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皮炎(水渍疮)
稻田皮炎是农业劳动者从事水稻耕作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皮肤病,临床分为禽畜类血吸虫尾蚴皮炎和浸渍糜烂型皮炎两种。以皮肤瘙痒、发热、继发丘疹、水疱,甚则糜烂、渗液等为主症。
中医学称本病为水渍疮,为湿毒之邪入侵肌肤,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所致。
【临床表现】
稻田皮炎一般在下水田后3~5天发病。临床表现为患者手背、小腿、足趾间表皮浸渍、发白、糜烂,常伴有小丘疹和水疱出现,奇痒难忍。中医常见的临床分型包括以下两种。
1.浸渍糜烂型皮炎 俗称烂手、烂脚、水毒,中医学称为水溃烂疮。一般在下水后3~5天发病。指(趾)间、手掌及其两侧表皮发生浸渍、变白、起皱糜烂、渗液,或有红色丘疹、水疱,痒。如不再下水田,2~3天可自愈。若不加处理,或继续下水,可引起继发感染。
2.禽畜类血吸虫尾蚴皮炎 俗称鸭怪或鸭屎风。此病一般在下水田后15~20分钟发病。四肢浸水处感觉刺痒,后发生点状红斑、丘疹和水疱,3~4天后可逐渐消退。
【醋疗方】
密陀僧醋方
[组 成] 密陀僧60克,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密陀僧研为细末,再与醋调成糊,备用。用时洗净患部皮肤,再搽上药糊,每日1~2次。
[功 效] 消肿杀虫,收敛防腐。适用于稻田皮炎、汗斑等。
五倍子白醋方
[组 成] 五倍子60克,白醋500毫升。
[制法用法] 将五倍子研为细末,放入白醋中溶解,在下水田前,涂抹四肢受水浸泡处,使其成为黑色保护层。若已患水田性皮炎者,涂抹后半天至一天内,患处即可渗出液停止,疼痛减轻。
[功 效] 解毒敛疮,散瘀止痛。适用于水渍疮(稻田皮炎)。
【注意事项】
1.下水田劳动后,应及时用温热开水清洗、擦干手足,预防本病发生。
2.下水田劳动,条件许可时,可穿胶鞋作业,避免长时间与泥水接触。
3.患本病后,不要再下水田,7~10天可自愈,但应注意手足的清洁卫生,以防止继发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