十大建筑”之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的建筑外檐浮雕装饰工程(图8-40)。翌年该校又承接了国家下达的“建国十周年国家庆典用瓷”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在任务的制作过程中,该校陶瓷系主任梅健鹰与教师张守智组织带领本校55 届、56 届学生参与设计,并根据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多功能会堂对餐具功能的要求,首次将中西餐具组合配套进行综合设计——“中西合璧”的独特设计方案,这种创作成为七十年代后发展兴起的中国现代酒店业用瓷的普遍模式。在这些陶瓷专业实践中,该系的师生创作思想和技能实践两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图8-40 崔毅 人民大会堂柱头设计
参考书目
[1]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R].载于《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何东昌:《当代中国教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P70.
[3]何东昌:《当代中国教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P83.
[4]徐镇寿:《省县陶职与省立陶专》[J].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M].1996.P18.
[5]邹建金:《创办陶专的前前后后》[J].载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M].1996.P5.
[6]郑嘉、廖志远、刘介忠编:《大浦陶瓷志》[M].影印本.2004.p14.
[7]中南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第10053 号)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高教技字30198 号,中南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54 办人0063 号).1954 年2 月18 日.
[8]《景德镇陶瓷学院简报》[M].景德镇陶瓷学院印制.1959.5.
[9]《景德镇陶瓷学院简报》[M].景德镇陶瓷学院印制.1959.5.
[10]吴本荣:《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1958—2008)[M].佛山市:佛山吉美印刷有限公司.2008.P21.
[11]《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J].硅酸盐通报.1983.
[12]广郑嘉、廖志远合著:《大浦陶瓷志》[M].影印本.2004.
[13]林合龙主编:《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P136.
[14]江苏省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兴县志(第二十二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P629.
[15]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教育志.第十二章.教育.中等职业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P237.
[16]刘红:《新中国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探——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1949—1966》[D].硕士学位论文.P10.
[17]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P514.
[18]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P157.
[19]浙江省档案馆:《工艺美术系1960 年度发展意见》.邓白手稿.
[20]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P121.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P265.
[22]常沙娜:《三十而立,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三十周年》[J].装饰.1986.P4.
[23]张仃:《与人民共和国同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J].载于《一本刊物与一个时代——〈装饰〉纪程》[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P245.
[24]常沙娜:《过去的五十年——穿越时空的记忆》[J].载于《五十情怀》〔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P35.
[25]蔡孑人、郭淑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P125.
[26]杨永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回顾》[J].装饰.2000.3.P10.
[2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档案处藏:1956—1957、1957—1958 学年度第一、二学期陶瓷美术系课程表.
【注释】
[1]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合作问题的初步方案,1957年3 月19日,景德镇市档案馆:档案号105000-1957Y-005-0745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