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腰脚痛)

十八、坐骨神经痛(腰脚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多为慢性,病程缠绵,根治时间较长。若疼痛反复发作, 日久会出现患侧下肢肌肉萎缩, 或出

现跛行。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近些年来尤其常见于坐办公室工作和使用电脑时间过长的人群。病症表现为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中医学认为,此病属“痹病”范畴,多由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留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阻塞经络所致。

【临床表现】

典型的疼痛是由臀部开始,沿股后侧、腘窝、小腿后外侧面而放射至足背,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痛。疼痛持续,常间歇的加剧,夜间更重。翻身、弯腰、蹲坐、行走均感到困难。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情况下疼痛加剧者,常是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特点。病程较长者,可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等。中医常见的临床分型包括以下几种。

1.寒湿外袭型 表现为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阳疼痛多沿腰腿外侧放射,邪犯足太阳多沿腰腿后侧放射。遇寒加剧,得热则舒,局部常有冷感,入夜尤甚,或肢体重着不移,伴肌肤不仁。脉沉涩或紧,苔薄白或白腻。

2.肝肾不足型 表现为腰腿酸软乏力,筋脉时有牵引拘急,步履困难;过劳则疼痛加重,卧时痛减,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夜尿频多,大便干结。脉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瘀滞型 表现为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或跌仆损伤。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压腰腿后外侧之经线穴点,多有明显之压痛。脉细涩或沉迟,舌上多见紫色瘀斑。

【醋疗方】

八制苍术丸

[组 成] 苍术500克,川椒红30克,茴香30克,补骨脂30克,黑牵牛子30克,酒、醋、米泔、盐水各适量。

[制法用法] 苍术如数,洗刮净,分4份,分别用酒、醋、盐水各浸3天,晒干。又分4份,用川椒红、茴香、补骨脂、黑牵牛子,同炒香,拣去不用,只取苍术研细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空腹盐酒送下。50岁后,加沉香末30克。

[功 效] 燥湿健脾,疏风顺气,补肾壮阳。适用于腰脚湿气痹痛。

酒浸牛膝丸

[组 成] 牛膝(炙黄)90克,川椒(去目并合口者)15克,虎骨(醋炙黄)15克,炮附子1枚,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上药研为粗末,用生绢作袋盛药,以煮酒1000毫升,春、秋浸10天,夏浸7天,冬浸14天,每日空腹一大盏;酒尽出药为末,醋糊为丸,每服20~30丸,空腹温酒、盐汤送下。

[功 效] 强腰壮骨,散瘀温经。适用于腰脚筋骨疼痛,酸软无力。

秦艽醋散方

[组 成] 秦艽90克,僵蚕30克,土鳖虫30克,蜈蚣15克,地龙10克,荆芥穗15克,酸枣15克,醋适量。

[制法用法] 荆芥穗用醋炒黑,酸枣用醋和面包住,烘干。与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早晚各1次。

[功 效] 追风解痉,散瘀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自臀部放射至足跟,且伴腰痛。

通痹散方

[组 成] 麻黄18克,白芥子21克,肉桂6克,生川乌25克,生草乌25克,白芷20克,牛膝15克,秦艽15克,木瓜15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红花15克,黄连15克,大黄15克,土鳖虫15克,地龙15克,乌梢蛇15克,延胡索15克,白芍15克,白酒250毫升,老陈醋250毫升,香油100毫升。

[制法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用白酒、山西老陈醋、香油调成膏,取蚕豆大小药丸,置于风湿膏中央,敷贴腰椎1~5节正中,或环跳、承山等穴。每日1次,于晚上9:00用药,次日早6:00-7:00时取下,6天为1个疗程。

[功 效] 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消炎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

温经通络散方

[组 成] 麦麸1000克,精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毫升,黄酒50毫升。

[制法用法] 将精盐、麦麸、花椒轧碎,置铁锅内炒黄,再加食醋同炒至焦黄,加入黄酒立即装袋,趁热外敷疼痛部位,每日1次。

[功 效] 温经通络,散寒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

乌头醋方

[组 成] 生乌头25克,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生乌头研为末,加醋调成糊,入砂锅内熬至酱色,摊于布上,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

[功 效] 散寒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

治背腿间痛方

[组 成] 芫花根不拘多少,米醋适量。

[制法用法] 芫花,研为末,米醋调,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妇人产后用此,尤宜。

[功 效] 逐饮除湿,化瘀通络。适用于背腿间痛,一点痛,不可忍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风寒湿邪能够使气血受阻,经络不通。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3.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

4.应针对病因治疗。因腰椎间盘脱出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2~4周。另可配合理疗。

5.积极治疗原发病,病情好转后要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积极锻炼下肢,防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