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同谋“名校+”联动活动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两校统一步调、统一内容、统一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两校管理人员互通有无,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虽然都是统一行动,但是两校在同一个大的教育理念下,采用的是“和而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分校的校情,开展适合他们的各种活动和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研修内容,使得“+校”得到快速成长。
1.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均衡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名校”和“+校”不定期开展教师轮岗双向交流活动。“名校”骨干教师赴“+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校”派教师到“名校”深入学习,跟岗实践。“名校”还将培养成熟的行政干部外派到“+校”主持工作,长期任职。共同体为此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教师交流双向考核机制,通过“以优扶弱”“催弱学优”两种方式相结合,促进教育联合体内师资均衡。
2.“四个一”活动,实现协同教学
东城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创新性地推行“四个一”联动式教学活动:即每周一位名师到“+校”听课,为“+校”的课堂教学把脉;每月邀请一位教育专家为教育联合体全体教师做专题培训;每学期“名校+”教育联合体的全体教师要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每学年“名校+”教育联合体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并以课题为引领,指导教学工作,让教育联合体内的所有教师在活动中有所成长。
目前,东城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课题研究共有两项:一是《大学区学生学习共同体研究》,此课题是“名校”与“+校”四位教师共同研究的市级规划课题,现在已结题并评为优秀;2018年9月,东城一小“名校+”联合体又申请西安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下教师队伍提升研究》,此项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3.推进课程建设,构建课程体系
两年多以来,东城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一方面在联合体范围内推行“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探索、开发适合各校校情的校本课程与特色课程,师生整本书阅读特色课程在“名校”的引领下深层共享。2018年10月24日,西安市“名校+”教育联合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东城第一小学“名校+”教育联合体“与书结缘,让生命更丰盈”师生整本书阅读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东城一小顺利召开,来自全市和其他市区教育同仁5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品味课堂教学的艺术,感受“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所带来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变化。与此同时,“+校”黄邓分校以“让生命发光”的课程理念,构建了“萤火虫”课程体系,在传承中超越“名校”。2019年12月11日,由西安市教育局主办,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灞桥区教育局、西安教育电视台承办,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名校+”教育联合体举办的“西安好课堂,助力‘名校+’品质课程分享(第十期)”暨萤火虫课程建设展示交流活动在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黄邓分校成功举行。
4.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是教师成长的肥田沃土。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东城一小“名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以辐射带动为主旨,促进“名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缩小“名校+”教育联合体间的差距,全面深入地推广东城一小成熟的“135”主题式培训和“315”个性化培训模式。一是东城一小充分利用省、市、区“手骨头”54名的师资优势,成立四个名师工作室,并将名师工作室下沉至分校,教导处全力引领,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专题研修活动。“名校”成熟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在联合体的所有学校复制推广,每周三各学科教研组和分校各学科教研组无缝对接,利用集体智慧,精准扶持,常态帮扶,全方位提升教师个人素养。二是建立了“名校+”教育联合体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开展校际间“承新工程”。三是通过集中培训、主题教研活动擂台赛、承新工程结对拜师、赛教等活动,让“+校”的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四是“名校”以菜单形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然后根据“+校”所需通过交流提升的学科,由“名校”统一向“+校”调配优秀教师交流,两个校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创。
5.共享教育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和目标,为了进一步丰富东城一小“名校+”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名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在保留各校传统活动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两年来,东城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开展了“学生志愿者论坛”“学生体质监测运动会”“学生读书节”“庆元旦、迎新年”“班会课展示活动”“弘扬爱国情铸就教育梦”“诵读大会”“庆祖国70华诞合唱比赛”“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诚信315,宅家也行动”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端正了学生的品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6.全程“捆绑”监测,助力质量提升
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质量始终是检验办学效果的直接标尺。“名校+”教育联合体实行全程“捆绑”监测制度,是落实“名校+”联合体“六统筹”“六同步”原则,通过质量检测寻差距,找原因,想办法,促进成员学校的均衡发展。适时召开“名校+”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交流管理经验,分享成功做法,取长补短,助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