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小儿惊风)
惊风属现代医学“小儿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风”。惊风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年龄以1-5岁小儿最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病久已虚,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搐、昏迷为特征,以外感风邪、时邪,内蕴湿热疫毒及暴受惊恐为主要病因。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为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热,或仅有低热。
【临床表现】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型: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流清涕,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之际,突然昏迷抽搐,舌苔薄黄,脉浮数。
(2)感受暑温型: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症见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甚则昏迷、四肢抽搐,反复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洪数。
(3)感受疫邪型:表现为起病较急,高热烦渴,谵妄神昏,反复抽搐,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
(4)湿热疫毒型: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识不清,反复惊厥,排出的大便腥臭挟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5)惊恐惊风型:表现为面色时青时赤,惊惕频作,甚则抽搐,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苔薄,脉稍数。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型:表现为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2)阴虚风动型:表现为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
(3)气血两虚型:表现为肢体困惫,精神疲乏,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手足搐搦,舌淡嫩,苔薄,脉沉细。
(4)脾肾阳衰型:表现为面色〖☆☆〗白,囟门低陷,神萎昏睡,口鼻气凉,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醋疗方】
赭石醋方
[组 成] 赭石12克,食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赭石研极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涌泉穴。
[功 效] 平肝降逆,凉血止血。适用于小儿抽搐。
赭石醋淬方
[组 成] 赭石30克,醋适量。
[制法用法] 赭石,火煅醋淬十次,研细末,水飞后晒干,收贮备用。每次服3克。或1.5克,煎真金汤调下。连进3剂,如患儿脚胫上出现红斑,即是邪出病愈之证。如始终不现红斑,即不可治。
[功 效] 平肝息风,解痉镇惊。适用于急、慢惊风,症见吊眼撮口、搐搦不定等症。
黄土酒醋熨方
[组 成] 黄土1000克,白酒、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黄土倒入盆中,加入白酒、醋各半,调和炒热,布包熨腹部以下到足。
[功 效] 镇惊。适用于小儿惊风。
胡椒木鳖子醋丸方
[组 成] 胡椒、木鳖子仁各等分,黑豆、食醋各适量。
[制法用法] 将前3味研为细末,加醋调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丸。
[功 效] 定惊。适用于小儿惊风、眼珠内钩。
附子茱萸醋敷方
[组 成] 牛附子5克,吴茱萸10克,面粉30克,醋适量。
[制法用法] 以上前2味共捣烂如泥,敷于两手心、两足心。每日换药1次,3~5天为1个疗程。
[功 效] 散寒止痛。适用于小儿惊风。
连萸附子醋敷方
[组 成] 黄连6克,吴茱萸10克,附子3克,陈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前3味研为细末,用陈醋调成糊,贴两足心。
[功 效] 调阴阳,定惊风。适用于小儿高热、四肢抽搐。
牛 黄 膏
[组 成] 牛黄小枣大,甘草末9克,甜消9克,朱砂1.5克,龙脑3克,寒水石(研细)15克,醋350毫升。
[制法用法] 先将牛黄,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煮尽,焙干,与上药共研细末,蜜和为剂。每次半皂子大,食后用薄荷汤温化下。
[功 效] 清热镇惊,安神通窍。适用于小儿惊风。
镇惊膏贴脐方
[组 成] 活蚯蚓1条,生吴茱萸7克,白芥子3克,米醋适量。
[制法用法] 将吴茱萸、白芥子混合研为细末,与蚯蚓共捣烂,再加米醋调成膏。取药膏贴于患儿脐中及足心(涌泉穴)上,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功 效] 息风化痰,镇惊。适用于小儿惊厥、四肢抽搐、牙关紧闭、高热神昏。
茱萸芥子醋敷方
[组 成] 生吴茱萸2.1克,白芥子1克,醋适量。
[制法用法] 以上前2味共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两足涌泉穴。
[功 效] 消疮肿,除痹痛。适用于小儿惊风。
治小儿惊醋方
[组 成] 青竹茹90克,醋1800毫升。
[制法用法] 取青竹茹,用醋煎为600毫升,去滓,服60毫升(一日量,数次分服)。
[功 效] 逐痰化瘀,安神定志。适用于小儿惊风,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
【注意事项】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居室空气要流通,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若为传染病引起,要注意隔离患儿。
3.急惊风发作时,患儿侧卧,松解衣领。纱布包压舌板放患儿上下齿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体。给予吸氧。
4.密切观察体温、血压、脉象、呼吸、汗出、瞳孔等变化。
5.长期卧床患儿,常改变体位,并用乙醇摩擦受压部位。昏迷、抽搐病儿,常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6.积极治疗引起惊风的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