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

十六、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是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三种类型。胆石症又有胆囊结石、胆囊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管内结石之别。胆囊炎、胆石症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本病多发于女性及肥胖者。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特征有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且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可伴发热、黄疸。慢性期主要症状特征有上腹不适、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厌食油腻等。

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的“胁痛”“结胸”“黄疸”等范畴。本病多因情志抑郁、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所致。

【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型 表现为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2.湿热熏蒸型 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

3.热结血瘀型 表现为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疸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4.脓毒壅滞型 表现为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醋疗方】

白芷花椒苦楝子醋方

[组 成] 白芷10克,花椒15克,苦楝子50克,葱白20克,韭菜蔸20克,白醋50毫升。

[制法用法] 将白芷、花椒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白、苦楝子捣烂如泥,然后用白醋将上述药末调匀成糊膏状,贴敷于中脘穴周围,外用透明薄膜覆盖,然后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贴1次,可连用2~4次。

[功 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适用于胆石症。

胆痛散方

[组 成] 大黄、木香、乳香、白芥子、冰片按5∶3∶2∶2∶0.5的比例配药,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取药末10~15克,用沸醋拌成糊,涂在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敷料上,以不烫伤皮肤为度,贴敷胆囊压痛点,四周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 效] 行气利胆,通腑止痛。适用于胆绞痛。

瓜蒌醋饮

[组 成] 瓜蒌汁20毫升,陈醋5毫升。

[制法用法] 将陈醋加5毫升水,煮至略沸,冲瓜蒌汁。每日服3次。

[功 效] 清热,润肠,宽胸利气,消痈肿。适用于胆石症。

利胆膏方

[组 成] 大黄60克,金钱草60克,栀子40克,黄芩40克,茵陈40克,郁金40克,青皮30克,枳实30克,乌梅30克,鲜牛胆1个,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前9味研成细末,加入牛胆汁及醋,调成稠膏,装瓶备用。以肝胆经穴为主,取丘墟、阳陵泉、太冲、期门、日月、肝俞、胆俞等穴,分别取利胆膏约2克敷于穴位上,压成直径为2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两侧穴交替使用,2周为1个疗程。

[功 效] 清肝利胆,通腑泄热,理气止痛,化瘀排石。适用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消炎止痛饼方

[组 成] 大黄6克,金钱草6克,穿山甲(代)6克,莪术6克,皂角刺6克,栀子4克,黄芩4克,茵陈4克,郁金4克,川楝子4克,木香4克,冰片4克,青皮3克,乌梅3克,枳实3克,猪胆汁、食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除猪胆汁和食醋外,诸药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药粉5克,以猪胆汁、食醋调成药饼2个,分别贴于脐中、右侧期门穴,外用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 效] 清肝利胆,行气止痛,活血散瘀。适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疼痛。

消痛散方

[组 成] 麝香0.2克,柴胡3克,木香3克,延胡索3克,牡丹皮3克,赤芍3克,大黄3克,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用食醋调和,分为3份,分别敷于脐及双侧胆俞穴,外用纱布及胶布固定1小时。

[功 效] 疏肝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胆绞痛。

【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防止急性发作。

2.急性发作者,应予禁食,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流质、半流质及清淡食物。

3.慢性患者,饮食要清淡,严格限制动物脂肪胆固醇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香菇、木耳,以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减轻炎症。每日需保证1500毫升的饮水量,以防止结石的形成。禁食辛辣、油煎食品,肥胖者应节食,降低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