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鼻渊)
鼻窦炎是以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
中医学称本病为“鼻渊”,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故名,又名脑漏、脑崩。多因外感风寒,寒邪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
1.西医临床表现
(1)急性鼻窦炎:常在急性鼻炎病程中患侧症状加重,继而出现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以急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全身症状较剧。儿童发热较高,严重者可发生抽搐、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表现为鼻阻塞、脓涕、局部疼痛和头痛、嗅觉下降。
(2)慢性鼻窦炎:全身症状较轻缓或不明显,一般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萎靡不振、纳呆、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极少数病例若已成为病灶者,可有持续低热。局部症状表现为脓涕、鼻塞、头痛。此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干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患者还可有眼部压迫感症状,亦可引起视力障碍,但少见。头部沉重压迫感,或仅有钝痛或闷胀痛。
2.中医临床表现 中医通过辨证,多分以下五种证型。
(1)风热袭肺型:临床表现为鼻涕黄浊味臭,鼻塞时作,嗅觉减退,头额胀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咽干,苔薄黄。
(2)脾经湿热型:临床表现为涕黄浊、量多、味臭,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红肿,头胀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溲黄赤。舌红,苔黄腻。
(3)胆腑郁热型:临床表现为鼻流浊涕,色黄而臭,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头昏头涨,咽干口苦,耳鸣目眩,两胁胀痛。舌红,苔黄。
(4)脾气虚弱型:临床表现为涕或白或黄,黏且量多,无臭味,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淡红肿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
(5)肺气虚寒型:临床表现为鼻涕量多、黏白无臭味,鼻塞或轻或重,日久不愈,遇风冷加重,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
【醋疗方】
斑蝥贴方
[组 成] 斑蝥、食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斑蝥生用,去翅,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斑蝥末适量,用醋调成较稠糊,取胶布一小块,中间取一0.5平方厘米的孔,贴于擦干净的印堂穴上,将药糊敷在小孔内,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去掉。1次不愈,隔1周再重复使用。敷药后可出现小水疱,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外涂甲紫即可。
[功 效] 消肿散瘀。适用于变应性鼻炎、单纯急性或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
杏 仁 膏
[组 成] 杏仁15克,蜀椒6克,细辛6克,附子3克,食醋、猪脂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前4味药用食醋浸一宿,再用猪脂煎熬令附子色黄,再行熬膏去渣,贮存备用。每取本膏少许,用药棉裹药塞入鼻中,双鼻则交替塞之,每日各3次,同时再用药膏摩头。
[功 效] 疏风祛寒,宣肺通窍。适用于小儿鼻塞。
香 膏 方
[组 成] 白芷37.5克,川芎37.5克,通草37.5克,当归62.5克,细辛62.5克,薰草62.5克,辛夷62.5克,猪脂1升,醋1升。
[制法用法] 将前7味研粗末,用醋浸一宿,再用猪脂煎沸,三上三下,去滓取汁。用时取绵如枣核大,蘸药汁塞内鼻中,每日3次。
[功 效] 活血通络,芳香开窍。适用于鼻塞,嗅觉失灵,香臭难辨。
辛夷细辛醋浸方
[组 成] 辛夷(去毛)24克,川椒24克,干姜24克,川芎24克,吴茱萸24克,皂角屑15克,桂心30克,猪脂500克,酽醋500克。
[制法用法] 前7味药,先用酽醋浸泡12小时,再以猪油熬至色黄为度,去渣取汁。每用少许,纱布包裹塞鼻。
[功 效] 祛风温肺,散寒通窍。适用于急、慢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
【注意事项】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感冒)和牙病。
3.鼻腔有分泌物时不要用力擤鼻,应堵塞一侧鼻孔擤净鼻腔分泌物,再堵塞另一侧鼻孔擤净鼻腔分泌物。
4.及时、彻底治疗鼻腔的急性炎症和矫正鼻腔解剖畸形,治疗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偏曲。
5.游泳时避免跳水和呛水。
6.患急性鼻炎时,不宜乘坐飞机。
7.妥善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改善鼻腔鼻窦通风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