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交流难以实现

六、交流难以实现

根据原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上级要求,学校应派遣一定比例的教师进行轮岗交流,特别是将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均衡安排到“名校+”内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任教,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队伍不均衡的问题,但是硬性短期交流(尤其是班主任)可能对学生了解不足、适应较慢,造成家长的不理解。

因此,可以尝试软性交流,让教师得到互相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实施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走课制”。同时,建立同步绩效考核办法,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互派教师享受交流补助政策。

总之,“名校+”工程的实施,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但如何发挥好“名校+”教育联合体“一长多校”集团化办学优势是摆在我们教育人面前的课题,需要我们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寻求“+校”快速提升之路。