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麻 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两颊出现麻疹黏膜斑,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小,故名曰“麻疹”。本病多见于1-5岁小儿,常发生在春冬两季,传染性很强。
【临床表现】
初起有发热、咳嗽、鼻流清涕、眼结膜充血怕光,2~3天后发热更高,口腔颊黏膜充血,黏膜上有灰白色针尖大的麻疹黏膜斑可见。发热第4天耳后开始出现红色的斑丘疹,逐渐遍及全身。出疹3~4天后疹子消退,疹退后1周,皮肤上留下棕色沉着,并有皮肤脱屑。中医学临床分型包括以下几种。
1.顺证麻疹
(1)疹前期(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睑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细小白色疹点,周围红晕),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本期从开始发热至疹点出现,为期约3天。
(2)见形期(出疹期):表现为发热持续,起伏如潮,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此时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红,苔黄,脉数,疹点先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本期从疹点开始出现至透发完毕,为期约3天。
(3)恢复期(退疹期):表现为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与精神好转,疹点依次渐回,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舌红,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2.逆证麻疹
(1)麻毒闭肺型:表现为疹出不透,或疹点早回,或疹点密集色紫,高热不退,咳嗽气促,鼻翼扇动,口渴烦躁,舌质红而干,苔黄,脉数。
(2)麻毒内陷心包型:表现为疹点紫暗密集,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甚则神昏抽搐,喉间痰鸣,舌绛,苔黄,脉滑数。
(3)麻毒攻喉型:表现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声重,状如犬吠,舌质红,苔黄腻。
【醋疗方】
麻疹糊敷脐方
[组 成] 黑牵牛子50克,白牵牛子50克,白矾15克,面粉、米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上3味药分别研为细末,加入面粉调拌均匀,再掺入米醋调成糊。取药糊适量分别敷于肚脐和两足心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5天,至疹出透。
[功 效] 透疹解毒。适用于小儿麻疹、疹发不透,患儿发热气促。
【注意事项】
1.注意按时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在流行期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2.麻疹患儿要及时隔离,流行期间,未患麻疹的儿童应少去公共场所。也可煎服紫草三豆饮(紫草根、绿豆、黑豆、赤小豆)预防。
3.患儿直食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保持眼睛及口腔清洁。
4.注意保暖及避风寒,室内空气要流通,并保持一定湿度,但须避免直接吹风和过强阳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