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一节 历史沿革

悠悠灞河之畔,秦风古道之间,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落——西安市灞桥区黄邓村。黄邓村位于灞桥街西北4公里,由黄桑圃、邓家村两个自然村构成。清末年间,李宏佑老先生在此创办第一座李家私塾。民国初年村里八位贤达人士在村大庙中设立学校,取名为黄桑圃村育英小学。

1935年前,灞桥地区没有一所像样的小学,当时有几位知名人士,倡议筹建一所完全小学,他们联名向孙蔚如将军陈述建议,孙蔚如将军欣然允许,并慷慨解囊,捐现洋4500块用于建校。筹建委员会利用灞桥南头“离亭”和“龙王庙”两处原有的旧房做校址,增建教室和宿舍,开设小学班,暂名“私立灞桥小学”。后来学校被长安县教育局接收,更名为“长安县立灞桥小学”。学校建成后,孙蔚如将军多次到学校视察,关心学校发展、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筑错落有序,青砖灰瓦的教室,特别是孙蔚如将军亲笔题字的“礼堂”二字,引人注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了掩护地下党组织,1946年由华心诚老前辈在校址上改建成灞陵中学,成为护送中央首长北上延安的联络点之一。其间,曾由刘礼焕烈士(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英勇就义)负责与刘志丹在三原县设点联络(黄成章为接头人),由此联络点给红军输送枪支弹药等;有中央首长郑卫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国家工会主席)等同志经此联络点被护送北上,给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霸陵中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移至三十四中,又随即迁建至长安师范(现合并为西安文理学院),至今校内仍有迁建创始人华心诚纪念铜像存留。迁往三十四中时,学校又恢复黄桑圃村育英小学名称。“文化大革命”中曾改为反修小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命名为黄邓小学。

1987年7月学校成为完全独立小学,2002年8月黄邓村委会决定将学校迁址于西安市东三环以西吕段路旁。2010年,西安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黄邓村及学校整体拆迁。这23年间,学校的办学体制由村办小学转变为政府、街道、村委会三级办学,先后经历高生春、任振荣、吕伯虎、王亚莉四位校长,在校学生由不足百余名到近三百名,学校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最后一任校长王亚莉同志,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使社会贤达人士为学校捐赠价值4万元空调、5万元桌椅、2万余元教学设备,偿还各方欠款62万余元。同时也得到了黄邓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投资60余万元修建校内水塔、改建教师食堂、新建学生餐厅、购买学生接送车等,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2010年,学校拆除后,黄邓小学的生源根据村民租住地分流至附近的灞桥实验小学、灞桥镇小学、务庄中心小学。

2016年,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根据原拆迁补偿协议,在世博大道旁,投资3800余万元为原黄邓村和香湖湾村建了一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296平方米,建筑面积8933平方米,规划设置24个教学班。建成后,学校的归属和管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按照以往制度,学校地处灞桥街道办,学校应由灞桥中心校(也叫灞桥教育办)管理,学校继续保持为中心校下属学校。但是面临日益突出的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渴求,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区委区政府和灞桥区教育局高瞻远瞩,积极向教育发达地区学习,积极探索和推进集团化办学,决定采用名校办分校的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经过多次协商沟通,最终决定将学校交由在陕西省具有一定办学影响力的区内名校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托管,组建东城第一小学教育集团。2016年7月26日,灞桥区教育局、浐灞生态区教育局、东城第一小学相关负责人共同见证,举行了隆重的移交大会,由此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黄邓分校成立。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黄邓分校为独立法人单位,法人和校长均为东城第一小学吴金华,执行校长张杰。学校为灞桥区教育局直属学校,与灞桥中心校已无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