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策落实
为贯彻落实西安市委、市政府对于西安教育“革命+改革”的要求,西安市教育局近年来全面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大力实施“名校+”工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破解“择校热”“上好学难”问题,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2018年8月23日下午,西安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名校+”工程在全市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瑞在会上宣读了《“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年)》和《2018年“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单》,确定了“名校+”工程目标任务。到2021年,全市共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40个,其中2018年60个,2019年25个,2020年25个,2021年30个。通过实施“名校+”工程,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等“四种管理模式”,做到“六个统筹”(统筹组建“名校+”,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统筹施行质量监测),培育更多“名校”,提升更多普通学校,不断缩小市域内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广泛征求各区县、开发区和学校意见的基础上,2018年全市共新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66个,涉及学校147所(“名校”66所,“+校”81所),其中中学29个,小学33个,学前教育5个。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建春在讲话时指出,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加快大西安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他表示,教育事业是大西安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西安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2018年,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切实强化大局意识、紧迫意识、超前意识、担当意识,从保入学、促改革、抓师资、净生态、优服务五个方面发力,倾心办教育、凝心推改革、精心抓管理、热心搞服务、狠心刹歪风,全市教育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相对大西安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对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相对教育自身发展的新目标,全市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与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倍努力,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西安教育。
姜建春表示,加快实施“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破解当前西安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教育电视问政后续整改要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扩大“名校”办学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落实“名校”社会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希望参与改革的“名校”能够心怀强烈的担当意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珍惜办学品牌,带动帮扶学校共同创造大西安教育的品牌,为西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姜建春指出,要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名校+”工程行动计划。各区县和开发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尽快制定推进“名校+”改革的详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要科学确定“名校+”的管理模式和结对方式,善于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炼西安已有的成熟做法,大胆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保障任务落实。他指出,要找准精准发力的关键环节,紧密聚焦“名校”的责任担当、“+校”信心提振、“名师+”的落实、“+校”课堂教学的提升,以及广大师生家长的感受评价等“五个关键点”,不断夯实工作举措,切实做好“六个统筹”,着力推动“名校”和“+校”管理水平同推进、教师队伍同发展、学生成长同进步、教育质量同提高。
姜建春强调,要勠力同心,全力保障“名校+”工作取得实效。要做到“用情用力用心”,坚守教育情怀,持续攻坚发力,落细落小举措,下力气打通校际间办学壁垒,全力解决好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管理团队、提高师资水平、同步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做实做快做好”,夯实各级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工作保障,健全完善督导评测。要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面完成好“名校+”各项组建任务,确保“名校”与“+校”之间管理团队、师资交流、教学备课安排到位。另外,西安市将综合考核“名校+”工作成效,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县和学校将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