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航

一、启航

(一)派谁去?

东城一小教育联合体成立前,经过学校校委员研究决定,向灞桥区教育局提名,组织经过考察,任命原教导主任张杰为执行校长,原总务主任于晓龙为副校长。成立之后,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组建干部队伍,如何合理安排教师,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活力?为此,校委会专门召开会议,慎重研究讨论,为分校组建管理团队。执行校长张杰同志,一路从教师成长起来,先后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主任,而后又在教育局借调三年,从个人素质而言,他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晋升为中小学高级教师。张杰同志个人能力和行政管理经验均已具备。副校长于晓龙同志与张杰同志同一年入职,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感情已经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该同志也是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好老师、好干部。进校从体育教师干起,从体育组长到总务主任,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与汗水。他先后三次荣获市区级“学科教学工作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个人”等称号。校级领导班子作为学校的核心和领航者,这两位同志具备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更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分校开展工作。

中层干部的任命,也是至关重要。学校的教导处、总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人员安排同样需要慎重考虑。学校的总原则是由执行校长在现有中层干部中进行挑选并提名,最后由校委会研究商定。经过反复沟通,决定任命程依明为教导主任、王增辉为总务主任。程依明1997年入校,有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担任语文兼班主任和教导处副主任,曾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但是,对于一名女同志而言,到黄邓分校意味着开疆拓土,重新再来,付诸工作的精力肯定要更多,而对于家庭的责任可能就要牺牲。经过一定的思想斗争,程依明老师欣然前往,并表示既然已下决心,就一定会全力以赴。王增辉同志,年纪稍轻,事业心强,积极主动申请要前往分校工作,该同志既是教学的一把好手,同时在总务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也曾荣获“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领导班子至此全部搭建完成,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富于创新的,年富力强,充满事业心的团队。

教师工作的安排,也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大家在总校已经工作十余年,已经深深地把自己融入东城一小的血脉中,现在突然要离开这个集体到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生活上都一时难以接受并适应。在尽量不冲击总校师资队伍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师,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分校师资队伍的梯队。校委会经过讨论决定首先做交流返校两位教师的思想工作,因为他们对总校的工作相对冲击较小,而且能出去交流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工作得到认可的好老师。

两位交流老师工作做好后,加上领导共计六位在编教师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学校又将三位表现出色的外聘教师安排至分校工作。

同时,学校又在上级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六位老师。至此,学校的领导队伍和师资团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个过程作为总校的校领导充分考虑了团队的协作性、层次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为什么去?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内心的想法是不一致的。有的是为了事业,有的是为了理想,有的是为了情怀,有的是为了前途,不一而足。但是,作为笔者来看,其实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这支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当年的师范生,这些师范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历不高能力强,踏实肯干韧劲足,献身教育不回头。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既然投身教育就一定要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因此,对于教育事业有着来自自身的内驱力,这是这一代师范生身上的时代烙印。而在当下,教育的发展已经走进了新时代,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教育均衡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已经不再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而是要上好学校,要择校的问题,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加剧,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值空前放大。怎么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怎么解决日益突出的择校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西安市教育局审时度势,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名校+”工程,旨在从制度层面尽最大限度地提升全市的基础教育形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在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洪流中,当代师范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年,时代赋予了这代人特有的使命,他们主动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而尽早地参加工作,投身于基础教育事业。有数据显示,当年的师范生以当今的录取比例来看,完全称得上985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加之,师范生在校时,学校本着一专多能的育人方针,要求全面发展,所以这代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均衡,无明显缺陷。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血,扎根一线,刻苦勤奋,努力拼搏,逐渐崭露头角,走上了管理岗位。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在其位而谋其事。摆在这代人面前的任务就是不单单要教好书,更要担负起时代的呼唤,担负起育人的重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不负韶华,再立新功。分校组建的领导中,全部为当年的师范生,在教师中也占了绝大部分。

(三)一张白纸如何画?

对于管理团队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在这张白纸上最快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这张白纸该怎么画?灞桥区教育局给出了要求: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成名校。吴金华校长同样给出了总体规划: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扬。有了这样的总要求、总基调,分校的发展就有了大的方向和目标。基础、台阶、名校,传承、创新、发扬,这些关键词刻在了分校每个教育人的心头。在吴金华校长的带领下,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构思学校的发展定位,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所有的一切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有条不紊地高速推进。这张白纸的轮廓已经跃然而出,下来就是怎样实施与推进的问题了。

(四)老百姓的认可度在哪里?

黄邓分校成立的初心,担负的使命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这是一所好学校,对学校有高度的认可,在家长心中迅速树立起良好的口碑。那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呢?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看,其衡量的指标第一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第二是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学会与他人建立起友善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第三,学生体质、体魄的健康发展;第四,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等。

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这是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一段著名的话。这里的“池塘”就好比我们的学校,学生可以是“水鸟”,可以是“两栖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便开始到来了。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存在的。学校的使命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这是评价一所学校的首要标准。

同样,能够使教师工作幸福,让所有的教师体验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和职业的内在尊严,这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关注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关注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重要的体现。

在任何社会中,教师都是一个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人数众多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的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福祉与和谐。一所学校,如果它的教师感到很苦、很累,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不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即使其他方面都很好,那也不能够算一所好学校。

“以爱育爱”,只有拥有爱,能够时刻感受到爱的教育者,才能培育出拥有爱、懂得感恩的学生。因此,优质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师生共同的既善又好的生活之上的。只有教师能够感受到生活充满希望、充满阳光,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总而言之,老百姓眼中的好学校绝不是硬件的堆砌而是孩子的成长、教师的爱心,这恰恰也是分校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