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肠积、肠蕈)

四、大肠癌(肠积、肠蕈)

结肠癌、直肠癌总称为大肠癌,为消化道常见多发的癌瘤。本病以腹部肿块、腹胀腹痛、大便脓血或大便变形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30-60岁。中医学的“肠积”“积聚”“癥瘕”“肠蕈”“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皆与大肠癌相类似。

【临床表现】

1.西医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1)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

(2)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直肠癌: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合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2.中医临床表现 中医常见的临床分型包括以下几种。

(1)湿热型:症见腹痛腹胀,便下黏液臭秽或夹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或伴发热、恶心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肾亏虚型:症见腹痛隐隐,腹部肿物渐大,久泻久痢,便下脓血腥血,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声低气怯,纳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胖暗晦,苔白,脉沉细。

(3)瘀毒型:症见下腹疼痛,痛有定处,大便带脓血黏液,或里急后重,或大便溏细,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醋疗方】

大蒜浸醋方

[组 成] 大蒜、米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大蒜头去皮,放入米醋中,浸泡15天以上即可食用。每日1次,每次吃大蒜2~3瓣。健康人长期食用,有防肠癌作用。

[功 效] 散瘀解毒,消积抗癌。适用于晚期肠癌有包块,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

大黄醋丸方

[组 成] 大黄300克,醋3000毫升,蜜2匙。

[制法用法] 大黄,研为散,入醋、蜜和煎,丸如梧子大。每次服30丸,生姜汤送下,能吐泻即验。

[功 效]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适用于腹中痞块。

蒿 醋 饼

[组 成] 一枝蒿15克,独蒜1~2枚,穿山甲(代、研末)3克,食盐0.5克,好醋适量。

[制法用法] 前3味,共捣细末,同入醋、盐花调捣成饼,量痞块大小贴之。

[功 效] 下气消谷,活血除痞,适用于腹中痞块,以两炷香为度,其痞块化为脓血,从大便出。

马钱子醋敷方

[组 成] 马钱子、食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马钱子研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患处。

[功 效] 抗癌。适用于肛门癌。

三 圣 散

[组 成] 风化石灰250克,大黄末30克,肉桂末15克,米醋250毫升。

[制法用法] 风化石灰,在瓦器内炒极热,入大黄末,炒红取起,再入桂心末,略烧,后入米醋调和成膏,摊绢上贴之。内服消块药,甚效。

[功 效] 破瘀攻积,化瘀除癥。适用于腹胁积块。

【注意事项】

1.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忌悲观紧张情绪。

2.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不宜过劳。

3.避免持重和过度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使用缓泻剂。保持肛门清洁,每次便后清洁肛门。

4.多食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烟酒,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少食高脂肪之品。

5.遵医嘱定时复诊,如出现进行性消瘦、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时应及时就医。

6.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