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天疱疮)
脓疱疮,中医学又名天疱疮,为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及自身接种的特性,多见于夏秋两季,在2-6岁的儿童中流行,互相传染。本病好发于脸面、耳项、四肢等暴露部位,初为红斑或水疱,很快变成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一般为绿豆到指头大小,容易破损,流出黄水,结成黄色或灰黄色痂,可互相融合,有的中央自愈而边缘扩展呈环状,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及附近淋巴结肿痛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感受暑湿热毒,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
【临床表现】
1.西医分型
(1)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2)非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2.中医分型
(1)脾虚型:临床表现为脓疮稀疏,分布躯干与下肢为多,脓疱色淡白或淡黄,周围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面色苍白,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缓。
(2)湿热型:临床表现为脓疱较密集,分布头面及上肢为多,色黄,周围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淋巴结肿大或伴有轻度发热、口干、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醋疗方】
石膏醋涂方
[组 成] 生石膏120克,滑石120克,青黛60克,川黄柏60克,枯矾60克,五倍子60克,轻粉15克,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上药除食醋外,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使用时,先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皮肤表面,然后根据皮损面积取药末适量,加食醋调成稀糊状,涂敷于皮损表面,不需包扎。每日2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 效] 清热解毒,散瘀利湿。适用于脓疱疮。
银 白 散
[组 成] 银朱、白矾、松香各等分,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前3味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此散适量,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搽在患处,每日涂4~5次。如病变范围较大,伴有畏寒、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可加服银黄汤(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防风各9克,天花粉、连翘、白芍、地肤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燥湿攻毒,杀虫止痒。适用于脓疱疮,急、慢性湿疹。
针 砂 丸
[组 成] 针砂不拘多少,百草霜(炒)45克,米醋适量。
[制法用法] 先将针砂,擂尽锈,淘洗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过一指,炒干,再炒3~5次,候通红取出;用陈粳米120克,水浸一夜,捣粉作块,煮半熟,杵烂,取二两半,同百草霜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50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浸酒下。初服若泄泻,其病源去也。
[功 效] 助脾祛湿,散瘀解毒。适用于湿热黄水疮。
【注意事项】
1.注意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
2.保护皮肤完整,即使皮肤有极细小的破损,也应及时涂些红绿色疗法水或龙胆紫,以防感染。如有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应早期积极治疗,切忌搔抓。
3.患者应适当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毛巾、用具等,应予消毒。
4.普及卫生教育,尤其对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教养员,以防本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